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5 10:10: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比尾巴》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尾巴》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尾巴》教学反思 15篇

《比尾巴》教学反思 1

  《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借助形象化拟人得手法,通过小壁虎向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故事,将鱼、牛、燕子、壁虎的尾巴特点一一揭示,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想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没有注音,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识字阅读。围绕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一、回顾复习,顺势导入

  上个学期,我们班上的公开课叫《比尾巴》,学生记忆深刻,于是我提议让学生背诵这篇课文,并提出我们今天仍将学习一篇关于尾巴的课文。这样设计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在老师所设置得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读课题两遍后,我让学生质疑:“你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3个问题:

  1、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2、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

  3、结果怎么样?

  围绕这3个问题,我让学生把“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认真读一遍,再来回答这3个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听说训练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能初步的感知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在快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三、深入课文、插入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有两点,让他们初步学会总结问题。向谁借尾巴时,我抓住一个细讲,然后剩余两个学生自己总结,并学会续编故事。

  通过画面学生真实的看到小壁虎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这是他的特殊功能——再生,接着我便补充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

  四、分层作业,各显神通。

  我布置了四个作业,层次分明,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

  反思这节课,由于考虑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课文学生学过,而且课文没有注音,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阅读方法的指导上,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段落,如何归纳问题,分析段落中的字词句,然后具体运用。由于自己的掉以轻心,过分相信学生,所以没有在别班试讲,以至于一些环节太啰嗦,左后没有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工作四年来,教了两年中年级,第一次教授一年级,还没真正认识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所以本堂课有些拔高了。下一步应该思考如何搞好一年级的识字教学。

《比尾巴》教学反思 2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图学文的童话故事,它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处,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

  因为课文内容较为简单、易懂。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演、说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本课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在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我还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学生了解到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之后,我问孩子们:“你知道这是种什么能力?”有些同学积极举手发言,把自己平时在书中了解的情况分享给大家听。继而明白了什么是“再生能力”。那有同学又问,人为什么不行呢?同学们的回答也是有声有色,非常棒。这样学生就在问答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最后我还让学生表演了课本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提到表演,孩子们各个高兴万分,纷纷举手要求参与表演,一下子激活了课堂气氛。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教学中,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按小组先演示排练,我再深入小组给予指导,只到他们胸有成竹再上台展示,加上动作、表情,表演身上完美,得到大家的热烈掌声。一堂课就在学生们的笑声、掌声、读书声、谈论声中结束。

《比尾巴》教学反思 3

  在阅读教学中,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线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还占相当大的空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教师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现就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反思。

  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所以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教授新课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男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表演

  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学生排练时,我来回巡视,与组员共同探讨。在这一个环节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和同学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三、表达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减去了教材中重复的环节,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课文是用童话体文体把知识写出来的,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通过填表格,书面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各种各样,各有各的作用;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种文体练习表达。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

  四、交流

  我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还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比尾巴》教学反思 4

  在孩子眼中,动物是他们的最爱。本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能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问句和答句的读上,我读,让学生发现问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过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问句和答句读法的不同。接下来,又进行了男女比赛读、个别读,谁读的好,就请他来给大家示范某一句,让大家跟学。最后,全体师生一起采用问答形式来读,这样大家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朗读的效果也提高了。

  首先,这节课上我坚持以生为本,站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如:以“趣味对读”中,我以商讨的语气提出“你想怎样对读呢”,在听到学生独特的想法时,马上予以支持,并提出“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教师亦师亦友,只在课堂中引路,把“怎样走路”的权利还给学生。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其次,我致力于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努力构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所以在本课中,我精心营造了“小动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动学生当评委,面对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而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对读”,并鼓励学生一对一地朗读…..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

  我们的课堂应该像春天一样,让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样灿烂地绽放。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语文的大课堂里幸福成长。

《比尾巴》教学反思 5

  本课是看图学词学句,我利用课前收集的教学课件,在教学中有选择的使用,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让学生看录像,观察比较尾巴的特点。直观地理解了“长”、“短”两词。理解“弯”

  一词时,让学生看录像后用手比划了一下。为理解“扁”一词,我让学生比较两个盒子,再看录像,观察鸭子的扁尾巴,进而观察它的扁嘴巴。

  我凭借录像,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长”、“短”、“好像一把伞”之后,又让学生观察

  “牛、羊”的尾巴;观察燕子的尾巴,用“好像”造句;观察孔雀的尾巴,用”有的……有……还有的……”句式造句。这样既理解了词句,又掌握了句式,培养了说话能力。

  总之,教学中,只要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裹还是比较显著的。

《比尾巴》教学反思 6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

  1.教学效果: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的兴趣决定了它的学习态度。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它们最亲近的朋友。就《比尾巴》这篇课文本身而言,浅近的诗歌就比较能让学生感兴趣,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教学时,开始我就利用小学生对动物的亲近以及对童话世界里小动物们的比尾巴大赛充满了好奇,创设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参加比尾巴的比赛,让学生当小裁判帮助小动物们比尾巴,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在课文朗读方面,我主要让学生做到读中感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好,读得流利。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读好文中的问句又是教学难点。对于本课在问句的指导朗读方面,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出示文中的六个问句,让学生自由读,这样就能让他们有个大体的感知。然后是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范读,让学生自己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读的要点,再让他们自己按照找出的要点自己读,最后是个别读,再开火车比赛读。在授完新课的时候,又设计了读的环节。这时是继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读,流利地读,最后在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

  2.成功之处:导入新课、识记生字、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全文,一切很自然地就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中,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每一个环节很自然地衔接起来,成为一体。我借鉴了网络上的一些设计,用运动会的流程来实现环节之间的衔接,宣布运动员入场引出动物的名字;宣布比赛项目引出问句;宣布比赛结果引出答句。孩子对于小动物本来就很有兴趣,而且运动会孩子也经历过,对于运动会的大体流程孩子也不陌生,所以这样的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

  3.不足之处:因为自己内心有些浮躁,有些环节是施而不实,孩子们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就被我又拖到了下个环节。比如:在识字环节,比较“把和巴”时,就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找规律识记,结果孩子们还把“巴”读成“尾”,说明了识记效果不理想。在指导孩子们朗读问句、答句时,有些乱,指导的层次性不够强,评价不够到位,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没有平时课堂上那么浓,朗读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由于事先准备不够充分,再加上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限。所以时间掌握得不好,后面的写字环节还没有得到落实。

  4.改进措施:以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用语和恰当使用体态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创设的情境能真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比尾巴》教学反思 7

  《比尾巴》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课文以儿童的视角,对自然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充满儿童情趣,能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本课时,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读准句子后再读准词语。在孩子们有困难的会认字上面,花时间反复纠正读。有了之前的识字基础,接下来我把时间主要交给学生,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孩子们分享的参与度很高,有的说,采用反义词识字法记住了长短,有的说,运用加一加,“”尾,上边尸加下面的毛。比较“公”和“伞”也采取新发现来比较上半部分,然后再看图片的样子,观察“伞”字的结构。

  读文上,我先自读,再生读,纠错,老师带读,一步步下来,我们又变化了读书的方式一问一答。在最后提示问句和轻声如何读?先让孩子们说接着再总结。

  关于会写字,指导书写比和把、巴。通过握笔儿歌和写字姿势,一起让孩子边说儿歌边写,写字前观察结构,说说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注意什么,每个笔划都要看清楚,每个字都编书写儿歌来写。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如指导“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时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

  思考:

  1、课堂上第一次训练孩子在文中圈画出关键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为后期长文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不管是什么课堂,学生第一位,老师教的好坏的考评标准是学生学会了多少,课堂上我一直在渗透这一理念,指导孩子多说,我少说。

  3、写字,关于这一点我一直在反思,因为截止到目前,课堂上最后留下的写字时间总是少于十分钟,前面说得多,后面写的就少了。另外对于比这个字容易出错的笔画也没有进行强调,这是需要后期加强的。

《比尾巴》教学反思 8

  《比尾巴》是新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引导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教学时,我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的特点,在各教学环节中贯穿,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把语文课组织“活”。教《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教学中可以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设计如下:

  一、贴卡片激趣,初读感知

  指导学生边听录音边读课文,同时学习“尾巴”这两个生字,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思考: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这次比赛呢?(学生分说后,指名连起来说),教师相应贴上动物图。让学生对照图,给动物贴上尾巴,且分别说出这几种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长”、“短”、“好像一把伞”、“弯”、“扁”、“最好看”。

  二、细读课文,学会生字

  要求学生自由地小声借助拼音读课文,这一步很重要,在细读中,落实读准字音,突出联系语言环境,辨认字形,教师要善于引导,敢于放手。

  三、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通过朗读课文,做填空练习。课文共有几节?哪几节读的语气是一样的?(听完后,指名回答,认识“?”)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分角色表演对读,要求品读课文,充分感知,用动作表现出来,读后我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多种方式练读,读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四、读中游戏,巩固新课

  把六种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相应尾巴特点的词语卡片,让学生上台贴。达到巩固新知、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读后延伸,扩大视野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让学生从课外书中找资料,也可以上网或到动物园看看,收集动物尾巴的奥妙,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家长、老师和同学。要求学生有意欣赏动物尾巴的特点,议论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从中发现动物们的尾巴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各种不同的特点。

  新课程所带给我们新的理念、视野与感受,让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一步步、一点点地去解读、去品味、去体会、去诠释。《比尾巴》一课的教学,在与学生一起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三问三答、游戏学习中,我充分地解读着儿歌中的情与趣;品味着每一环节的得与失;体会着学生的喜与愁;诠释着新课程的语与文。

  总之,低年级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新课标为准则,弄清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多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比尾巴》教学反思 9

  《比尾巴》是一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以对话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在孩子们眼里,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他们天生就十分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这为本课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一、激兴趣,让学生在兴致勃勃中学语言。

  课前,我跟孩子们做了个热身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摸摸你的小鼻子”;“摸摸你的小耳朵”;“摸摸你的黑头发”;“摸摸你的圆脸蛋”;“摸摸你的长尾巴”。“哈哈哈……”孩子们一片哗然。“你们有尾巴吗?”“没有。”“可我们身边很多小动物都有尾巴,这天,它们还要进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呢。”趁孩子们游戏时的兴奋劲还在,我趁热打铁,迅速把他们引进课文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动物王国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请孩子们来当裁判,把他们置于活动当中,让他们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也始终都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想当一个合格的裁判,要能正确叫出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一名优秀的裁判,肯定不会被这些生字宝宝难倒。”“谁能用你的朗读把比尾巴的故事告诉大家,比比谁是最出色的裁判。”这样,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用心性被充分调动,识字、朗读都顺利过关。

  二、多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中学语言。

  我透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群众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师生、生生引读、对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小组内评读、推荐读、“比尾巴”表演赛)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好处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三、求统一,让学生在高效整合中学语言。

  在完成阅读、识字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小小的一条尾巴,为何长得各不相同,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在互相交流中增长见识,感受着动物尾巴的奇妙,在孩子畅所欲言后,我也相应地介绍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知识,必须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趁机我要求感兴趣的孩子在课外多多观察、收集小动物图片,去了解更多小动物尾巴的作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收集信息的潜质。

  学生在经历文本、超越文本的同时,透过拓展练说、模仿写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潜质,到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共振。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

《比尾巴》教学反思 10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如指导“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构成必须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景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进取性。这时仍能够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经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

  课堂回归真实,不需要玩花样,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上课不需要有花样,不是公开课,就是一节正常的课,就按平时上课的方式来,把所有知识都讲到,学生学会就行,那么你这节课就成功。我在上课时总想着如何吸引别人眼球,如何让这节课出彩,听过教师的意见之后,发现自我确实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上课时想运用多种方法来教学生识字认字,结果浪费了太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做到三真四实,即“真说”“真读”“真改”和“真实”“扎实”“平实”“朴实”,虽然短短的几个词,可是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可是我会以此为目标,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这次在各位教师的帮忙和自我的努力下,经过多次修改,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最终呈现给大家,虽有各种不足,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我平时花再多时间也未必能得到的,它让我明白自我的不足,更清楚了自我的方向,坚定了自我的信心。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今后,我要向同级组的同事多多请教,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比尾巴》教学反思 11

  对比尾巴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版教材第一卷中一首对话形式的儿歌。本课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朗朗上口,简洁易懂,充满了孩子们的兴趣。它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激发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征的兴趣。在设计过程中,我将整个阅读教学安排在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物王国竞赛中。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同时有很多主角的体验,首先是一个小学生的阅读,同时在比赛过程中有一个小观众,一个小裁判,一个创造者,这样整个班级都可以在一个简单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教习,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在第一个学习阶段的阅读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我从四个层面反映了这种乐趣。

  1.目前,哪些动物将参加比赛?请邀请这一排的孩子们来,其他学生会随着音乐响起。(六个人被邀请在舞台上张贴小动物的照片,并在张贴时说出动物的名字。音乐和掌声)在热烈的掌声和响亮的音乐中,孩子们邀请这些动物模型上台。游戏结束后,因为孩子们非常喜欢它们,我们主动观察了这些动物尾巴的特征,看到了尾巴的特征。这一章要求孩子们从课文中的句子中找出,动物是如何像尾巴的,这一点很快就成功了?六个问题,对文本材料的初步感知,也奠定了深入研究的坚实基础。

  2.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动物模型。看,模特们多兴奋啊!他们举起了尾巴。让我们仔细看看动物尾巴的特征。哪位代表将首先发言?其他代表将发言吗?法官说(学生说尾巴的特征)让法官就动物尾巴的特征发表意见。例如,一只小猴子的尾巴在课文中很长,但是一个孩子觉得除了长而柔软之外,他还可以把它卷起来。事实上,这加强了他对动物尾巴的理解。当他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动物尾巴时,它有什么特点,毫无疑问,它给孩子们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

  3.动物比赛非常成功。他把这六个问题分成两部分。你能把这六个句子分成两部分吗?我们已经学完课文了。如何熟练地在孩子们面前呈现全文。这首童谣是我们刚学的。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回到中文书里大声朗读,让孩子们总是觉得很有趣。

《比尾巴》教学反思 12

  比较尾巴这首童谣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较”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儿童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以一问一答、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儿童歌曲朗朗上口,简洁易懂,充满了儿童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以阅读训练为出发点,拓展学习资源,让孩子们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每个环节的联系,并用适当的语言将它们串起来。例如,一开始,我引进小动物来进行比赛。请猜猜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比赛&“突然,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了。学生们的眼睛“嗖”地一声盯着老师,想知道答案。

  为了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儿童歌曲的最终知识拓展和模仿中,儿童歌曲的句型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应用。学习完儿歌后,我设计扩展了这个链接,用课件展示了其他六种小动物(老鼠、燕子、金鱼、马和豹)的图片,生动的图片再次激发了孩子们创作儿歌的欲望。他们能够掌握动物尾巴的特点,并根据诗歌的风格编写儿童歌曲。这一创作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在使用积累的文字和句子中感受到了动物尾巴的可爱,因此他们对动物充满了爱。

《比尾巴》教学反思 13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心灵之火”。大家知道,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一是学生,二是老师,三是教材。当然,它包括随三者在互动过程中特定的环境,所以,激情激趣的关键就要调整好以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课堂开头的这一幕,便充分做到了这一点,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一开始多媒体展示,学生们,马上就被画面上丰富多彩的小动物所吸引,一看到公鸡,松鼠,孔雀等,许多动物的画面,忍不住就叫了起来,都急不可待的把动物的名字喊了出来。很快就带入到生字的第一步的学习,把小动物的名字中的生字学好了。接着又运用多媒体的效果,带入了听课文故事录音的画面中,至此,小朋友们,都紧紧的被多媒体画面吸引住了。整堂课上又运用了很多有趣的学习画面,如飘云朵引入抢读词语,比尾巴的游戏练习。

《比尾巴》教学反思 14

  上《松鼠的尾巴》一课时,我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灵活多变的练习、分角色表演等多种途径,努力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只在关键之处作些点拨。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地掌握了新知。

  本堂课的一个语言训练点是用“什么像什么”说话。低年级学生在说写一句话的时候,往往受老师或教材的影响,思维定势在某一方面,一开始学生们造的句子有:“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彩虹像一座桥”。“松鼠的尾巴像一顶降落伞”……表面上看,学生们说得很不错,但细细一分析,这些句子的原型都曾在课文中出现过,看来,学生们的想象并没有跳出书本这个框,要么是“拿来主义”,要么是“稍作改动”。如果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这些答案的对错毋庸置疑,但我想,如果训练到此结束,那么学生们失去的将是一次培养想象力的大好机会。于是,我启发学生说:“大家刚才说得不错,但能不能展开想象,说说课文中不曾出现过的句子,范围要广,天上的,海里的,水底的,公园里的,家里的,等等都可以说,种类要多,可以说人,也可说花、草、树、石、动物等。“一石激起千层浪,”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安静下来,学生们纷纷陷入了沉思,思考过后,有人说:“老牛的尾巴像根鞭子,可以帮他赶蚊子。”有人说:“弯弯的香蕉像月亮。”还有人说:“爸爸的鞋大得就像一只船。”是啊,想象使学生们一下子“聪明”、“可爱”了许多。

《比尾巴》教学反思 15

  关于课前备课:我们级部选择了课题之后,曾经多次集体研讨备课,最后将课的整体环节设计确定下来:导入新课、识记生字、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全文,一切很自然的就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中,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每一个环节很自然的衔接起来,成为一体。我借鉴了网络上的一些设计,用运动会的流程来实现环节之间的衔接,宣布运动员入场引出动物的名字;宣布比赛项目引出问句;宣布比赛结果引出答句。孩子对于小动物本来就很有兴趣,而且运动会孩子也经历过,对于运动会的大体流程孩子也不陌生,所以这样的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

  在解决生字的问题上,我决定采用小老师领读、交流方法,对比识记等方式来落实识字目标。本节课的写字环节我安排的是书写“云和公”,练写巩固“撇折”。另外还设计“( )的尾巴( )”这样的练习,拓展孩子的思维,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课前对于这样的设计还比较满意。但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课堂同样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因为自己内心有些浮躁,有些环节是施而不实,孩子们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就被我又拖到了下个环节。比如:在识字环节,比较“把和巴”时,就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找规律识记,结果孩子还把“巴”读成“尾”,说明了识记效果不理想。

  二、在指导孩子朗读问句、答句时,有些乱,指导的层次性不够强,评价不够到位,孩子的朗读兴趣没有平时课堂上那么浓,朗读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由于事先准备不够充分,再加上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限。所以时间掌握的不好,后面的写字环节还没有得到落实。

  我深知高效的课堂不是一时就能造就的,功夫应下在平时每一节课,今后我会多学多钻,不断努力的。

  比尾巴教学反思2

  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我在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三个字,要求按照笔顺规则写,而不是把写字放到另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写字的难度,每节课都动笔写几个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地把字记牢、写好。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如指导“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时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

  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本课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而且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语言简明易懂,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能引起学生学习、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它动物尾巴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并且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串起来,如,一开始,我采用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要开展一项比赛,邀请每个小朋友做裁判。究竟是一项什么比赛呢?”一下子把同学们的吸引力给集中了,同学们的眼睛“嗖”的一下全盯住老师,很想知道答案。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到底有哪些动物来“比尾巴”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了课文去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在教学时,除了老师范读、录音范读之外,我还根据问句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句子最后的一个字音扬上去,还用了一个往上的手势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练习,同座位互相学习等办法去解决难点。

  新课标的要求是要学科综合,教师在教学当中也注意和美术与音乐结合。在学习各种动物名称时,我及时出现相应的动物图案,让学生字词和动物样子结合起来,整体认识。课件还配有歌曲,一边看着漂亮的动画一边拍手唱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高涨了。

  我们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去上好这节课,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和解决了重、难点,在学习生字这个环节上我们没把握好,引导还不到位,学生在说出认识这个字后,我们应该立即追问从哪里学会的?怎么学会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字。

  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儿童诗歌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适用。《比尾巴》一课中句式“(谁)的尾巴(怎么样)?”出现了六次,但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为了丰富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拓展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出示了另外的六个小动物的图片(老虎、马、燕子、金鱼、老鼠、乌龟),生动活泼的画面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欲望,他们能够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按照课文中诗歌的样式编儿歌。例如,“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谁的尾巴细又长?”“老鼠的尾巴细又长。”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中感受到动物尾巴的可爱,从而对动物充满喜爱之情。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运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

【《比尾巴》教学反思 15篇】相关文章:

《比尾巴》教学反思08-13

《比尾巴》教学设计04-01

一年级《比尾巴》语文教学反思06-09

一年级上册语文《比尾巴》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06-09

《比尾巴》说课稿07-31

比尾巴说课稿11-15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06-17

松鼠的尾巴说课稿11-09

《比尾巴》语文说课稿06-09

《家》教学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