留守子女调查报告

时间:2021-09-25 18:41:07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留守子女调查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留守子女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守子女调查报告

留守子女调查报告1

  一、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此次调查选取张中初一、初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年龄分布在12-16岁之间。样本总数为673人,留守子女人数为285,占总样本数42.35%,“留守学生”比例接近半数,其中,留守子女中有16.3%住校。

  1、父母在外打工情况:在校学生中,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为29.6%,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为12.8%。

  2、留守子女在校的表现情况:在留守子女285人中,平时在校表现好的92人,占留守子女总数的22%;表现一般的133人,占46%;表现较差的120人,占42%,“留守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

  3、父母全部外出务工留守子女托附情况:父母全部外出务工留守子女共计86人,其中托附给祖辈管的71人,占83%;托附给亲戚管的10人,占12%;托附给友邻管的5人,占5%。留守子女隔代教育现象普遍。

  二、外出务工留守子女成长、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青少年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1、监护人对留守子女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较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较少。

  2、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子女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子女得到的关爱减少,所以,多数留守子女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成长期间缺乏的亲情抚慰与关怀,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子女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最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子女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祖辈监护人或亲友监护人与留守子女之间存在一定的感情距离,很难实现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在留守子女中信赖度不高、亲和力不强。不少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身挑生活和农作的重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精力不济,能力不足,力度不够。留守学生中隔代寄养的,他们备受祖父祖母的关心,个性放纵,性格偏激;社会关系寄养的,普遍与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极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常常猜测误解。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学生”的心理出现“断层”,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闷不乐,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力差,容易形成愤世嫉俗的不健康心理。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三、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导致的结果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母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从学生自身看,由于“留守学生”在家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行为不能受到应有节制,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而,在家里看电视成了“留守学生”在家的最大乐趣和主要内容,有的学生在节假日整天整夜地看,选择的大都是江湖恩怨、武打暴力、谈情说爱等内容。过多的伤感、色情、暴力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有的学生崇拜模仿,染上了“哥们义气”、拉帮结伙和打架斗殴等恶习。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有可能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

  四、留守子女的教育经验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

  学校在新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子女档案和联系卡,记录留守子女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子女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学校普遍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子女制度,建立了“学生之家”,让留守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学生谈心制度,定期走访“留守学生”家庭,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引导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出学校的主导作用。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训练,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对学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为留守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4、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上好心理健康课,建立校、处、班“三级”心理咨询辅导站,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咨询热线,安排亲情接触课,扫除留守学生心理的阴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随时洞察学生心理,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经常交流,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帮他们树立起稳定、健康和积极奋发的正常心态。

  5、多形式培训委托监护人

  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进行至少三至四次培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委托监控人会议,并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对监控人开展正确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以便双方及时了解留守学生校内校外情况,并与留守学生委托监护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6、构建留守学生教育网络

  构建“三线”“四级”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制。“三线”即学校为一线,家庭为二线,社会为三线。“四级”即党政为一级(由党政相关人员组成),社会群团为一级(由妇联、团委、关工委相关人员组成),学校为一级(由学校领导、德育处、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组成),家庭为一级(由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三者在留守学生教育工作安排上互相衔接,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补充,形成了整体合力,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留守学生的管理建议

  1、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共管机制

  为保证每一个留守学生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局要加强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领导。要建立托管中心和义务辅导员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热心人士创办留守学生托管中心,当他们的代理家长。农村各乡镇、村组要从当地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中聘请一批校外辅导员,定期与学校沟通,做好留守学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要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学生开展一对一资助帮带活动,为他们完成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形成关爱“留守学生”的合力。

  2、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缺位的好办法。留守学生寄住在亲戚家和社会上,学校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3、各部门齐抓共管,提高教育合力

  学校认为各行政部门应共同努力,为教育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很多事情学校是无能为力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特别是工商、公安、司法等部门应加大检查执法力度,管理好网吧、游戏机室及其它娱乐场所,让学生彻底告别“三室一厅”。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只有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留守子女调查报告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支主力军。由于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其子女就出现了两类:一是农民工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二是农民工将子女带入工作地,从而形成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时了解这两类少年儿童的教育状况是推进教育公平和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处就大连市农村留守儿童及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解决这两类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

  1.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严格意义上说,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学生人数。据我们今年6月的统计,我市农村中小学学生中此类学生数为11510人,占农村小学初中学生总数的4.3%。其中小学为7785人,占农村小学学生总数的4.8%;初中为3725人,占农村初中学生总数的3.5%。从分区情况看,小学以普兰店市、庄河市和金州区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1%、6.3%和4.3%;初中比例偏小,最高的普兰店市、金州区和庄河市所占比例也都不超过5%。

  另外,我市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学生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外出打工。这类学生在我市农村小学初中有37817人,占学生总数的14.1%。其中小学有22163人,占农村小学学生总数的13.7%;初中有15654人,占14.8%。从分区情况看,小学庄河市、普兰店市和金州区所占比例偏大,分别为31.6%、17.9%和10.5%;初中以庄河市、普兰店市、长海县和金州区比例偏大,分别为29.2%、17.5%、13.3%和10.8%。

  从总体看,我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比例不算很高。即便将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的学生加在一起,我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小学为18.5%,初中为18.3%。而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的调查结果,XX年,全国农村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34.85%和20.84%。如果仅仅比较父母双方均出外打工的学生比例,我市则更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形成我市留守儿童比例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因为我市城区中小学公办学校全面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使得我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可以将子女带入城区读书。

  2.我市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

  根据XX年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人数逐年增多的趋势。XX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农民工子女93143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3%,其中小学72692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21.6%,初中20451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0.1%。在接收的农民工子女中,本地农民工子女有18057人,占农民工子女总数的19.4%。XX年以来,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的农民工子女以年均9000余人的'数量递增,其中小学的年均增加量为6850人(参见图1)。从各年级情况看,我市 初中小学各年级农民工子女数总体上呈现出从高年级到低年级递增的趋势(参见图2)。

  从分区情况看,我市接受农民工子女数量较多的主要在郊区,排前五名的为甘井子区、金州区、开发区、旅顺口区和沙河口区,学生数分别为29895人、16740人、11844人、9255人和6197人。从现有学生比例上看,排前五名的为旅顺口区、甘井子区、开发区、长海县和金州区,分别为37.9%、34.7%、34.6%、33.3%和31.4%。

  我市在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投入巨大。按照每千人1所学校计算,相当于我市各级政府为农民工子女建设了90所小学、初中学校。按照1所学校建设费用1000万元计算(不含土地费用),相当于投入了9亿元基本建设费用。我市在城市教育费附加分配和区县财政教育经费拨付方面均把农民工子女计算在内,每年用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日常经费达到3亿元。目前我市城乡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在我市公办中小学读书,既不缴纳借读费,也不缴纳杂费。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读书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还免缴教科书费。

  由于实行了比较完善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使得我市城市外来农村人口中就读小学初中的子女的比例高达10%,远高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比例(3%-5%)。也高于我市常住人口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例(XX年为8%)。

  二、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数量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从全市范围来看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省内都不是很突出,但留守儿童问题依然值得关注。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

  由于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关爱和辅导,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性,自觉性不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 。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4.监护管理不够强。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

  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从学校方面,我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目前还没有将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总体处于放任状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工作指导意见。

  (二)农民工子女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属于人口净流入城市,外来打工人员较多,加之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方便农民工子女就近入读公办学校的文件,使得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逞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就读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居住环境恶劣影响其成长。

  在城市中打工的农民,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虽然远远高于家乡务农收入,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按照城市收入水平衡量,绝对水平仍然偏低,在城市中生活较为艰难。据调查,带子女进城读书的农民,多数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和其它社会服务业,许多家庭是在城市中卖菜、卖米、搽皮鞋、拉三轮、看大门、收破烂等等,好一点的在城市中开小饭馆、小商铺,或在批发市场有一个小摊位。他们中多数或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或住临时工棚,开小饭馆、小商铺的白天开门做生意,晚上关门全家即在铺内搭板睡觉。子女在这样的“家”中谈不上什么学习环境,这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全然是天上地下。

  2.城乡差异使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大。

  由于农民工子女家庭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他们的心理也开始边缘化。调查中,发现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不懂事,受影响较小,而年龄稍大的孩子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显得早熟、自卑和失落。

  与城里同龄人相比,农民工子女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划为城市中地位较低的群体,并有这样的群体认同感,在这一群体中自我封闭。这一点在初中孩子心理上特别明显。对于他们所处陌生的大城市,他们在欣喜、好奇之余,却并不认同,还是怀念远在农村真正的家和伙伴。

  由于自己的家庭所处的地位,自己求学受到的阻碍,农民工子女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自卑的强烈被剥夺感,被隔离感。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

  深层次的自卑感在受到歧视后,反而暴发出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们把同一群体内友情看得很重,渴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又由于他们所处环境往往是人口高流动区,各色人等皆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非常容易误入歧途,一旦陷入这样环境下的社会小团体内,就难以自拔。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边缘地位,使得他们内心建立起的自我防卫感强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边缘意识。

  3.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由于我市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不同于其他地区,尤其与外省市相比有很大差别,因此许多中途转来的农民工子女感觉学习吃力。尤其是英语学科,我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而其他农村地区大部分是从三年级才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这使得外来农民工子女对英语的学习尤感困难。

  虽然有父母在身边,但一方面父母工作繁忙,一方面父母知识水平有限不能有效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造成许多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不好,久而久之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适当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数量。

  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通过在原有乡镇中心小学和乡初级中学建设宿舍、食堂,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县为单位,在一个或几个乡镇建设面向全县的寄宿学校,专门招收留守儿童就学。

  2.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制度。使各农村学校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正常工作范围。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家庭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

  3.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

  针对当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引导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学校和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通知家长其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提醒他们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继续完善我市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政策。

  要继续妥善解决外地来我市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特别是在我市造船业、建筑业、机械加工业、餐饮业、酒店服务业、家政等我市用工紧张的行业就职的农民工子女。对于一般流动人口要予以限制。

  市财政应对接受进城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区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如可考虑按照农民工子女每生一定的标准予以补贴。

  鼓励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进入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就学,有效解决其就业问题,减少初中高年级农民工子女流失。

  5.进一步提升城市中小学农民工子女就学管理工作水平。

  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作为城市中小学的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建议适当时机召开全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会议,即时总结先进经验,推广在此项工作方面的好做法,出台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留守子女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1.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

2.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总结

3.留守儿童感谢信合集七篇

4.【精华】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三篇

5.调查报告范文

6.环境调查报告

7.事故调查报告

8.厌学调查报告

9.水污染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