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0 09:58: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等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式教学反思

等式教学反思1

  一、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方程的思想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象x+3=5、3x=-1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所以本课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有层次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小组合作;在练习中,先是同桌互相检验,最后是独自检。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在练习时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的形式,如有错误相互纠正。在讲课时重视了例题的示范作用。对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做出准确的示范,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和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不足之处:

  (1)没有安排好每个环节应该用多少时间,在基础的练习题应学生口答完成。这样时间就会比较充裕。

  (2)由于课堂密度大,没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评价用语还不够丰富。课堂还缺少活力。

  (3)在得到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进行了综合练习,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这时学生似乎对等式性质有些模糊了。如果综合练习以后就强化一下等式性质,效果会更好一些。

等式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等式与方程的第一课时,就单单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节课需要克服的难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首先,学生先接触方程的概念,从概念中发现方程是等式,再通过比较发现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有些等式却不是方程。再通过集合图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发现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这时回过去细细品味方程的含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应该可以对方程有更深刻的理解:等式里可以都是数字,也可以有字母,那不管是有字母(未知数)还是只有数字,这些都是等式;但在这其中,只有含有字母(未知数)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我们平时教学,为了简单易懂,往往会让学生记简单的方法,比如看有等号的'就是等式,有等号又有字母的就是方程。这是将方程和等式关系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联系。要想构建方程的含义就必须从等式来看,由此反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等式到方程这样一个知识变化的过程用几张静态的图片是不行的。

  它割裂了事物的变化过程,因此我觉得采用实物的天平来变化地演示,可以让学生将等式更合理地迁移到方程,仔细观察,其实课本也是这样子地安排,只是限于表现形式,让老师误以为是几张图片。第二张图片是将第一张图片中地鸡蛋换成木块(未知数),第三张图片是将第二张图片右边加上50g,第四张图片是将右边再加上50g,最后一张图片是将左侧地50g换成木块(未知数)。在通过例1认识了等式以后很快我们便能找到这些含有字母地等式,从而明确:等式中可以都是数字也可以有数字和字母(未知数)。

  接着,自然而然地介绍:但含有未知数的这些等式又有个特殊地名字——方程。这个时候方程的含义就呼之欲出了。通过这样子的教学,我觉得知识是生长的,有联系的;而不是割裂和碎片化的。

等式教学反思3

  本节课在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在教学中,类比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甄别,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通过类比方法,在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从事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提高学习学习的兴趣,体会不等式是刻画侠士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地数学模型。这种教学方法以“生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等式教学反思4

  1、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数轴法来求得各不等式的解的公共部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在取各不等式的解的'公共部分时的四种不同情况,以便为后面的归纳小结做好准备。本节内容由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数轴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课时进一步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口诀法。

  2、成功之处:

  (1)本节课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解集的概念时运用了类比的思想,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了类比,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课堂评价中能体现分层评价,对C层学生以鼓励为主,树立其自信心。对B层学生激励加挑战,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让A层学生发挥总结归纳的作用,代替教师进行总结。

  3、不足之处:

  (1)在总结口诀法的时候,只是让个别同学做了总结,然后我让大家背诵口诀,以便以后的应用,而从后面的做题中看出部分学生仍然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理解口诀的意思,从而不能灵活运用。

  (2)在知识梳理环节有同学提出疑问:若出现两个一样的不等式它的公共部分怎么找?若有三个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它的解又是怎样的?能否直接就在数轴上画出它的公共部分等问题时有些没能及时给学生以肯定,有些引导不够到位。

  (3)由于课堂容量较大,让学生板演的机会较少,对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题格式不够规范,甚至部分学生只解了两个不等式,画了数轴,并没有找出解集的公共部分,没有最红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等式教学反思5

  最近我上了一节初一新教材的数学公开课:等式和它的性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采用“归纳思维模式”教学,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几个等式的例子;第二阶段:形成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想一想什么叫做等式;第三阶段:应用概念———让学生识别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要求分别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填写实验表;再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的书中71页的实验,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要使天平平衡,你觉得应注意什么?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1,然后让学生观看书中71页第二个实验的电脑演示,并引导学生从天平左右两边的数量关系上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2,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部分是拓展与提高,通过两个填空,揭示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改进方法:

  1、个一小组做完实验后(时间控制在2分钟)可以采取四人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你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体会实验中所能发现问题的多样性,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1。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统一在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

  2、在归纳等式性质1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适当做引导。学生虽然没有学过整式,但却可以在第一个屏幕演示——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天平实验中,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

  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

  3、对于等式性质的应用,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前提下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学优生得到了锻练,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等式教学反思6

  ?等式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天平这一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等式性质,它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为: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一、成功之处

  1.游戏热身,点燃热情。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请学生用身体模仿天平的热身游戏,伸开两臂,犹如人体天平,我用给出天平两边不同的重量或是相同的重量,让学生模仿不同的天平状态,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他们对天平只要两边重量相等才会平衡加深了认识。

  2.先扶后放,研究性质。

  在教学中,我将等式的第一个性质作为引导重点研究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天平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比较轻松观察到: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从而发现一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接着通过动态展示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一系列不断追问,鼓励学生完整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动态再演示这一过程,接着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果同时加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会怎样呢?为什么?这样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相等”的`性质。

  然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共同探索得出等式的第二个性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我尽可能地放手,给予适时地点拨,总结。在“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这个问题时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理解:o不能做除数。

  3.开放练习,激活思维。

  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将巩固练习设计为思维开放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我设置了以下题目:

  (1)如果2x -5=9,那么2x =9+()

  (2)如果5=10+x ,那么5x -( )=10

  (3)如果3x =7,那么6x =()

  (4)如果5x =15,那么x =()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做到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改进之处

  1.在等式性质的探究中,为了加强对比,我觉得应该再增加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去不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这时天平不平衡,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从而让学生清楚地加深加上对“同一个数”的认识,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2.对于等式的性质应不仅仅停留在说的这一环节,而应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将等式写出来加以表示,这样不仅有效地训练学生数学的思维,还使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在课堂上我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使他们不断加深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等式教学反思7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这是开学第一天,我给孩子们上的新课内容。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本节课的重点是方程的概念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 在上课之前,我本来是想带天平演示以加深孩子们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后来 为了课堂实行方便有效,我只带了挂图,孩子们也学的很积极。在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 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也分清了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等式教学反思8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呈现习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充分利用了宝贵的课堂45分钟。通过学生自我训练、小组互帮和教师释疑,成功地解决了在新授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遗留问题,达到了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尽管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本节课在这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知识的综合、迁移和应用等能力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功效。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如下遗憾:

  在课件中尽管有一个知识网络图,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章知识并没有能够形成知识体系,没有能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图。主要原因应该是:

  1.知识网络图不是由学生自我总结得出的

  2.没有和学生共同分析知识结构图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

  3.网络图中做了链接,学生点击后进入链接内容,知识网络很快消失。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设计知识结构图,教师引导规范由学生板书在黑板上,使之和课件中的结构基本一致,然后呈现课件中的知识结构图,再由学生点击进入下一阶段。

等式教学反思9

  一、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1、类比法讲解让学生更易把握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后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不同,其它的步骤都是相同的,还特别能强调最后一步“负变,正不变”。

  2、少讲多练起效果

  减少了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去探讨。教师只作出适当的'引导,做到少讲,少板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数形结合更形象

  通过画数轴,并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表示出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不足和遗憾之处

  1、内容过多导致学生灵活应用时间少

  一堂40分钟的课要容纳不等式三条性质的探索与应用,显然在时间上是十分仓促的。实践也表明确实如此,在探索好三条性质后,时间所剩无几,只能简单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中的小毛病还需改正

  在上课的过程中,许多平时忽视的小毛病在课中也都体现出来了,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预期的答案,往往打断学生的回答,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时,老师所下达的指令不是特别清楚,时常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再加以补充说明,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又带来一定影响;课堂小结中学生的体会与收获谈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见,这是平时上课过程中的忽视所导致的。

等式教学反思10

  昨天讲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开堂先回忆了初中所学的有关不等式知识,并讲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接着又把不等式中的高考涉及的几大问题都有所涉及。但是,一节课下来,感觉不是很好。

  虽然一节课讲了几个高考考点,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刚刚接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我觉得应该按照下面的方式来进行:一,第一节只讲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让学生通过练习,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体含义和应用。并辅以高考题型,是学生掌握高考动向。二,第二节再讲拼凑和分离这两种与之前所学函数知识有关的题型。体现出不等式与函数的关联,说明函数在高中数学的重要性,顺便回顾函数中的拼凑和分离这两种方法。三,第三节课再讲“1”的代换和图像法。这两种方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化以及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又比第二节的知识深一点。这样的话,三节课知识层层加深,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关联,明确各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具体应用。而初始方法中,一节课先把所有高考重点全讲给学生,使学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而且学生不易掌握,毕竟容量大的话,练习量就会相应减少。而等到第二节,第三节再讲时,学生掌握的不熟练,还得再次复习,有点“烫剩饭”的感觉。

  所以,讲新课,尤其是讲学生之前知识接触不多的新课,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贴高考,也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准备合适的内容,顺序以及授课方式。

等式教学反思11

  本章的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是: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质及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际问题中的列不等式求解。

  1、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解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至于有些课外书用“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解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认为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易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不等式(组)的时,一定要通过画数轴,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要注意对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的复习,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理解它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的联系与区别(特别强调“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改变”),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纠错”题型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剖析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3、把握教学目标,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过高的要求,陷入旧教材“繁、难、偏、旧”的模式,重点加强文字与符号的联系,利用题目中含有不等语言的语句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答问题,注意与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区别(不等语言),防止学生应用方程解答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4、各种书籍出现的应用题里面文字有的自相矛盾,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利用和指导学生选取辅导书,如课本“以外”与“至少”等。

等式教学反思12

  本课教学的是等式的另一个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零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并利用这一性质解只含乘除法的简单方程。在教学这一性质时,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图,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等式的这一性质。并且能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获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在教学例题时,我采用由扶到放,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等式的性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练习设计上,体现层次性、针对性,从练习的.效果上,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准确的解简单的方程,教学效果很好。

等式教学反思13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认识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地运用现实生活情景:如跷跷板问题、上学迟到等实际情境引入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认识不等式,让学生意识到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数量关系,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应用。这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性教学。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由于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因此,我们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中通过与生活贴近的具体例子渗透量与量之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不等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等式教学反思14

  在学习不等式这一章的时候,发现全班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参入进来。可能是因为这一章刚开始学习内容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吧。从这里我们也看出来了。很多学生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因为以前的基础相对差一些,碰到问题时他们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去做。久而久之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自己也没办法了也只能放弃了。

  针对这个特点,我们要给他们找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多增加一些自信心。慢慢的他们自信有了,那么他们的成绩也会提高一些。再就是发现这部分学生,上课的时候他们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自己不能控制住自己。我们可以通过正面引导,反复提问,检查落实,勤于督促,利用激励式评价“你能行”,“你会进步的”抓好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后进生不良习惯的转变。使他们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等式教学反思15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课时。

  在新课讲解方面,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学生理解六字方针:一正二定三等。这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定”的相关变化比较灵活,不可能在一节课解决。因为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二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正”“等”的意义。

  我设计从例一入手,第一小题就能说明“积定和最小”,第二小题说明“和定积最大”。通过这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后再利用这六字方针就最值。这是再讲解例二,让学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题。

  巩固练习中设计了判断题,让学生理解六字方针的内涵。还从“和定”、“积定”两方面设计了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包括课前预习,例题放手让学生做,还有练习让学生上台板书等环节,都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典型错误,及时纠错,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复习引入的例子过难,有点不太符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且复习时花的时间太多,重复问题过多,讲解琐碎;例题分析时不够深入,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有些问题总是欲言又止。练习题讲解时间匆促,没有解释透彻。

【等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09-22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2-05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0-21

解不等式组教学反思02-19

教学的反思12-08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2-02

《约分》教学反思08-28

《折扣》教学反思08-29

《太阳》教学反思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