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2 09:23: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找规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观察联欢会场”——“填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是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索。

  1、重点没有讲透。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没有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只在口头上说:“我发现了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结果有些学生认为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一次,就是有规律的。其实可以在教学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2、难点没有突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实现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实现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在本课中教师还不善于抓住学生的信息反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检查联欢会入场券时,发现有学生这样做:

  ●○○●○○●○(●○○●○○●○○)

  我并没有马上、仔细分析学生错误原因,只是让别的学生进行纠正。若及时追问:“他做得对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讨论得出:“先要把不完整的规律补充完整,才能接着往下涂。”这样就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是一组一组有规律出现的,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随堂机智显德尤为重要,而隐藏在随堂机智背后的恰恰是教师的观念和专业素养。教师即使做旁观者,也应该是积极的旁观者。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再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苏霍姆林斯墓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极深带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找规律》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促进课堂教育效果显著提高。而且这节课我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框数的游戏,并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

  2、学习方式改变,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地展开交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找规律》教学反思2

  这一课的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共有两课时。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物体的排列规律。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例1,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例2,引导学生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的总个数。练习十第1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2~4题配合例2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例一,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学生学习这课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首先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找规律,对于找规律的方法不陌生。其次周期性的规律学生在以前的拓展性练习中也已接触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这课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

  我为这课设定的目标是: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难点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从我这节课的效果看,学生都能达到第一个目标,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第二目标多数学生是达到的,基本上能将方法逐步优化。对于第三个目标,不是显性的,不能准确判断那些学生达到了,那些学生没达到。学生成功的体验一定是有的,至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我的设计上的不足,学生体验不够。

  我上这节课的目的不是展示,只是一节平常课,所以没有在备课上花太多的心思,下面说我对本节课的每个环节的设计和课的思考:

  一、课的引入。

  课的引入我以庆祝国庆学校插了彩旗挂了灯笼和摆了盆花为例,真接引出例1的图。我当时主要是以教材为主直接引入例1,这样节省时间。其实这课我也听过很多次,引入的方法也各不一样。有的是给一组电话号码让学生比赛记,一个有周期性规律一个没有,如13813813813和13845628965。让学生发现第一个是有规律的,从而引入课题。也有的是用一组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象有规律的排列,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来引入课题。我认为这样的一些引入的方法学生是感兴趣的,也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例题的教学。

  在例题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规律的发现过程的教学,我先是让学生观察盆花的排列的规律,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想法以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统一了想法再全班汇报,这样的效果比较好。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简要的板书出:盆花每组2盆,按蓝红的顺序排列的。这样彩旗和灯笼学生就模仿着找规律,效果还是不差的。对于“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我也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用笔记下思考的过程,再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充分的思考过后,想出了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是能充分自主的探究规律的,我认为教学目的达到了。在试一试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余数怎么确定是哪个物体,另一个是一个周期中出现多个相同的物体,哪些余数表示的是相同的物体。这两题我主要还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不足是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理解得不够充分,使部分学生只会模仿练习,换个情境就不会了,不能达到去掉情境真正掌握方法。还有就是学生的表达不够充分,相应要让学生在主要问题上充分表达,教师适时引导。

  三、练习的设计。

  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我是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放在最后,主要考虑到学生摆棋子操作花时较多,只解决一个问题效率不高,我就充分利用棋子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棋子设计一个周期性规律,让同桌通过计算找到第23个棋子是黑还是白。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可惜时间不够,没能处理。在练习设计上,本节课还可以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上去思考。周期性的规律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如潮涨潮落、一年四季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做成课件给学生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也暴露出我上课的两大不足,一是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表现的时间少,教师重复啰嗦的语言多。第二个是我上课相对严谨,不够活泼,使课堂的气氛不轻松,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找规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新课开始时,我设计了一个在墙面和地面上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情景。在这一内容的实质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点,也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找规律的基础,这时让学生自主寻求教复杂一点的排列规律,无论才能感情感上还是以有的知识上,是完全能做到的。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识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墙面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倒过来看,在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就掌握了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四种基本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初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水果、帮小动物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快乐的巩固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课中,还注意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图形,水果。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活动,学习的兴趣必然浓厚,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想出各种规律,这是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也存在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如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活动性的课堂,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由于个人经验不足还是很多的,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学生学到了多少?作为教师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找规律》教学反思4

  本节课,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我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参加生日聚会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在自主探究中,认识规律。例1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发现“彩旗”、“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之后,让学生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采用学生“互相说一说”的方法。通过讨论和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教会学生,人人又都有了表达的机会。使课堂真正面向了全体学生。

  三、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说、动手摆、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找规律》教学反思5

  数学》上册共安排了二次:《量一量,找规律》,《铺一铺》。本节课是继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之后,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片段】

  师:请将你们课前准备的东西拿出来,让老师欣赏一下。

  (同学们迅速拿出了用铅笔、橡皮筋、直尺、细线、一次性方便碗等做好的弹簧秤。有几个同学拿出了用搪瓷碗盖做的托盘弹簧秤。〕

  师:量一量放一本数学书时橡皮筋的长度。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测量、作记录〕

  师:量一量放二本数学书时橡皮筋的长度。

  〔学生继续分组动手操作:测量、作记录〕

  师:量一量放三本,四本、五本……数学书时橡皮筋的长度。

  教室里一片忙碌:有的在测量,有的在记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橡皮筋伸缩性太强,同学们只用了一根橡皮筋,所以当刚放了三本数学书时,橡皮筋伸得太长学生米尺太短无法测量了,学生望着老师……

  【反思】:

  综合实践课需要动手实际操作,往往有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所以在上课前应做到尽可能充分的准备,准备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设计。切忌草率备课或根本无备课,必须严把备课关。认真备好课是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学生认真细致地备课,它包括:实践活动的步骤;对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测;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的评价策略等,杜绝实践活动课的随意性、自由性及无序性。实践活动课本来就难以把握好教学节奏及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不在课前认真地设计好,实践活动课将是一盘散沙,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计划。

  2、准备学具。学具是实践活动课的必备用具,包括一些常用的测量与绘图用具,如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等;也包括一些常规的生活用具,如小刀、剪刀等;还包括一些实物模型,如小方纸盒、圆柱体的茶杯等。本节课由于课前已布置了要学生准备必要的学具,因此,学生对学具的准备是较好的,尤其是有几个学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自己吃饭的碗盖代替老师要求的一次性方便碗做托盘,不仅节约,而且颇有创意,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上课特别认真,发言特别积极,效果也特别好。

  3、课前实验。课前教师自己的实验也是教师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验受到客观条件及种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通过亲自动手,能及时发现实践活动的难点和关键,及时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为教学设计提供具体、真实的素材,就能针对实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修改实验操作设计,指导后面的实践活动,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节课如能在课前准备时动手实验一次,就会发现一根橡皮筋不能承受几本书的重量,

《找规律》教学反思6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目标一是: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一基本达成,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但还有一少部分学生不能用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二是:能找出生活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图形。这一目标达成效果不好,由于时间问题,只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有规律的的图形。

  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排图形,发现第一排图形比较容易记住,因为第一排图形有规律,让学生复习旧知,发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讲解新授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先观察聪聪家的墙面设计,先让学生找到墙面上都有什么颜色,什么图形,刚开始学生只说出了图形的形状,而没有说出颜色,后来,我就提醒同学们说。要说出生么颜色的图形,这时同学们能够说完整。然后让学生观察墙面上的图形排列有什么规律时,我直接让学生四个人一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的小组,问学生找到了那些规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斜着看的规律,这是我及时提醒了他们,让他们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样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醒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但是在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用语言描述起来不较困难,让学生说的较少,针对循环规律应让学生多说。讲完墙面的规律之后,只是我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但由于课堂上比较紧张,这一点教师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结果放到了学生说出地面颜色的规律后面一块总结了。

  在设计练习时,第一题和第三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到第二个练习时,大部分学不能找到第四组图形该画什么,因为这一题是把最后面一个图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讲解墙面和地面的规律时,让学生倒着看,会发现也是把最后面一个移到了前面,如果在讲墙面和地面时给学生指出来,对于第二个练习就没有难度了。然后让学生生活中有规律欣赏图片,本来欣赏完,准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但由于时间,直接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了。到最后也没有时间进行展示。

《找规律》教学反思7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 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

  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整节课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索与合作交流的。

  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与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又通过组织学生“拼摆与画画”,渗透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摆出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交流中学会一种又一种图形移动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同时又尝试在前面的基础上迁移性地创造出更多新的规律。

《找规律》教学反思8

  一、注重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数学学习题材。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本节课我用平时学生们做的游戏引入,让学生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彩旗,彩灯,彩花以及气球场景,他们有规律的排列着,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规律。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愉快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的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注重数学的互动性

  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对教师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快乐、理解和发展。

  课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跟我做动作,跟学生做动作,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一起汇报等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注重数学的人文性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

  小小设计师这个数学活动的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童心得以分享,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使课堂成为一片自我心灵倾泻的情感地带。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的:原来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创造出更美的数学,更真的数学!

《找规律》教学反思9

  5·4青年节这天,我在中心学校上了一节三年级数学《找规律》。课后,县教育局教研室汪主任的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完全看透了我设计的思路和教学的安排,点评之处有根有据,让我心服口服,受益匪浅。

  专家指出本节课的突出点:

  第一,整堂课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大课堂,大空间。合作学习的设计有要求、有过程、有结果。从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最后进行规律的总结,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我想,专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握了我教学的思路和流程,这是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底和阅历。

  第二,能分清知识的易混点。“150×40=6000”通过这个例子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乘数中一共有2个0,可是结果中却有3个0”。我觉得这就是专家细心之处和研读教材与众不同的地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注意这个方面,把握知识的易混点,不要让学生混淆。

  第三: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自己来主持、当小老师;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说出想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

  第四,课堂上预留了大量的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的确,这一点我是吸取了上次公开课拖堂的.教训。

  为了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在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后,预留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专家的点评很到位,有血有肉,鼓励的话让我更加自信。

  再来说说专家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第一,找规律上要把握住方向、标准的一致性。听完,我有点疑惑,我让学生找规律可不是漫无目的瞎找规律,而是将每两个算式进行比较地去找的。但专家建议都应当以第一个算式5×1为标准来进行比较。我思考须臾,觉得的确是这样,没有必要将5×10和50×10进行比较,因为学生在计算5×10和50×10的时候,都是直接计算5×1的,然后在结果后面添上0就可以了。这一点值得思考,在四年级“商不变的规律”中应当要注意。

  第二,在运用数学归纳法时,至少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算式,才能得出一般性的规律,不然,得出的规律就是特例,不能算规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数学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在高中和大学里,学数学归纳法的时候,老师也是和我们说过找规律至少要三个例子。我在上这门课之前就思考过这一点,因为书上的确安排了3个算式让学生找规律。可是,我为了追求整堂课的效率和新颖性,避免重复,我还是将后面两个算式给避开了,只讲了第一个算式。殊不知这是学习任何规律中最大的忌讳,我忘了最原始的原则。这一点很值得我深思,也是我学到得最深刻的教训。

  第三,在找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教授的太快,应当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后,教师适时给出提示性的话语进行总结。造成这种想象主要是怕一堂课的时间不够,担心学生畅所欲言后难以及时收场。

  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在重难点的地方放宽时间,不要顾虑许多,让学生们大胆的说想法,说到他们无话可说为止,我才进行指导总结。专家给出的建议会让我弥补不足,羽翼丰满。

《找规律》教学反思10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所谓找规律,是指根据已经观察到的、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特例)在排列上具有的某种特点或属性,在没有遇到任何反例的情况下,推出这类事物的排列都具有该种特点或属性。

  我在才俊课堂上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

  教学意图有:让学生发现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从而感受到“一组”;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围绕着这几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游戏导入规律2、发现规律3、找规律4、创造规律5、欣赏规律。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通过“记忆大比拼”的游戏,男生女生各记录一组数字,女生的有规律记得快,男生的没有规律,记不下来,从而得出规律有助于记忆,并且很重要,然后揭题: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在带领学生找出小旗的排列规律“一黄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中,引出了“一组、重复出现”两个概念。接下来小花和灯笼让学生借助学习单进行探讨——边读边圈,并找出它们的排列规律。学生在这一个环节完成的很快。继续寻找小朋友的规律:可以男生在前女生在后“一男一女”为一组,也可以女生在前男生在后“一女一男”为一组。在这里主要想让学生明白在圆形事物排列时,找规律的起点不同,规律也就不同。第三个环节是找规律的练习,通过找出图形的规律、猜一猜后面是什么、帮规律找到正确的位置三个题目进行巩固。第四个环节是创造规律,先是用彩笔给课本85页的做一做中的小花涂色,创造一组自己喜欢的规律。接着是创造一组声音和动作规律,培养创新意识。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本节课的`不足:

  在讲解“一组”时没有讲解清楚,以致于部分学生理解有误,应该向学生强调:把重复的圈起来,一个圆圈就是一组。虽然语言不够严谨,但是学生能明白一组的意思。还有一个基础性的错误:由于粗心,课件中第3个练习题“排排坐——帮图形找到正确的位置”的幻灯片跑错了地方,穿插到了最后的欣赏环节。这种错误以后坚决不能再犯。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要吃透教材,不能只停留在最简单的表层,将教学重点牢记于心。努力提高教学素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找规律》教学反思11

  《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反思与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小松鼠般加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小动物吗?小松鼠刚刚搬了新家,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小松鼠家的厨房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给每个学生发四张正方形纸板,用来找小松鼠密码箱的密码,(也就是教材中的`例1);每个小组发已张贴有圆和五角星的残缺不全的拼图。学生通过移一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在发现规律之后,给学生机会创造规律,每两名同学发给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作为手帕,发给许多可爱的小图片,用它们来自己设计新的规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生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12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当我一出示例题的情景图后,就有个别学生就把乘法算式脱口而出,但是当我问到:“为什么这样列式?”时,学生无语。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和画图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并发现一些规律,至于“用乘法计算”,教师不能急于提出,针对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操作的方法,并结合乘法的意义,表达两种思考方法:一种是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现在有2顶帽子就有2个3种搭配方法,共有2×3=6(种);另一种是一个木偶和一顶帽子搭配有2种搭配方法,现在有3个木偶就有3个2种搭配,共有3×2=6(种)。然后学生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了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和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的关系,学生经历了“实践操作----方法提升----建立模型”的.过程,教学效果不错。

  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指导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多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课上操作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可在纸上画,再涂色)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操作搭配时方法多样:有用实物的、画图的、有连线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按顺序搭配,及连线时图形的摆放位置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后,再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同学生们很会说,并且都知道有6种不同的搭配。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即找出用乘法计算的规律。后面的练习,对于数量关系中几个几,我又作了重点强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列出这样的乘法算式,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做的原理。

  今天教学了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搭配问题,这是继间隔问题后的找规律问题。大家都认为本课教学很简单,学生都通过连线找到结果。我在教学前就思考,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例题后,师生共同优化方法,理解连线(搭配)的过程中的有序性。然后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搭配的过程,如“一顶帽子可以分别和4件上衣搭配有4中搭配方法,3顶帽子就会有3个4种搭配方法”,或“一件上衣可以分别和3顶帽子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4件上衣就有4个3种搭配方法”。表述有困难的学生我让他们连出第一步的搭配过程,就是只拿出一类中的一种分别和另一类的几种搭配的连线图,再让他看着这一“半成品”图表述出搭配过程及算式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别人看来或许多余,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一课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一教学内容简单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简单中找出规律,理解这一规律的实质,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连线,知道用乘法解决,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在此。而且只知道连线的话,搭配的东西一多,连的线恐怕会自己都数不清吧。所以在内容较简单时我更愿意花时间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算理及过程,正如课堂总结时我问学生,今天没学时你会解决例题中的问题,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收获呢,学生自己也说,没学时,我会一一搭配或通过连线找到答案,现在我还知道了这一答案的实际搭配规律。

《找规律》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一、课初,以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我以“变魔术”的游戏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猜测老师变出的花的颜色,随着变出的花的数量地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准确地说出下一朵花的颜色,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我根据学生的发现很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授内容时,我没有马上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因为信息窗中给出的信息比较多,对于刚接触规律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我自己设计了了两组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内容。利用这两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之后,我利用课件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此信息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随后,我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仔细想想,在课的最后如能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所学,利用学具袋中的图片自己独立摆一个有规律的图形,效果会更好。

《找规律》教学反思14

  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上课的开始,设计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第一,我本想让学生先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再利用彩笔设计有规律、美丽、有创新意识的图案,可学生没有带彩笔,这一步就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

  第二,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偏爱用学具而且也没什么新意。

  第三,结束时,没有组织学生有规律地走出教室。

《找规律》教学反思15

  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没有出示书本的例题,而是让三名学生排成一排站在讲台前,提出问题:“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不出意料,果然第一位同学的答案就是9种,他可能是受到昨天上课内容的影响,后来我让这三名同学交换位置,发现共有6种不同的站法,针对此,我就大家思考:为什么刚才有同学说9种,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在质疑中初步感受要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情况出现。例题解决完后,我又进行了拓展,让一名同学找出几名好朋友(共5人),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你们见面后每两人要握一次手,共握多少次?二是在过节是您们要互相赠送礼物,一共要送掉多少份礼物呢?显然,学生对于这些现实生活中问题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思考,一是得出了要握10次手,二是要送掉20份礼物,我又追问: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结果?感觉有些孩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实他们已经能初步感受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的不同之处,只不过在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还有些欠缺,需要继续培养。

  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来得及完成课堂练习,可能与没有设计预习作业有关,新授占用的时间比较多,这方面值得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