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09 09:58: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

  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努力。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2

  在本课的预设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整节课按照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文章的语言之美。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导致这节课很不成功,对于如何赏析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一定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同时也要重视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3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节题为《济南的冬天》的公开课。上完课,心里总觉得遗憾,因为存在许多不足,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将本节上成功与不足,总结一二。

  一、课件制作与展示

  自认为课前虽做了充分准备,在上课的过程中才发现,在听课文朗读的环节中,由于课件没打包,导致在展示时,无法播放,后来只好到文件包里单独播放,虽然是个小失误,还是说明了心不够细,技术不过硬。致使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凑,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堂预设与生成

  本安排一节课的内容,结果下课铃声响了,教学任务却还没有完成。究其原因,在生字词教学环节用时过多,本计划2分钟完成的任务,有由于学生对词语意思预习不充分,结果花费了5分钟也没能完成。最后经过引导虽然学生理解了,但宝贵的时间也流失了。

  因此对学情应能够充分了解,否则会导致对课堂进度预设失误。致使在教学时在某些环节用时太多,使余下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

  三、课堂应变

  在导入的环节,我预设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畅谈对冬天的感受,本以为学生会讨厌冬天,并说出一大堆理由,并把他们可能说的内容放到课件中,结果出乎意料是,都说喜欢,致使在展示课件时出现了我预设的内容,导致场面十分的尴尬,也打乱了我的上课节奏和思绪。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如果问题化解得巧妙,不仅能使教师自己迅速摆脱窘境,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反之则犹如掉进了泥潭,不要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个性修养的全面考验。

  虽然在整个上课环节中出现一些差错,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算是差强人意。旨寄希望于下一次能汲取此次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4

  每次讲完《济南的冬天》,自己总是喜忧参半。同样,今天这节课既有令我满意之处,又存在着些许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导入新课的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长了些。由于是异地授课,和学生素昧平生。初次见面,自己忽略了对气氛的调解,所以学生有些紧张,尽管相当浅显的问题,也不敢举手回答。由此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前与学生沟通交流,创设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这是决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石。

  其次,最初教学时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因此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后期变换了方式,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课堂的气氛也活跃起来。因此只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当然这节课也有可取之处。我采用了学练结合的方式,学生基本掌握了重要的字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理解并能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教学时注意知识的拓展,结合课外语段练习,加深学生对对比写法的理解。我时刻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能适时并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教学内容力求衔接自然,过渡得当,因此学生对文章写作思路的理解水到渠成,并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上只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有的见解可能不准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蒸蒸日上,争取讲每一节课少有遗憾,多些精彩。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5

  《济南的冬天》是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二单元以写景散文为主。在《春》中已经有了相似的篇章的学习。本文的景物都牢牢扣住“温晴”两字,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透露出温晴的特点,而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又处处有老舍情感的流露,因而我的课就围绕景的“温晴”和情的“温情”来开展。

  对于景物的温晴特点,我让学生自己去找,通过学生自己的魔都,圈点勾画来探索发现这一特点。并做适当的颠簸,而学生在分析景问晴的过程中世纪上已经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因而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情的分析只是一个总结提炼的过程。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有所关注学生的“学”。但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学还不是一个主导,而且在整个课程中学生的读也不够多。语文课应该是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可是我的语文课还是没有这样的效果,往往是为了读而读,读变得没有目的性,没有层次性。这是我需要进步改变的地方。

  而对于景物的温晴的分析过程中,分析的过于浅层,没有向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已经懂了,上课应该教学生所不懂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跳一下能够到达的高度。而我现在的高度停留在学生伸手就能摸到的高度。因而这对我的文本解读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自己应该不断地进步才能更好的去教学生。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6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经典美文,教学此文,我既把它作为一堂美句赏析课,又把它作为一堂写景训练课。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对学好语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于是,我在教学中,根据题的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了独学、对学和群学这三个环节,做到既有自主,又有合作探究。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绝非一般了。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三、“品”与“写”结合,既应对了阅读又培养了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品析文章,同时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品的结果又是为了写作,让学生学会融情写景的写作手法。

  当然这次公开课还存在的许多的不足,在教学中,感觉教学容量过大,以致每个环节没能精细化;教学中,自己说得过多,放手学生动得还不够。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改掉这点毛病,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出色。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7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于是,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8

  经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的讨论决定,由我来讲一堂公开课,于是,我选择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在七三班全体同学的配合下,这节公开课得以顺利进行。

  首先要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我工作以来一直任教的是初中英语这一学科,这是第一次讲语文公开课,所以虽然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是前来听课的同事们发现并指出了这些不足和缺点,我才能得以进步和提高。比如问题设置的梯度不够,问题难易程度差距较大,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再比如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小组化学习进行的不充分,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的融入课堂。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向优秀的同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其次,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生。上课之前,同学们做了充分地预习。在课堂上学生们都在尽自己所能的配合老师,对于老师设置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作答,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当堂训练完成的很有效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做得相当好。

  通过这次公开课,在改正和克服自身缺点、弱项的同时,我看到了自己与优秀同行们的差距,这更激发了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斗志。我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更大的教育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9

  课前反思

  一、教学思路问题:

  一篇文章,特别是“大家”的文章,可学之处很多,但不可都在一节课中都学完,也不能都学会,我读了十几遍都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奢学生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去读书懂,因此我决定我十几遍都读不懂的我也不讲。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问题: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因此品味语言、理解字词、学习句子,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都是需要教学的内容,我选择了通过示例的方法教学字词,解析修辞方法,渗透对比写作手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

  课前预习作业我是想激起学生自主预习的想法,但又不给他们增加压力,让学生愉快地、高兴的在课堂上认识事物,学习语文知识。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本节课是集体备课。

  2、语文课教什么不是随便的,是要“依据体式,依据学情”来确定的,通过检测,重点教学生不会的而又想学会的。而不是教师会什么教什么,教师喜欢什么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教什么,参考别人的东西可以,但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维。

  3、这样备一节课的时间可能长了点,但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可能会有缺憾,但我愿意在这种缺憾中做无悔的追求。

  课中反思

  一、导入语中说自己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开始只说冷。当我要求用四字词语概括时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二、过渡语比较少,显得比较唐突。

  三、在讨论,交流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有段少了,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讨论完。在全班汇报环节,学生举手的人不是很多。说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四、我在课堂上话比较多,不断地提醒学生,不敢大胆的放手。

  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只给了学生很少的时间写,就让学生读,明显的时间不够,可在这麽短的时间里同学们还是写出了不错的片段。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课后反思

  我觉得在课有许多知识没有落实。有点延时,导致写作时只有部分同学写成,组内交流不充分,并且师生评价不是太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过渡语。

  张老师说:如果中间紧凑点,在评析句子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就更好了。老师的语言精练一点就更好了。是啊,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但我愿意在这缺憾中做永远无憾的追求。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描写四季景物为主,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这些课文,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冬天天气的温晴,又进一步从山和水具体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本文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更是学生学习写景方法的最好范例;同时,文中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意境,都足以让学生获得不少的教益。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地域相距较远,学生对济南知之甚少,但结合我们当地的冬季景物,可以很好地理解本文内容。另外,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思考探究,有利于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

  2、学生认知障碍点:本文内容较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先进性自学,然后重点探讨重难点问题,最后再通过当堂检测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落实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运用各种修辞给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绘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感悟文章的图画美、情感美、音乐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1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了上这篇课文,我曾经反复思考,但是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个明确的结果,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并且上好。

  一班先上,开始我打出了一张图片,下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让学生猜猜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哪个城市,学生猜出是济南,于是明确本课课题:《济南的冬天》。然后按部就班的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接着回归文本,学生朗读课文,一遍结束后,我说,老舍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篇文章,正是源于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下面请同学们有象老舍一样怀着对济南的热爱把文章再读一遍,于是学生又读了一遍,两遍结束后我说,请几为同学把课文再朗读一遍,一共三位同学把课文读了一遍,三遍读完后,我说,你喜欢济南的冬天吗?有同学说喜欢,有同学说不喜欢,对于反对的声音我置之不理,然后我说请拿出笔记本,以“我喜欢济南冬天的 ,因为 ”句式写出你对济南的印象,五分钟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有喜欢小山的,有喜欢日光的,有喜欢水的,基本上反映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阐述的原因用的基本也是从文本上摘录的语句,自己的感受和加工较少,做了简单的评价之后,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我说:老舍是个语言大师,济南的山水的在大师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因此本文的语言很值的我们欣赏品味,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对于描写优美的句子,学生基本能找出来,而且对于修辞的运用也基本能说出来,但不够深刻和到位。一堂课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相比以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我自认为这堂课特别失败。

  下课后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希望下一节课会有所改变。上课后,我照例介绍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接着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了一遍,一遍结束后问学生: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要说的?有学生说,我特别佩服老舍,他把并不怎么样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写的这么美;有学生说,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有学生说,济南的冬天的水很美……很多学生都说了自己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听得出来,学生是喜欢这篇文章的。我顺势就问,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大家都回答,喜欢。那么接下来我们能不能带着喜欢的感情再去把课文读一遍呢?于是所有的学生都放开嗓子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读完后我问: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哪些句子和语段的语气是特别处理过的,你是怎么读的?短暂的平静后,有学生举手了,说:我觉的第一段应该用比较平缓的语气来读。你可以示范一下吗?我问。他把第一段读了一遍,读的确实很到位,相信他已经走进老舍的感情了。然后有学生说第二节应该用缓慢的语气,轻轻的读,于是他也示范读了几句,结果其他同学哈哈大笑,抓住这个契机,我说你们觉的他的理解对吗?到底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在大家的讨论和几位学生的示范朗读后,同学们都明确了应该用愉快,温馨的语气去朗读。又有学生说第三节应该用轻快的语气来读,于是他读了一遍,读出了欢喜和愉快的感情,理解的非常到位,同学们也表示认同,在确定了各自的朗读基调后,我说,现在请大家用我们刚才探讨过的语气把课文再读一遍好吗?结果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愉快的把课文再读了一遍,最后我让学生完成那个句式,并当堂展示,结果大部分学生阐述的理由除了引用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一班学生的理解要深入和透彻的多,下课铃声响了,还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我和学生们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比较这两堂课的得失,我发现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第一堂课我没有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做任何铺垫和引导,所以学生可以说是很被动的`把课文读了三遍,在被动的情况下阅读文本,得到的启发和感受几乎等于零,所以后面的环节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课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感受,所以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这堂课就是在学生的牵引下变成了一堂朗读课,而朗读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个环节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开”和“柳成行”的关键就在于兴趣这块土壤。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2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3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片写景的散文,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然后,做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的同学。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安排是:美读课文,整体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然后是学生回忆在《春》中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己选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欢的一节,写一篇小教案。第二课时:讲清楚讲课的规则,开展“教师大比武”比赛,由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评,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节课的设计完全遵守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授给学生文章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长,补比自己之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没能很好地进行课堂调控,以致于出现了一发难收的局面。气氛之热烈,效果之显著,固然让人欣喜,但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4

  笔者到泰国任教第十一册《汉语》科目已有三个多月了,教材是用的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版本。该教材第十四课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内容有删改。

  这篇课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用“北京”“伦敦”“热带”的“恶劣”,突显“济南真得算个宝地”。2—5自然段写出了济南山、水的温晴。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用简短的句子收束全文,言简却情深。

  本册共有三篇写景文章,在教学第八课《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并通过描写人物在景物中的活动写出景物的“动”“静”特点。《济南的冬天》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写景文章,通篇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济南“温晴”的特点。鉴于学生在学习第八课时,已初步接触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他们也渐渐习惯了我的“高效”课堂,所以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把引导学生抓住修辞手法,赏析写景文章的优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梳理学生的发言,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锻炼他们“走进”文本的能力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

  当学生学习完本课生词,能比较熟练朗读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知济南是“宝地”后,我请他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主要抓住哪些景物特征来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结论的。同学们借助我的课件,很快归纳出老舍是通过“山”“水”的美丽,为“宝地”“代言”的。我再请他们进一步找出哪些自然段在写山,哪些地方在写水,他们也能很快搜寻到信息。写山的段落比较多,有2、3、4自然段,我就让他们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逐段讲解的枯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摸清学情,以便顺学而导;二来,我能掌握分段学习的合作小组实力“强”“弱”搭配是否合理,如果出现能力搭配不合理的情况,那么“弱势”小组所选的段落就将成为我“扶一把”分析构词用句的“例子”。全班有部分同学选择学习第二自然段,有部分同学选择主研第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没有同学选择,自然就成为“我的任务”。我采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带领他们体会比喻、拟人的妙处,用补充原文中的色彩词语的方法,让他们快速发现作者抓景物色彩的方式写出景物美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然后,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组内合作,比如:谁负责组内成员纪律,记录员该抓关键词句进行记录,汇报员要注意声音清晰、响亮,姿态大方,汇报完毕询问组内、组外成员是否有补充或反驳等等,然后,我就放手让他们自主走进文本了。

  近六分钟的讨论结束后,他们各组的代表上台汇报探究成果。老师将根据他们各组的发言质量、纪律、参与度等各方面进行评分。从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看来,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气氛热烈,并能各抒己见。从汇报的效果来看,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抓住文本表达形式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分析第二自然的小组汇报:老舍把群山写成小摇篮,让人感觉济南很小、很安全;他们还从“群山妈妈”对“济南宝宝”说的话中,体会到,济南能暖和、舒适地睡觉是因为有群山的保护。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小组代表说:“我觉得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很宁静。”我的心一下亮了,因为“水墨画”这个词对这些孩子来说并不十分熟悉,更何况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提起过“水墨”,他是从何解读的呢?有同学举手大声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时,我的整个世界就灿烂了。因为那个汇报的孩子说:“济南的城里虽然狭窄,城外却很宽敞。那么广阔的地方,‘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轻松地‘卧’在大山的怀抱,可以看出山的宽广、舒适;我还从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看出这儿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底下顿时掌声一片。

  这是我第一次放手让孩子们比较独立地分析文本。学期初,新接本班,孩子们的基础并不很好,前半期主要教会他们如何抓住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特征,教会他们识字的能力,和纠正每字一顿的读法,采用“把意思紧密的词语或词组读在一起”的方式抓朗读,所以对于文章的分析,也只是挑选一些有趣的表达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拓宽他们的视野,又可避免突增难度,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致。到后半期,因为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方法已基本建立,师生的配合也逐渐默契,(我对他们的自学纪律和自学能力非常重视,在此,因为篇幅原因,不便多作介绍),所以就有相对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文本表现形式。但老师提供的“梯子”少、仅由孩子合作完成的学习方式,这还是第一次。由这次的学习成果展示我想到了:

  一、“字本位”和“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受印欧语系教学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都是以“词语”教学为主,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序列性长期被忽视。这不仅无法排除汉字识记、书写方面的困难,而且对抓关键字词深入文本造成严重的阻碍。这种小不能顾及“字”,大不敢涉及“文”的教学,从言语能力培养上抽掉了“读”“写”之“薪”,甚至“听”“说”因为缺少“源头活水”而兴味寡淡,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高,积极参与成长活动的情况难以出现。

  《汉语》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低、中段教学中,笔者更倾向于围绕“字本位”教学观,培养学说的听、说能力。到了高段,因为学生的识字、写字、用字能力较强,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明显提高,“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就应占主要地位,“读”“写”的内容放在首位,通过“读”“写”能力的发展推动“听”“说”能力的发展。

  二、找准学生学习的真正起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阅历,他们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时,会受到已有学习经验、方法的影响,教师应防止他们已有知识、习惯的负迁移,积极调动他们已经具有的资源进行正迁移。汉语教师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在国内低几个年纪的孩子来对待。他们大部分人在生理和心理比较成熟,社会阅历丰富,只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潜能。特别是对注重家庭语言环境熏陶的华侨子女,教师不能把教育内容窄化,要引进新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跳一跳’来摘桃”的愿望。

  三、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不能忽视。

  紧凑的教学内容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地指导让孩子明白怎样听课、怎样回答问题,特别是如何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信息和受到启发,完善自己的思考结果,这一系列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为“高效”课堂提供必要的保证。笔者听了近三十堂汉语课,发现很多老师耗费在维持纪律和为不同学生解答相同问题,而只得将重要问题“搁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教师既是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又是督促者,只有当孩子有强烈的成长欲望和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他们就能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在实际的交谈中提升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发挥“1+1>2”的功效。

  四、扶放结合,教方法比教内容更重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语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如果教师只管当知识的搬运工,让学生“坐等知识灌输”,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且在被动学习中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没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方法传授,“传授汉语言,传播汉文化”的使命将大打折扣。

  汉语教师抓住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问题,采用对比、联想、想象、推测等策略,引领孩子走进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从方法教授上“传”给孩子一把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切不可把内容限定在书本所呈现的少许字的字面意思上。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5

  经过反复思考,我选择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老舍的散文名篇作为我在语文教学中第一次尝试。本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文中围绕“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但纵观整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还是略显薄弱,有时候,我还是有种“孤独站在这舞台”的感觉,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任重而道远啊……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长城》教学反思

2.垂直教学反思

3.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4.《白桦》教学反思

5.《空气》教学反思

6.《荷花》教学反思

7.《灯光》教学反思

8.《花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