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时间:2021-09-12 13:19: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先反思如下:

  1.“比的意义”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人体中的数学”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控,学生讨论是充分了,但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有一定的问题,没有时间完成。看来,教与学生的书面练习之间还得下功夫去进行时间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后教学做的更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背景陈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收集、整理素材”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我这里的是一节随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案例描述】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1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板书:比)

  [评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板书:4÷1=4:1)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1÷4=1:4)师:同学们用刚才调查方法,说说教室各种事物还能得到什么数据。你还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

  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32人,女同学人数是23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比21。生2:教室里的窗户扇数是48扇,门的扇数是2扇。教室窗户扇数与门扇数的比是48比2。生3:教室的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6米。教室长与宽的比是9比6。学生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数据。(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2、再次回忆生活素材,学习新课。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教室里面还有哪些劳动工具,你平常留意过它们的价格与把数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请两位同学去数一数扫帚的把数,也请全班同学想想每把扫帚要多少钱。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什么出什么问题?生:教室里有23把扫帚,从街上买回来要46元钱。生:扫帚总钱数与扫帚把数的比是46比23。(板书:46:23)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请比较黑板上的最后一组比与前面的几组比在数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前面的比是同一种数量相比较,最后一组比是不同的数量相比较。生:这些相比的数都是只有两个数。师:相同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不同的数量也可以进行比较。相比的数最少要有两个。师:同学们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的比是不同的数相比,请同学们多多举例说明。生:车辆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等等数据的比都是不同数量的比。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是这些数的比是怎么得出来的。谁能说说什么是比?生;这些比都是从两个数相除引出来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定义)师:比是由除法变成的,由于除法的除数不能为零,比的哪一项不能为零呢?请同学们讨论。

  3、练习: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⑴比的前项是0,后项是1。⑵比的前项是1,后项是0。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0。

  学习比的写法:师:你们学会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写法。请学生自学课本上比的写法。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比是由两个数相除得到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求比值呢?生;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就是求比值的方法。师: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个比。比有时也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9:6也可以写成9比6。在这里它不是一个数,是一个比。

  师:从这道题你能发现比值的取值范围吗?

  生:比值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但更多形式是分数。

  4、练习①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说出比值。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师:比除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1:4=),请同学们读一读。特别注意分数形式的比。

  [评析]: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能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在分析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教师加强了引导,学生则采用了讨论法、读书自学法来进行探究学习。多种机会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规则发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5、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①比与除法的联系:师:请同学仔细观察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同桌讨论。并填写下表: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

  分数

  ②比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同桌讨论。生自学课本,并完成上表。师: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三者并不一样,比是表示两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代表一个数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为了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我运用学生活动中常使用的小游戏“锤子、剪子、布”,虽然游戏时间很短,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下面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锤子、剪子、布”好吗?要求是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生1:(很高兴)四局比赛我赢了,4比0。

  生2:我和同伴打平局2比2。

  生3:我和同桌的比赛结果是2比3。

  ……

  师板书:4:02:32:20:43:1

  生:老师,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是0呢?

  生: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这个2:2可以化简比吗?

  (没等我组织学生讨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2:2只表示双方各得二分,不表示相除关系,不可以化简。

  生:4:0表示对方得0分。

  ……

  师:对!说得好。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情况。

  生(杨崇俊):足球比赛的计分也有几比几,但它与今天学的比的意义不同。体育比赛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结果,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评析]: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小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感兴趣的条件下理解“比”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他们可以获得许多不同的感受,并随时提出不同的质疑,无论是质疑还是得到的启迪都是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小小的成功。

  因此,教师精心创设探索、操作实践的情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切体验、领悟、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满分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①、苹果是梨的,苹果与梨的比是():()

  ②、我班的男生是女生的1倍,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③、400千克与0.2吨的比是():()(能直接说出比吗?为什么)强调不同单位名称不能直接相比。

  ④开放题:选择合适的数量组成比

  我校共有学生780人,教师38人,本学期中平均每个学生获得优点卡3张,五年级有学生170人,本学期共获得优点卡560张,其中五(1)班有男生20人,平均每人获得优点卡3.5张。

  学生回答后讲评。

  [评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采用同桌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启发,实现有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一个开放题的设计,注意联系了我校的特色建设,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创新思维。

  四、小结归纳,应用拓展

  全课小结: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好朋友听,相互评价一下,学得怎么样?如果有什么疑惑,说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不好?

  [评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尾部分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梳理,并且帮助老师解决难题,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同时在相互的评价中,使每个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课后反思: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比的意义》中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求法、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后项不可为零。如何把这么多的知识,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并解决?多个知识点紧促而成功的串联是我课前备课中的一个主体思想。因此入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室里黑板长与宽的比较,引出“比”来,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课题思想的一个体现。接下来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始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和解决不是程序式的,而是抓住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在不是被学生牵着走,而是让学生自己走。游戏和练习题都体现了开放性。这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本课重点、难点都得到了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3

  今天我教了《比的意义》。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

  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控,学生讨论是充分了,但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有一定的问题,没有时间完成。看来,教与学生的书面练习之间还得下功夫去进行时间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后教学做的更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4

  今天带领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一节课,这节课要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比”产生的背景。这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多,又抽象。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设计了引导语,预设应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之中意料之外的小状况。

  在不同类量和同类量的比学习过程中,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升旗仪式行进中,3分钟走了330米,同学们的速度是多少?让学生列算式表示行走速度,列式计算之后,老师问速度还可以说成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之后,在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类量与不同类量的比时,教师就忘了对两种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虽然知道了路程比时间,但是却没有引出进行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较,缺失了让学生理解了这两种“比”的实际意义,这样成为了这节课的缺憾。

  如果设计的时候进行对比题目形式呈现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如,五(2)班3分钟走了330米,五(3)班5分钟走了450米,你能说出哪些比?在第一个例题的基础上,学生会说:3:5,5:3,3:5,5:3,450:330,330:3,450:5,3:330,450:5等。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比表示谁和谁的比,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3:5是五(2)班和五(3)班时间的比,330:450是五(2)班和五(3)班路程的比,330:3是五(2)班路程和它时间的比。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比中有什么不同点?学生会发现3:5是时间与时间的比,330:450是路程与路程的比,而330:3,450:5是路程与时间的比。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明确3:5,330:450是相同类量的比,330:3,450:5是不同类量的`比。这样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同类量与不同类量,可以起到加深理解“比”的实际意义。

  再如,在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单上的概念:“:”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如,3比5,记作3:5或。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作比值。如,25 : 160 = 25÷160 =

  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学生认识了比的读法和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巩固基础训练,让学生做如下练习,说一说下面各比的前项和后项,再求出比值:3 : 7 ,8 : 4 ,0.5 : 1。学生算完在交流汇报时,学生对比值的读法学生产生了异议,3:7=3÷7=,学生读成3比7。这是好事,说明学生对分数形式的比的读法掌握很好,但是也反应出学生对比值是一个分数,还是一个分数形式的比还分辨不清。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我抓住机会引导:这里的结果是一个比,还是一个数?如果是比该怎么读?是数该怎么读?学生还是有疑问,老师举例分析之后学生明白。后来思考,为什么我抓住了生成资源学生为什么没有马上领会呢?通过评课和反思,认为教师如果再换一种问法引导会达到更佳效果,如,什么是比值?商是一个数还是一个比?怎么读?从比值的概念中理解,比值是商,是一个数,这里应该按分数来读,会让学生一下子明白这是一个数,不是一个比,应该读成几分之几。从而让学生对比的书写分数形式和分数的本质有了更深刻认识。

  由此感悟到,不同的引导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不恰当的话,教师也不要慌,教师也可以把错误当成学习的资源,加以恰当的引导,也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中注重的引导方式和语言,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5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分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的已知经验里对比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官认识,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学生经常看到,在配制安利的洗涤剂的瓶子上按照几比几来配制,学生也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一开课,我直接出示,让学生按照2:1来摸红色和黄色的球,学生很轻松的说出红球2个黄球1个,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情况。进而,让学生总结出只要满足红球是黄球的2倍就满足红球和黄球的比是2:1,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是比的意义第一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教师反过来问道,那黄球和红球的比是几比几呢?黄球是红球的几分之几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就巩固了比的意义第二个层次: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分数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的非常深刻,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板书、形体语言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在教学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这一部分感觉有点囫囵吞枣,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一些。还有因为时间原因,练习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能得到哪些信息。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6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的概念,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让学生议一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并学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7

  《比的意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后面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以及下学期要学的比例知识都打下了基础。本课的知识重点是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整节课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多,如果单纯由教师来讲解概念性的知识,学生一定会感觉到枯燥乏味。鉴于这一点,我采用了分段教学法。下面就把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记录如下:

  一开始教学比的意义时通过提问学生:我班男女生的人数各是多少?进而提问:能不能用学过的方法表示出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数量关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数学。这部分的过渡还是比较自然的。只是在后面归纳、概括比的意义时,我感觉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好像并不十分深刻。

  接下来在教学比的读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以及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时,我尝试了一下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内化了几个知识重点。因为这部分概念比较浅显易懂,从学生交流自学收获的课堂反映来看,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上做得还不够,应该更加大胆一点,把汇报交流自学收获中的老师向学生提问改成学生向学生提问,不知效果会不会更好。另外,学生在汇报交流自学收获时,如何应变和调整新知的教学顺序,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在所有的知识学完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实践游戏,就是让学生通过测量了解人体的有趣的比以及知道这些比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是看老师有无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得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苦也是低效的或无效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切实把握好学生的实际基础,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法,顺着学生思路进行教学,那么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就会显得很和谐,那么这样的教学也肯定是成功的教学。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8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 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

  (2) 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 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但审视全过程,还有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如: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等。当我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时候,更应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探究的过程,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全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我还应该在如何用简洁有效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方面作深思。在课堂上,老师牵的还是过紧,过多过细的引导使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而没有真正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探究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就没有真正得到锻炼,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还有,在比的读、写一块,我采用让学生自主看书来学习,那么看完之后如果我改用让学生来提问学生来回答的模式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

  一、学生更能记住自己错误的地方;

  二、学生处在一种主动的状态下,思维也就跟着紧张和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充分的被体现了出来。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9

  走近学生,走近真实的课堂教学——对“比的意义”教学的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正悄然地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老师的思维体操中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近真实的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标准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前不久,我就遇到过一次。

  在教“比的意义”的这一节时,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1、教育“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的比。

  ①请第一组同学(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几人?

  b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c男生、女生分别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d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e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②对问题进行分类

  a—求两个量的和。

  走近学生,走近真实的课堂教学——对“比的意义”教学的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正悄然地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老师的思维体操中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近真实的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标准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前不久,我就遇到过一次。

  在教“比的意义”的这一节时,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1、教育“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的比。

  ①请第一组同学(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几人?

  b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c男生、女生分别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d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e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②对问题进行分类

  a—求两个量的和。

  走近学生,走近真实的课堂教学——对“比的意义”教学的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正悄然地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老师的思维体操中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近真实的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标准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前不久,我就遇到过一次。

  在教“比的意义”的这一节时,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1、教育“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的比。

  ①请第一组同学(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几人?

  b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c男生、女生分别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d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e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②对问题进行分类

  a—求两个量的和。

  走近学生,走近真实的课堂教学——对“比的意义”教学的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正悄然地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老师的思维体操中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近真实的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标准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前不久,我就遇到过一次。

  在教“比的意义”的这一节时,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1、教育“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的比。

  ①请第一组同学(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几人?

  b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c男生、女生分别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d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e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②对问题进行分类

  a—求两个量的和。

  走近学生,走近真实的课堂教学——对“比的意义”教学的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正悄然地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老师的思维体操中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近真实的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标准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前不久,我就遇到过一次。

  在教“比的意义”的这一节时,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1、教育“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的比。

  ①请第一组同学(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几人?

  b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c男生、女生分别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d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e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②对问题进行分类

  a—求两个量的和。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比的意义”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进行教学的。由于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把比的一些最基础知识提前放在分数除法中教学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及比例的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反思: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不轻视知识结论的前提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教学中我想着力突现以下两点: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本节课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新课引入中,让学生通过做米饭中米量和水量的关系的对比,然后引出课题,使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加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提供典型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既有助于了解学情,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有助于学生分辨差比与倍比的区别。为新课的教学搭桥铺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话多了,兴趣浓了。教学比的意义时,是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比的例子,再让学生概括比的意义,紧接着又让同桌学生互说年龄的比身高的比;在巩固练习这一部分,又设计了关于年级足球赛中获奖牌情况的问题以及有关明明家基本情况的联系实际的开放题。

  2、让学生探究、发现新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中,师生共同概括出比的意义、认识了比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大家回顾一下这些知识,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设想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或“创造”出新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以及比与分数的关系。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上述问题后,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不仅探索出新知,还提出了“体育比分与我们现在所学的比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得到了提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同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时,安排学生自学知识,让学生自学其内容,掌握知识,并通过交流、理解进行汇报各人的收获,然后再进行一些练习性题目的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使学生的思维实现两个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是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4、设计开放性练习,拓展学生思维。课堂因为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促使学习资源的生成、才会有学生创造的欲望与创造成果的展示。有关足球比赛的题目和最后的开放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些题生活气息浓厚,学生有很强的亲切感。利用开放题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地选择合适信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比、除法和分数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在除法中,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在分数中,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号相当于分数线。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一道除法算式2÷3=2/3,然后指出这个算式也可以写成2:3=2/3,从而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到除法、比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联系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如:2÷3 表示2是3的几分之几或3是2的几倍;3小时行60千米,算式60÷3既表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又表示路程和时间的比是60:3;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3,也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通过这样的教学,只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加强对比

  使学生明确足球比赛中的3:2与我们所学比的知识的区别。知道比赛中的比是相差关系,而我们所学的比是相除的关系。不足之处: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导致个别同学出现比的顺序颠倒的现象。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

  今天我教了《比的意义》。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

  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利用学生熟悉人物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比多少之外还可以倍数关系来比,从而引出比。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让先学生自己填写自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学生讨论是充分了,但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有一定的问题,没有时间完成。看来,教与学生的书面练习之间还得下功夫去进行时间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后教学做的更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3

  它对健听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是: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正确的求比值。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及探索创新的意识,但是,对于听障学生来说,可能不能完全做到,特别是对我现在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因此,有必要降低要求。

  我的教学目标要求是:

  1、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了解比值的概念,正确的求比值。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对“推理”不作为硬性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是:了解比的意义。教学的关键是:了解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的方式,弄懂、牢记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因为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也是一种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对比的各部分名称容易理解、记住,但对比值的求法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并且要着重给学生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也可以用整数来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另外,要讲明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在对不同类量的比求比值时,要先化成同类量的比,然后才可以求比值。以学生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练中巩固知识。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4

  1、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首要的是学生要具备与所学新知有关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要有原有知识与新知进行沟通、联系的思想基础。由于教学前对学生的这两个基础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课前谈话中有意识的设置了数学语言、名称与特定数学符号的对应关系。回顾整节课,发现我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很好的具备了这两个基础。课堂上学生因为有了这两个扎实的基础储备,所以自己创造了比的意义、比值的概念、比号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2、课堂因为开放,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才有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与创造成果的展示。但是,这无形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那么教学会更精彩,课堂更富活力。孩子的创造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生命。尽管在课堂中好几个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一个个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发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缺乏了解、课件的制作缺少互动。如:在让学生猜测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按自己的预设学生肯定会先想到比号,而事实是有学生先想到的却是比值,而且理由说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据,如果课件是互动的话,那就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问题。

  3、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环节中,前几个题目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相当理想的,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都相当精彩。后面由于时间的原因,练习中对图形的练习结果处理显得不够完整。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会正确写出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对应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观点。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出示:我们六(5)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想什么办法对六(5)班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比较?

  师选择: ⑴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人?

  ⑵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 师:请同学口头列式。

  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 板书:2321

  ⑷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2123

  师:从同学们对六(5)班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可知,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多少或少多少),是比差关系。用什么方法?(减法)。另一种是什么?(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倍比关系。用什么方法?(除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我们把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这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叫做--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 探索新知

  1、 教学比的意义

  ⑴指⑶ 师:2321,是谁和谁比?

  师述:用新的数学比较方法说,求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又可以说成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比21(板书)。

  扶放启发:请同学想一想,仿上例(指2123)那么2123又可以怎么说呢?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21比23(板书)

  ⑵说一说:①苹果有4个,梨有5个。苹果和梨的关系怎么说?

  ②舞蹈兴趣小组有女生9人,男生4人。(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⑶师: 用比的方法不但可以对同类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 同类量:师可结合上例简单说明]

  师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问:①求汽车的速度怎样计算?

  1002=50(千米)(板书)

  ②(指1002)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呢?

  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板书)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多少千米)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⑷学生举例

  举一个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⑸总结

  ①思考、讨论: 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

  ②指导学生看书

  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定义的?指名说一说答案,然后齐读。(划出两数相除点上着重号)自学比的读写法、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⑴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47页第一个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⑵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①比的读写法

  指23比21;21比23;100比2 ,问:还可以怎么写?(学生练习)。怎么读?(齐读)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

  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③比值。

  师:如何求比值?

  [反馈练习]

  ①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是什么?

  8︰11=811=8/11 1/4︰1/3=1/41/3 =3/4 1.2 ︰0.3=1.20.3= 4

  ②抢答。教师出条件,学生抢答比值。

  比的前项是100,后项是2,比值是()

  比的前项是21,后项是23,比值是()

  比的前项是2.4,后项是3,比值是()

  ③做一做

  a、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写出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再写出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并分别求出比值。

  b、某种型号的文具盒,每1箱装12只,共计人民币72元,写出这箱文具盒的元数与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④比和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①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②足球比赛中的0︰0,是不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比?

  3、 继续自学两个做一做中间的内容

  ⑴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又明白了什么?

  ⑵想一想,辨一辨:

  既可以看作一个分数,又可以看作一个比,还可以看作比值。

  ⑶继续汇报,完成表格

  ⑷反馈练习

  变一变, 填一填

  319=( )︰( ) 21︰100 =( )/( ) 4/23=( )︰( )

  1/8=1︰( )=( ) 8 A︰B =( )( )=( )/( )

  ( )︰( )= ( )7=5/( )

  ⑸找一找,比、除法、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区别,完成表格)

  一种数 一种相除的关系 一种运算

  三、 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四、综合练习

  1、讨论: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 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对不对?你认为是什么?

  2、看谁会动脑筋?

  题目:小明今年12岁,是六(1)班学生,该班共有42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再保险公司上班,年薪15000元;小明的妈妈每月工资800元,他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看谁会动脑筋,能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自己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并说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2.比尾巴教学设计

3.《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4.《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5.《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6.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7.《夕阳真美》的教学反思

8.《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9.《约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