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21 10:05: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

  《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游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个质朴而又自信的老人,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文章写作极具特色:抓住特征描写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细致入微,不仅说明了老人生活俭朴,且表现了老人乐观、豁达的个性。另外,通过写景衬托人物品质。课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苦,衬托出老人顽强不息的精神。

  本课的设计基于文本的写作特色,着重在两方面进行设计:

  1.通过语言、外貌、环境等描写,突出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课文层次清晰,写环境与写人穿插并进。所以设计让学生先找到描写天游峰的语句,组织品读。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体会天游峰的高而险。接着,采用一个采访,让生想象体会游客登山的艰难。这样,从环境的险峻、游客的切身体会侧面烘托出老人扫山路的困难,为体会老人的顽强不息奠定感情基础。

  接着,引导学生一一找到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的语句,逐一品读,感受老人生活俭朴、爱工作、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文中的两处外貌描写,是由远及近的观察描写,所以不能交换位置,由此让学生感受要根据观察的角度来描写。其次,品读老人的语言,则抓住两个“不累”和舍不得离开天游峰,明白老人深爱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再累也高兴的轻松心情。最后从“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体会到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2.借景抒情,借文中笑声的写法,迁移至30年后的扫地声,突现人物主旨。

  文中对老人笑声的描写,一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是提升了老人的精神的灵魂。所以,在读完课文最后一段后,让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发现老人的笑声惊起了宿鸟,并伴我回到住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由之前的教学,学生已深深体会到老人身上的乐观开朗、自信豁达,其实他的笑声就能传递出这样的感染力,鸟儿熟悉他的笑声,作者也钦佩这样的笑声,且会一直伴随他一生。

  最后,再让学生仿照笑声的写法,也用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来写扫地声。让学生在课堂巩固写法的练习,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3.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板块较多,课堂环节虽环环相扣,但平均用力,重点反而不够突出,亮点也随之弱化。尤其感觉学生是被牵引着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发展。例如学习描写老人的内容,并非一定要切成块来学习,外貌归外貌,语言归语言,就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感受。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抛出一个大问题:“老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由此让他们充分读书,在写下自己的体会后充分交流,教师则在关键处进行质疑、归纳及提升。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2

  一、 让学生真实的经历文本的言语境界

  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学生才能顺利与文本接通、耦合,设身处地的触摸文本中的字字、词词、句句,领悟其中的内涵,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从《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始至终经历一个真实的言语境界。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最大考验,如果没有真实的阅读过程,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一个阅读目标。正是因为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能毫无拘束的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让对话在soNormal 0pt; 0cm LINE-HEIGHT: 12pt>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

  真实的阅读过程,让文本在学生心灵中映射出了真实的言语交际场景,呈现出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扫路人,学生才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在与文本的平等交往中,师生创设出了一个神思飞扬的言语境界。

  二、 让学生留心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语活动的产品或成果,是一个具体的书面言语交际的“范型”;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的学习文本的言语交往过程。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活动,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所以对文本的感悟,同样包括对文本言语现象和作者言语行为的审美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留心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内涵更加丰富。

  生: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仔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着,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生:自由读第3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学生在认识言语交际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经历了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语运用意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和文本沟通,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扫路人,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统一,在读和写的意义层面上,学生成为文本的知音。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3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语文课堂轻松点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在课堂导语的设计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课时,开篇就布设疑阵:同学们去过武夷山吗?哪里有一处景色极秀丽的地方……(板书;天游峰)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包揽天游峰的美丽风光。不过在一路的游览中,我们还要和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而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与这位老人成为朋友的。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奔放美。。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

  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第7小节写了游人攀登天游峰的不易及扫路老人打扫天游峰的艰辛。这时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出示天游峰的插图,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从而更加突出扫路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问题的设计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更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自主合作解决一些主要问题,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于“他是哪里人”、“他就一个人吗”、“他的工资收入有多少”等等,则放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语文,增长知识。

  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其中,在讨论“老人累不累”、“环境美不美”与“三十年后是否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例如,一个学生说:三十年后,我们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因为老人豁达开朗,加上天天坚持锻炼,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再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喝不到。因为老人生活艰苦,加上他本来就瘦,可能营养不良,况且七十岁了,还要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他能吃得消吗?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语文课堂教学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4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扫路老人“累”与“不累”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来朗读品味,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特别是“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体会天游峰的险,才能体会老人扫路的辛苦。

  一、从“累”出发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围绕“天游峰在哪儿,它是什么样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句子,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最后出示课件,学生看图片,进行有感情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从“不累”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另外,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从 “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中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健朗、和善可亲的老人。

  这节课,我始终以扫路的“累”与“不累”为主线展开学习,通过读读、画画、议议等品词析句,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感受不到位时,我适时点拨;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我顺势引导,从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这节课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爱回答问题了,不是他们不会,而是缺乏自信,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5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堂课通过学习姐妹的教学设计,分享了教材的分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因此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并举。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上学期的教研活动,我对教案再作一次调整。教学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流程。首先谈话揭题,让学生交流之际敬佩之人。接着由“敬佩”引出课题,引出作者对扫路人说的话“30年后,我还来看您。”练读之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用,找出令作者钦佩的理由。学生分别从天游峰的险,游客的表现,扫路人的言语等方面进行阐述,开放个性的解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文本直接接触,较为顺畅地达到预定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扣住三次对天游峰的描写,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具体数据、形象比喻、侧面烘托。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有层次地揣摩人物形象的写词练习,最后扣住“一直伴我回到住地”,引发学生进行想象:这一路上,作者可能在想写什么?由此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进行内化与积淀。

  纵观课堂教学,感觉学生学得较为投入,课堂安排也较为充实。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资料链接:

  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3处、中国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之一。真山水、纯文化是武夷山最大的特点。真山水真就真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无人工斧凿的痕迹,连空气都显得古老而清新。

  天游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海拔410米,峭壁千寻、高拔群峰之上,常有云雾缭绕。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云开雾散之后,凭栏四望,武夷山水尽收眼底。

  教学流程:

  一、直入课题,重视目标

  1、谈话导入:在20xx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有一个人,人们这样赞颂他: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问:知道这是写给谁的颁奖词吗?钱学森)

  其实感动中国的不仅仅是那些伟人,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普通人,他们同样会带给我们一份深刻的感动。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去细细品味这位普通的扫路人带来的感动。

  2、师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

  二、合作交流,小组预展

  问题一

  1、默读课文,分别用“——” 画出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用“△”标出描写老人神态的词句,用“()”标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哪儿最令你感动?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简要说说原因。

  问题二

  2、课文重点是写扫路人,而文章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天游峰,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三、全班展示,互动提升。

  师过渡:都说“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味描写老人的词句,与作者一起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

  出示友情提示:师随机抽组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随时记下自己没有的收获,及时补充汇报组没有的感动。

  问题一

  默读课文,分别用“——” 画出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用“△”标出描写老人神态的词句,用“()”标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哪儿最令你感动?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简要说说原因。

  外貌描写:

  1、交流出示一: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 清扫着路面。

  这里是抓住了人物外貌中的什么描写?(穿着)

  文中还有一处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

  2、交流出示二: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这段是外貌中的什么描写?(长相)

  读了老人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朴实、健康、有精神) 能用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精神焕发、容光焕发、老当益壮等)

  3、通常我们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总是会放在一起写的,但在这篇文中里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扫路声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只是远远地看,第二次是因为作者和老人交谈了许多,他怀着敬意来看这位老人,所以是仔细打量)

  小结:两处外貌描写,寥寥数语,却抓住了扫路人的特点,让我们如见其人

  动作描写:

  1、“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地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指导:(读)“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这句话表面写茶香,人喝了心里热乎乎的,其实仅仅是茶热吗?

  师: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

  语言神态:

  1、 第一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 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觉得老人是个不怕苦、不怕累、生活乐观的人。)

  A同学们,当烈日炎炎的夏天来到了,老人是怎样扫路的?当寒风凛冽的冬天来到了,老人又是怎样扫路的?下着滂沱大雨的天气呢?外面飘着鹅毛般的雪花呢?

  B你们觉得扫路的工作累吗?理由:

  相机指导第7段。

  这么辛苦的工作老人为什么说不累?这矛盾吗?

  老人把他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把工作的苦当成了——乐,有一句话是“因为爱,所以美丽”,老人因为喜欢,所以——不累、感觉轻松,老人不累的是他的那颗心呀。这样的人生态度就叫——豁达开朗)。 这叫以苦为乐,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享受。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难怪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C谁来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读一读。练读,指名朗读。

  2、第二处:“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 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 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这是一位热爱大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老人。)

  A我们再来想想自己身边的老人,当他们早上在公园晨练的时候,这位老人早已在——;当他们中午在悠闲地溜溜鸟、下下棋的时候,这位老人在——;当晚上老人们和子孙在享受美餐、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这位老人在——

  B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清扫着天游峰的石梯。可他还是说——(怎么舍得离开呢),为什么舍不得走?(因为山好,水好,空气好,这里鲜花簇拥,群鸟相伴,人间仙境,谁不留恋?他吃的、喝的都是大山给予的,他舍不得走,他要回报大山。他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要继续清扫石阶。) 是啊,普普通通的工作、浓浓烈烈的情怀,一辈子工作的地方怎么能舍得离开呢?

  C我们一起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问题二:

  课文重点是写扫路人,而文章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天游峰,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四、练习达标,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需要写一份颁奖词,你会给他写些什么呢?颁奖词要求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你的感动。

  师出示:平凡的一生,平凡的岗位,一个又一个365天里,你总是在用扫帚谱写你乐观的态度,雕刻你自信的精神。你热爱生活,生活也热爱你!

  2、拓展阅读《挑山工》。

  3、布置作业。 讨论: 老人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三十年后的他会是什么样的?他和章武先生能相遇吗?相遇后又会说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下来。

  4、结课: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看似普通却又不平凡的老人,他——(对照板书说),他和天游峰一样顶天立地。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位扫路的老人身上得到启发,做一个对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五、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健康 朴素 勤劳

  高 自强不息

  热爱生活 热爱工作 以苦为乐

  险 乐观自信 豁达开朗

  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感觉自己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对教材的把握到位,目标定位准确。

  在上课之前,我通过认真研读文本,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人“,写峰的险也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品质,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重点:能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难点: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时,以“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主线进行教学。学生从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语句中,感受到了老人的品质,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以感动贯穿课堂,让整节课首尾呼应。

  在教学时,我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导入,让学生认识到感动中国的人物不仅有伟人,还有那些普通人。学生带着感动走近文本,感受扫路人带来的感动。结尾时让学生给扫路人写颁奖词,感受扫路人的品质。不仅体现了读写结合,还让感动首尾呼应,贯穿课堂。

  三、小组建设已见成效,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组的交流合作落到了实处。

  本节课上,学生的小组交流的过程也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在学生明确目标,根据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长发挥了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对自己组学习的组织非常到位,每个小组成员都汇报了自己的收获,并且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每一组的组内交流都落到了实处,小组建设已见成效。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朗读课文落实不到位,虽说目标设计有读课文,但在课堂教学时,由于过于注重了学生默读的感悟,汇报,交流,虽有朗读的指导,但读的不够。

  2、时间掌握不够好,学生自学时间比预想的要长,所以最后的写的落实不太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随着自己的努力和大家对我的帮助,我会不断的前进,使自己教学中的遗憾越来越少!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7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细致传神。第二自然段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比喻贴切,想象奇妙。第三、八两个自然段中都有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寥寥数笔,准确生动。第四至十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描写,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表现出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首先通过学生质疑,文章为什么写一个普普通通的扫路人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们从文中找到扫路人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句子,零零碎碎的谈到了老人身体健朗、和善可亲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一、抓住关键的句子、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天游峰的“险”进行教学。通过“气喘吁吁”“飘飘悠悠”“一根银丝”“抛”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品味、感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激扬的想象浸透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的时候,学生的感悟,对于阅读的.期待,对于阅读的思考,对于阅读个性化的解读,就会显得格外生动。

  二、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 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三、与学生的生活接轨,品位语言,领悟情感。

  在教学中,通过“一根银丝”这个比喻,“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这个比喻进行演示、数字与校内同学们扫四层楼梯相比较,从而体会天游峰的高、险、陡,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是一份很累的工作来体会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比喻、比较,让学生处于一种惊叹、激动的氛围中,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这样学生探究的热情就变得高涨,和文本对话兴趣就高了。

  四、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

  要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以读促讲,以讲促读把两者融合在一起,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悟、去思,这时学生眼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语言的神奇,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这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才不仅仅浮于表面,而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

  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8

  《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第十册)写的是“我”在攀登天游峰时遇到一位扫路的老人,通过与老人交谈,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敬爱之情。课文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根据文章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它是本册教材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写人文章的过程中必须起到应有的作用。本册教材在第二组安排了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习作要求通过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特点,并初步提出了要将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写得有情趣的要求。我想,在隔了一单元以后再来学习人的文章,编者一定是想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应该怎样写好写人的作文。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文章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得生动形象,是想让学生在第二组作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后练习写人作文时怎样把人物写具体、写生动、写得有情趣。而整个第四组4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另外3篇《钱学森》《海天骄子》《杂交水稻之父》,都是通过对人物表现的具体描写反映了人物的品质,和本篇课文属于同一类型。因此,本篇课文在本组阅读教学方面应起的作用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写人文章的一般方法,这样,在教学后面3篇课文的时候,就能够逐步加大学生自主阅读的力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力争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认识“扫路人”的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读与写的本领。

  一、质疑初读:锁定认识对象

  为了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明确这是写人的文章,并且能很快把阅读的目标锁定在扫路人身上。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揭示课题的时候,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用课文第二节介绍天游峰。第二节课文用形象的文字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当学生对介绍天游峰兴趣正浓的时候,我将课题板书完整,让学生齐读后质疑。在我的预料之中,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一方面:作者游天游峰以后,为什么不描写观赏到的山水景色,而去写一个扫山路的老人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阅读的目标就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了课文所描写的人物身上。

  接着,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扫除阅读障碍之后,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描写扫路人的句子。学生对写人的文章并不陌生,他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描写扫路人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因为是初读课文,我并不让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只要能够找准确就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复习在文章中如何寻找人物描写的句子,进一步将阅读目标锁定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身上,能够对扫路人有个初步印象。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人物做好准备。

  二、教会方法:做好认识准备

  学习写人的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十分陌生和困难的事情。我们知道,学习写人的文章主要可以分两步来走,第一步是通过具体事例认识人物的特点;第二步是对第一步的继续和深入,能够通过对人物具体描写的语句进行感悟,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我认为,学习本篇课文,应该在第二步上下工夫,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学生对于如何描写人物,在以前学习写人文章的过程中,尤其在第二组的作文训练中已经有所了解,不过还不系统,认识或许还比较模糊。根据这样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特点之前,先教给了学生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我先让学生回忆第二组的作文练习是怎样把人物写具体和写生动的,然后跟学生明确写人的文章一般都会把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作细致描写,告诉学生,要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就必须细细品读文章中对人物的这些描写。接着,我跟学生一起品读了课文中对扫路人的第一次外貌描写:“……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通过圈画、朗读、体会,学生们从这段描写中有了这样的体会:“我觉得老人很勤劳。”“我看到了一个朴素的扫路人。”学生也从中学会了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复习了以前作文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为深入认识人物作好了准备。

  三、品读感悟:深入认识人物

  在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我分两步让学生来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首先,让学生按着老师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在印象特别深刻的词语上加圈,感受深的地方简单写上自己的体会,想想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因为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方法,学生们都学习得很认真,也很有效。我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课文中圈画,写上自己的感受。教室中很安静,我想,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少讲精练,或许此时的课堂就达到了这样的要求。

  接着,让学生自由交流。主要做好两件事情,第一,谈好自己的感受;第二,能感情读好圈画的句子。因为是自主交流,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课堂上显得十分热闹。试举一例。有学生找了扫路人的这样一段语言描写:“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下面是我和学生的对话。

  生:我感受到了老人很爱天游峰,因为那里有雪花泉水,有清爽的空气,还有美丽的花鸟。

  师:不错。其他同学还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那老人很节约,不买矿泉水,却只喝山里的水。(学生和我都笑了)

  师:哈哈,这同学有新发现了,再读读看,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老人吃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他还很勤劳。

  师:看来,我们从老人朴素的语言中还真能发现老人的很多特点呢。谁能把老人的话读好呢?

  接着就请学生感情朗读,因为对老人的话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因此,学生读出了老人想表达的意思,不过,我更满意的是全班学生对经过理解后的文字读起来特别感兴趣。

  四、联系全篇:学会全面认识

  以上的品读感悟部分,我尊重的是每个学生的理解,而且因为课堂教学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每个学生谈的都是零星的感受。要全面认识课文的主人公,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全篇来认识人物的特点。

  联系全篇主要有这样几个做法,第一,感情朗读全篇,联系整个板书让学生谈谈整篇文章要反映人物怎样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很多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比如:朴素、勤劳、善良、喜爱天游峰、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等。联系全篇后,学生知道,文章主要要表现的是老人“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品质。第二,通过体会人物描写之外的内容感受人物特点。比如,课文开头描写天游峰险峻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既然写人,为什么要写山的特点呢?我把问题先留着。等到总结课文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这一内容衬托了人物的品质。再比如,课文为什么要写“我”的表现和感受?我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写人的文章如果以第一人称写,应该适当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我”的感受也是为表现人物的特点服务的。

  引导学生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因为在钻研教材和课堂设计的时候,我就认识并确定了本教材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方面应该起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也注意突出了这一重点,因此,在本课教学结束以后,当我和学生聊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示,学习了这一课,对于怎么写人,又多懂得了一些方法,也更清楚该怎么读写人的文章了。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9

  一、抓住关键的句子、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天游峰的“高”、“险”进行教学。通过“气喘吁吁”“飘飘悠悠”“一根银丝”“抛”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品味、感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激扬的想象浸透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的时候,学生的感悟,对于阅读的期待,对于阅读的思考,对于阅读个性化的解读,就会显得格外生动。

  二、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培养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说和写的基础,是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诗圣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朗读是我国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呼吁朗读,提倡感悟。

  在学生品味了天游峰的特点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再现天游峰的高、险。可是一开始学生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及时地进行范读,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得更深。

  三、难点,实现情感共鸣。

  对于“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这一难点的突破,我作了精心的安排。由初读课文时问题的抛出,到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解此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再让学生谈对“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一句的看法,并让学生反复的读,从读中去体会老人的豁达与自信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接着反复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一句领悟老人的开朗与乐观;最后再次直接抛出“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让学生把前面领悟到的情感加以归纳与升华,实现与教师以及文本的情感共鸣!

  虽然本堂课的重点问题都解决了,可是我总觉得有些遗憾:课堂容量太大,这是我事先没预料到的问题。把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还给孩子,这是应该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适当切除了部分教学内容。但如果让我再次上这堂课,我会把理解天游峰的高险放到第一课时去充分朗读感悟。第二课时重点解决问题“扫路的老人到底累不累?他是在吹牛吗?”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感悟理解。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以前曾听同事上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之情。着手教学时,我就有意引导学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几方面展开学习,再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当然,理解与朗读是分不开的,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本课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外貌,如“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来感悟老人的勤劳、朴实、健康、和善等,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丰满了。天游峰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对于这数字,通过与同学们上四层楼梯相比较,从而体会天游峰的高、险、陡,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份很累的工作,从而为体会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处于一种惊叹、激动的氛围中,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这样,学生探究的热情就变得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就高了。

  教学反思: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然后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写,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硬朗、和善可亲的老人。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1

  1、由于叙事性阅读教材,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相机渗透写作知识,就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学生便能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学时,我引领学生弄懂人物的外貌描写如何有选择地进行;揣摩文章明明写了扫路人,作者为什么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了天游峰的景色呢?让学生在内容与写作方法都有所得。

  2、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自主感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朗读。在指导课文的朗读时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设计了默读,自读,听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2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天游峰是什么样的”、“扫路人怎么样”、“课文为什么要写一个扫路人”等几个问题,然后就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读全文,认为该画那几就画那儿”,“怎么想就怎么说”,从而进行充分地体验、自主地表达。

  是放开,还是开放,是个性化阅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凸现,心态的开放,创造性的解放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等于忽视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教学中,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启思,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要用一切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未知欲,使他们积极走进文本。教师不能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放开了要求的标准与尺度,不敢深入地点拨,深刻地赏析,深广地指导,甚至不带领学生深入反复地吟读课文,体会真意。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3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一读课文,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

  4、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天游峰的高与险,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导入学习还是要扣题而下,师生介绍天游峰,收获一个感性的认识。齐读课题,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组织学生读上一轮课文,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这是常规做法。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好“颇”、“褪”等字。

  第三个环节,给学生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然后师生一起来完成这一任务。

  有学生根据第3自然段说,这是一位艰苦朴素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7自然段说,这是一位勤勤恳恳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10自然段说,这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10自然段说,这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7自然段说,这是一位自强不息的老人。

  唐凯亮根据第6自然段发表意见,这是一位自在悠闲的老人。我说:“是吗?”他还演读一番:“你看,老人不是自在悠闲吗?”为了“打消他的嚣张气焰”,我发动大家一起来研读课文。联系第6自然段中的“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大家读一读第7自然段。学生读起了“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问:老人自在吗?悠闲吗?我再引导学生比较写游客与老人的句子,圈出“可是”一词,再细细地品味一番。实际情况是,我们班里的孩子当时似乎“脑筋转得慢”了,于是我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来pK,读游客们的表现;等二人读完之后,我再“强调”说“可是——”,学生们领悟了,这儿是把游客和扫路老人进行对比。我说:课文是怎么对比的呢?这儿的省略号是要说什么呢?学生做补充。我说,这儿运用的就是侧面描写,用游客反衬扫路老人的自强不息,毅力惊人,任劳任怨。我对唐凯亮说:“现在还能说扫路老人自在悠闲吗?”他摇了摇头。我说,但是为什么老人的神态是如此的自在悠闲呢?这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地去思考,从他的神态看到他的内心。这一句启发了学生,有的说老人豁达开朗,有的说老人乐观自信,有的说老人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四个环节是品读第二自然段,这个并不是问题,通过体会比喻句,学生能顺利地体会到天游峰高与险的特点。我有意说,这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每一句都表现了天游峰的高与险。学生们都点头,邵菲感觉到“有陷阱”,举手说,第三句不是。我说:真的不是?她立即反映过来:“不,我说错了,第三句也能表现天游峰的高与险。”我“不依不饶”:从哪里看出来的?她找出了“终于”一词。我再引导学生再读第7自然段,大家拿游客的表现来比较,深入地体会到了登上天游峰峰顶的不易。

  读过第2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天游峰呢?这与我们这篇写人的文章有什么关系呢?有学生及时地发表看法,这也是侧面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有学生说了,这儿写天游峰越险,越能反衬出老人的自强不息、毅力惊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4

  在县教研室组织教学视导中,我有幸成为一名送教者,执教了六年级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短短的一周送教的过程,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在实验与反思中,经历了一次从最初的寄在蛹中的蛾到翩翩起舞的蝶的过程。正是由于每节课后给我留下的收获与遗憾让我对执教这一内容后有了更深的感触。

  一、与天游峰对话——抓住词语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与扫路人对话——凭借词句品味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作者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课堂中我通过默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圈画出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有关词句,想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探究环节,让学生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该不该回去?”、“三十年后,能不能见到老人?”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联系课文最后一句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与作者对话——透过文本积淀作者的情与价值观。。

  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之中的。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把握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辅以“我想对()说: 。”的句式训练让学生理解与表达做到有机统一,既实现了情感上的升华,也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结合。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5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因此,我在备课时想到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在教学中,我试图抓住课文对扫路老人的外貌描写和三次对话描写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来朗读品位,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因此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即“你从这段文字中对老人有什么印象”。通过这个问题串起全文,引导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课文对天游峰的又险又高的文字描写,设计了相应的环节让学生读中体会。

  但是由于经验尚浅,对自己所设计的种种问题想放又不敢放,因此造成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局限,使自己的主导性过强。同时,对于文章中峰与人的关系没有能够将钻研教材时的处理实施贯彻,造成了文本上的分裂。是一个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随着自己的努力和大家对我的帮助,我会不断的前进,使自己教学中的遗憾越来越少!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福建天游峰导游词

2.倍的教学反思

3.故事的教学反思

4.《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5.《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6.《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7.《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8.《海的女儿》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