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6 10:00: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

  绮户(q)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语文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认识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三、质疑探究,自主领悟,提高能力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5、小结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

  四、作业

  借助一种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三次嬉戏----------母子情

  荷叶母亲

  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qīxié):倾斜、歪斜。

  慈怜(cílián):爱怜。

  荫蔽(yīnbì):(荫今读yīn)遮蔽、隐蔽;庇荫。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语设计: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散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尚、最纯洁的爱。

  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3、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2)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

  (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五、体验反思: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我们要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进行朗诵比赛。

  2、抄写课文词语。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一、复习检查:

  背诵课文。

  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母恩的真切心声,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从古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曲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作“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诗集),《超人》(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散文集)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重音等。)

  3、思考: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荷叶护莲图;图画中包含了莲花、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课文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体会一下弥漫在这首诗中的情绪的变化。

  (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叶一样的母亲。这样文章由景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五、体验反思:

  在大自然的风雨中,那一朵白莲早早凋谢了,而这一朵红莲因有了荷叶的荫蔽必将开得愈加灿烂。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践,说说这场暴风雨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红莲——因为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所描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的确,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蓝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课文写法(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篇随笔。

  4、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在妈妈身边幸福、快乐

  孩子的纯洁、可爱

  母爱的光辉

  对母亲的爱

  温馨、快乐

  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

  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荷叶母亲》

  冰心

  借景抒情

  景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烦闷

  雨打红莲不适意

  荷叶遮蔽红莲不宁的心绪散尽

  联想

  母亲无私爱护子女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能做到按标点正确停顿,重点指导朗读文中描写鸟多的段落。

  4.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了解鸟岛鸟多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教学准备:

  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鸟岛风光的迷人之处,感受鸟岛的名气之大,体会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它吗?在青海湖的西部有一座小岛,岛上到处都是鸟儿,想去看看吗?好,现在咱们就去。伸出小手,咱们一起写。

  (板书:鸟岛)一起读课题。

  2.什么是岛?请大家查查字典,找找“岛”字的解释。(出示“岛”的解释条和相应的图片。)

  岛:指海洋中、湖中、江河中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

  3.读了课题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怎样的岛会是鸟岛呢?(鸟岛上鸟儿一定很多,是鸟的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去鸟岛旅游好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1)点击,出示第一组词(一类生字词)

  西部 养育 玉白色 筑巢 人类 拾鸟蛋 密密麻麻

  1.这些词,能读准吗?自己试试(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再指名读。

  3.指名读(领读:筑巢)

  4.开火车读,齐读。

  5.点击,(出示不带拼音的词)没有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好吗?

  6、指名读(真棒!),再指名读。

  7.这里的两个育呀是同音字,你还能用它们再组一个词吗?

  8.再指名读。

  9.一二大组、三四大组齐读。

  (2)点击,出示第二组词。

  一群一群 各种各样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一个挨着一个

  1.这儿还有两组词呢,每组的3个词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着的,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组,再指名读,男生齐读。

  3.指名读第二组,再指名读,女生齐读。

  4.读好这两组词呀,可以让小朋友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样的道理,读懂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这两组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想一想我们刚才所读的课文,你能选取一组词来说说鸟岛吗?

  (相机选择)没有把握的话,可以再去读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课文里是怎么用这两组词的呢?,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2.第一组词,谁来说?指名说。

  (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1)指名读,(字音读得真准)还有谁想读?

  (2)指名读,点红(一群一群,筑巢安家,养育后代)(你读懂了,春天的时候,一群一群的鸟儿们,在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3)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好像看到,成群的鸟儿都飞到岛上安家落户了。

  (4)齐读第二自然段

  3.点击,第二次出示第二组词。第二组词,课文里又是怎么用的?请你说。

  (点击,出示第三自然段)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1)这段话读好了呀,我们读好全文就更有把握了。不过,这段话挺长的,自己先练练吧!

  (2)指名读,(这么长的一段话,你能读得这么流利,不简单!)

  (3)指名读,点红(各种各样,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各种各样的鸟儿聚集在岛上,所以才有了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的鸟窝。)

  (4)指名一组读,(读得好,老师奖励大家看一幅照片!这就是岛上那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的鸟窝)

  (5)想像刚才的画面,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知道了鸟岛上,不光鸟儿多,鸟窝多,连鸟蛋也很多呢!)

  (6)齐读第三自然段

  4.点击,第三次出示第二组词。

  这些词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白了吗?再看到这些词,我们就知道,春天,一群一群的鸟儿们喜欢在鸟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鸟岛的六月,各种各样的鸟儿聚集在这里,密密麻麻的鸟窝和鸟蛋一个挨着一个。

  四、默读课文

  1.这学期呀,我们小朋友开始学习默读的方法,用心读不出声,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边读边想。通过初读课文,鸟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板书:(鸟岛)

  2.学生默读课文

  谁先说?(真爱动脑筋!你会读书!你学会了边读边想!)

  3.哦,鸟岛在你们心中这么美呀!你从哪句话感受到的,自己好好读读那一句,等一会儿跟大家一起分享!指名读

  4.下节课,我们还要细细地品读课文,到时候,我们对鸟岛会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更加精彩。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部 筑 育 密 玉 拾 类

  指名读,齐读

  2.范写:密

  注意它的笔顺哦,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这个密字的下面是山字部,而蜜蜂的“蜜”面却是虫字部。每个字的部首都跟这个字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3.写习字册。

  板书设计: 鸟 多

  18鸟岛 鸟窝多

  鸟蛋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就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在它的西部有一个小岛,原名就叫,它的面积只有0.8平方公里(出示青海湖鸟岛的图片),别看岛小,名气却很大,它就是。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目的地是鸟岛。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鸟岛在哪儿?请哪位小导游来告诉我们?指读第一段。

  2.各位游客,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3.“海西皮”这个小岛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不仅中国人知道,连外国人也知道)说的真好!

  过渡:“海西皮”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岛的景象吧。(播放鸟岛课件)。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看了鸟岛的情况,你有什么感想?(鸟岛的鸟真多啊!鸟岛上的鸟蛋真多啊!鸟岛真热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吧。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什么时候鸟岛才有这样热闹的景象?(板书:六月)

  2.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出示投影片,进行说话练习。

  3.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的确,这里成了鸟的世界。说明了鸟儿——真多呀!(板书:鸟儿多)

  4.指名读,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鸟窝,其他同学评价(突出“密密麻麻、挨”),不足之出再请人补充。

  5.鸟儿多了叽叽喳喳,怪不得六月的鸟岛最热闹了,那是什么时候都比不上的,“最”字就能说明。

  你能用“最”来说一句话吗?

  6.这儿仅仅是鸟儿多吗?指名读2—3句,其他同学看图,鸟岛上还有什么?(板书:鸟窝多鸟蛋多)

  7.出示句子,比较:

  (1)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鸟窝很多,鸟蛋很多。

  (2)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你愿意把第二句话来给大家读一读吗?

  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是什么?哪个词儿告诉我们蛋很多?

  8.请多人上台画鸟蛋,还要涂上颜色,(突出“窝里窝外、到处“)

  齐读第三句话

  9.一眼望去,这么多鸟窝,这么多鸟蛋,真让人眼花缭乱,六月的鸟岛可真热闹啊!齐读这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考:鸟儿们从什么时候到鸟岛来的.呢?

  2.春天来了,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都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是一起飞来的吗?

  (出示句子: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3.你从哪个词儿看出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画出:陆续)“陆续”是什么意思呢?(有先有后,一个连着一个)

  对啊,下课了,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

  早晨,同学们陆续走进学校。

  谁来读读这句话?

  4.鸟儿们一群接着一群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来干什么呢?

  5.出示词语: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指名读,齐读。什么是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6.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

  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春天,鸟儿们从四面八方飞来,在这儿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7.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岛的风光吧。重放鸟岛录像,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鸟岛的景象,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过渡:这么富有魅力而闻名中外的鸟岛,谁不想亲眼瞧一瞧呢?所以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

  1.游人对鸟儿怎样呢?默读第四自然段。(板书:爱鸟)

  2.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

  3.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你真棒)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4.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5.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爱鸟、护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呀!(板书:人人有责)

  总结: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六、引读填空

  这位作者呀真了不起!他没有用一个多字就把鸟岛“鸟多”“鸟窝多”“鸟蛋多”的特点写出来了。我来检查一下,小朋友记住了没有。

  出示:(教师要提示学生——先读课文,再根据提示读读、想想、说说)

  (1)每年春天________,的鸟儿就________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了六月,“海西皮”岛成了________,鸟窝_______、鸟蛋________。

  (3)来岛上游玩的人,______就能______幼鸟,______都能_______鸟蛋,可是却没有人去______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引读:鸟岛真是一个,那儿鸟,鸟窝,鸟蛋,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去游玩,的确是 。

  现在练习背诵这篇课文,再仔细领略一下鸟岛美丽的风景吧。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书后练习三)。

  2.用“陆续”、“最”各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19、鸟岛

  鸟儿 多爱鸟

  六月 鸟窝 多护鸟

  鸟蛋多 人人有责

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要求

  1.练习写好带有“折文旁”和“反文旁”的字。

  2.连近义词,学习补充句子,朗读背诵成语,积累语言,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学做名人卡,了解名人的典型事迹,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

  1.写好汉字,积累语言,并能做到灵活运用。

  2.将句子补充完整,使其更加具体、生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收集名人事迹。

  四、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

  1.我会写。

  (1)出示两组汉字,读一读,仔细观察,说说这两组字的区别。(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偏旁:第一组都是“折文旁”,第二组都是“反文旁”。

  结构:第一组都是上下结构,第二组都是左右结构。

  (2)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分别指学生说,教师归纳,顺口溜帮助识记)

  (3)教师示范书写。

  (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第一组字中的“复、夏”要区分,“复”的中间是个“曰”字,“夏”的中间是个“目”字,写“折文旁”时,“横撇”与“捺”之间拉开一点更美观。第二组“反文旁”的字,基本上以竖中线为界,“牛”字和“正”字的末笔改“提”)

  (4)学生书写。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书写时坐姿要端正,每个字要写匀称,写美观,写正确,并相机进行个别辅导,发现写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5)同桌互相评议,在你认为写得好的字旁边贴上一面小红旗。

  2.我能连。

  (1)出示词语,自由读一读,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2)观察范例,理解题意。

  (“毁灭—消灭”是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这道题目就是要我们将近义词有线连起来)

  (3)学生自由地连线。

  (4)品读五对近义词,全班交流,说一说每对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我能填。

  (1)播放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三个句子:

  爸爸叉鱼去了。

  能干的'爸爸叉鱼去了。

  能干的爸爸又潜入水底叉鱼去了。

  (2)读一读,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三个句子,后一个比前一个更生动、更具体)

  (3)好句欣赏。(播放课件)

  穷孩子凯利不得不挨家挨户推销产品。

  顶着烈焰的火箭,托举着飞船拔地而起,直插蓝天。

  狡猾的狐狸在树林里垂头丧气地转来转去。

  (4)你能将下面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生动、具体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评议。

  (5)鼓励学生读好句,并在平时习作中要学会将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二)百宝箱

  1.出示三组词语,读一读,比一比,找规律,说说成语的意思。

  (教师归纳: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表情和心情的描写)

  第一组成语都以“眉”字开头,这是对人物表情的描写。第二组成语都以“心”字开头,“心平气和”指心情不急躁,态度温和;“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及其舒畅、愉快;“心旷神怡”指心境开阔,精神愉悦。第三组成语都以“笑”字开头,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

  2.你还能说出用“眉”、“心”、“笑”这三个字开头的成语吗?

  (小组合作,边说边记,看哪组记得最多。如:眉清目秀、眉目如画、眉目传情、心悦诚服、心不在焉、心服口服、心驰神往、笑逐颜开、笑里藏刀……)

  3.成语接龙。

  (用开火车的形式分组进行比赛,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快、跑得远)

  4.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及表扬)

  (三)大舞台

  1.汇报交流搜集的名人事迹。

  2.你了解到的名人有哪些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名人名字)

  3.这么多的名人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

  4.播放课件,教师展示搜集到的名人简介及其典型事迹。

  (小结:这些名人的故事非常感人,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做名人卡,向名人学习。

  (1)出示名人卡片范例,仔细观察卡片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

  (2)学生动手制作名人卡。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及爱好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并美化名人卡)

  6.交流分享,展示名人卡。

  (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加以推广)

  7.举办“名人展览”。

  (此活动可放在班上举办,邀请低年级的小朋友来参观,也可以放在校园内举办,让更多的人来参观,了解名人,向名人学习)

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间的生字只识不写。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得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1、配套光盘、课件。

  2、了解美丽的祖国。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家》这首优美的诗歌。

  2、多媒体出示配套光盘里的生字卡。

  3、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美,你们也能把课文美美地读出来吗?让我们先来欣赏这首优美的儿歌。

  4、多媒体图文并茂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一句。

  (1)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

  (2)多媒体动画演示:蓝天白云图

  (3)描述:一朵朵白云在蓝天上飘荡,有的像羊群,有的像冰山,你见过什么样的白云呢?

  (4)蓝天衬着白云,白云依偎着蓝天,所以说蓝天是白云的家。谁来美美地读这一句话。

  6、学习“树林是小鸟的家”。

  (1)多媒体演示:鸟儿在树林里飞行、觅食、筑巢的情境。

  (2)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让我们愉快地读一读。

  7、自学三、四两行。

  (1)播放动画:鱼儿水里游、种子钻出泥土。

  ( 2 ) 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 3 ) 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口头扩词。

  ( 4 ) 用“天上的白云可真多呀,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有的像_____,还有的像______,真是千姿百态。”描述自己见过的白云。

  (5)指名读这句话。

  (6)多人挑战读,其他同学评价。

  (7)想象练说:小鸟会在树林里干什么呢?(小鸟在欢快地唱歌…..)

  (8)指名读,分组赛读。

  (9)想想: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第二课时

  1、学习“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1)过渡:我们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我们的家在哪里呢?

  (2)出示这句话。

  (3)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呢?

  (4)多面体动画演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地形轮廓里依次出现雪山高原图、草原牧羊图、平原丰收图、小桥流水图,最后空格为开满鲜花的中国地形图。看了以后,你想说什么?

  (5)多媒体演示:许多穿着鲜艳服饰的儿童跑到开满鲜花的中国地形图里,儿童和花朵的形象互相幻化、叠印。 生

  (6)用“我是一条快乐的小鱼,因为……”、“我是一颗种子,我要感谢我的妈妈,因为……”句式练习说话。

  (7)自由练读,指名表演读,男女生比赛读。

  2、有感情的齐诵这句话。

  (1)指名读。

  (2)齐答:中华人民共和国。

  (3)哇!祖国真美呀!祖国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呀!

  (4)交流自己的感受:祖国是一个巨大的花园,我们就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5)小结: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我们生活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3.过渡:生活在美丽、可爱的家里,多么幸福呀!让我们带这种感情练习读课文。

  ( 1)这首诗写得多美呀!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个小诗人。

  ( 2 )出示沙漠图、南极冰天雪地图等。

  ( 3 )多媒体配套光盘出示“我要写”,学写“土、子”两个字。

  ( 4 )范写。

  ( 5 )小朋友们真不简单,今天不光学了这首诗,还作出了这么美的诗,课后让我们把它写到采蜜本上。

  (6)激昂地齐诵这一句。

  (7)自由练读练背。

  (8)指名有感情地表演背。

  (9)全体起立,加上动作,有感情地齐背。

  (10)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作诗。

  (11)扩展练说:

  沙漠是骆驼的家;

  海洋是海豚的家;

  南极是企鹅的家;

  树林是老虎的家;

  夜空是星星的家;

  地球是我们的家;

  宇宙是地球的家;

  春天是小草的家;

  冬天是冰雪的家;

  云儿是雨点的家;

  大海是浪花的家……

  ①指名读,分析字形。

  ②描红。

  ③练写。

  五、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回去背诵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回顾父亲在火车上给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并且找出文章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到白杨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

  1.在了解了白杨的基本特点以后,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研究白杨的特点。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此处为比喻手法,将高大的白杨比作大伞。图片展示大伞,观察大伞手杆笔直且伞面之大的特点,与白杨的图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白杨笔直且枝繁叶茂的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

  4.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故事性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白杨这种植物的特点,从而理解西部工作者身上坚韧不拔、默默奋斗的品质。在介绍白杨特点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白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对白杨有所了解。在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语句的时候,可以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父亲话语中的意思。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区别形近字,会写四字词语,积累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语言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区别形近字

  1.出示“但、担、峰、蜂、锋”

  2.指名读

  3.交流讨论这两组字中三个字的不同之处。

  4.分别给它们组词。

  二、走进“我能写”

  1.学生自由读这四个词语。

  2.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讨论学习。

  3.从这些带点的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

  汇报你的发现。

  4.写一写这样的四字词语。

  三、走进“我能填”

  1.出示这些词语,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2.在小组内互相学习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徘徊盘问

  溜达疾步

  3.把词语按要求分类,完成填空。

  4.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四、积累词语

  把你喜欢的词语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古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完成春联的活动策划。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等方式完成语文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古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春联的奇妙。

  教学重点:

  端正态度,放开手脚,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各种活动

  教学难点:

  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学习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解题,作者介绍。

  解题:惠崇,宋朝著名画家,是个和尚。

  《春江晚景》,这是惠崇创作的一幅画,这首诗就题写在这幅画上。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3.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诗的意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甜辞方法?

  4.小结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春联活动策划

  1.出示春联,指名把这副春联读出来。

  2.介绍春联的有关知识。

  春联在我国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3.活动策划

  收集你感兴趣的春联,策划一次活动。

  收集春联,朗诵春联,书写春联,张贴春联。

  4.布置任务:课余时按策划完成活动。

  5.检查活动完成情况。

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收集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

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6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育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三、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写课题、读课题,引入: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带。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错的地方重新读,读完一遍后举手示意。

  2.反馈:

  (1)新词认读要求:正确、响亮

  (2)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3)读到“优雅自在、勃勃生机”这两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

  提问:同学们,课文中的种树人,他种树的方法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默读4~11自然段,找一找他是怎样种树的?作者看到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1.朗读出“奇怪”:

  谁来读读第一句?种树人这样种树,你想读出怎样的语气?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读出“奇怪”?是怎么读出“奇怪”的味道的?

  带着这样的韵律与感觉,请大家试着把所有的句子连在一起读一读,你注意到作者内心的变化了吗?

  2.理解明“奇怪”:“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作者一次比一次更奇怪,他在奇怪些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简练地来说一说吗?

  (三)精读课文

  1、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想到了什么?

  2、质疑:这段话中,也有两个“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3、面对大自然的不确定,桃花心木是怎么做的?面对人生的不确定,人又该怎么做?

  4、你知道哪些遭遇人生的不确定时,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人呢?

  (四)拓展延伸

  除了这些名人,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呢?又该怎么做呢?

  (五)小结作业

  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写成一篇读后感,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四、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椿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1)你为什么这样读?

  (2)“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3)“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4)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6)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7)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8)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9)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四、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五、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1)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2)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3)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4)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六、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春晓》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诗意,懂得爱惜春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

  引出课题:春晓。

  解题:解释“晓”的意思。

  2.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二声。(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指名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边读边思考)。

  3.细读课文

  结合插图与实际理解前二句诗。

  (1)这两句诗大致写什么意思(看图自悟,讨论)。

  (2)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所查字义来分析)充分想象。

  (3)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

  (4)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仿照上面两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两句。

  4.再读课文,准确把握。

  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1)确定读诗情感(赞美、喜爱);

  (2)自己试读;

  (3)和同学交流;

  (4)指名读,读读评评,并配乐朗读。

  5.拓展延伸:古诗中,描写春天景色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说一说大家自学一下,如《咏柳》(学生自学,师点拨)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鸟和青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难点:初步理解寓意,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目光短浅。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根据之前所学过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引入今天要讲解的课文主人公——青蛙。学生交流之前对青蛙的认识。教师点评总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重点讲解”“际”的读法,“观”和“沿”的写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大话”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发言对青蛙和小鸟的看法,教师相继指导点拨。

  2.精读美文,品悟表达

  (1)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体会青蛙和小鸟的的不同语气,学生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你想学习文中的青蛙还是小鸟,学习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巩固总结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假如文中青蛙跳出井底会对小鸟说什么。

  2.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适当总结补充。

  (四)作业布置

  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五、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练习使用修饰语,正确搭配形容词与名词;

  2、积累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3、学会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能用反问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4、练习使用拟人手法写句子。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学唱郊游歌曲。)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今天我们一起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去郊游,你们看――(出示课题:语文天地。学生齐读。)

  2、“语文天地”是个神奇的世界,那儿藏着数不尽的知识珍宝,等着我们去采撷呢。让我们一起坐上火车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二、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1、“采集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将采集些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许多”、“不计其数”两个词。)谁能读读这两个词?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表示数量多的词。)

  3、对了,这一站我们一起采集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出示题目: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请同学们将自己采集到的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派一名同学将采集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智慧之花最多。(小组合作学习)

  4、(“采集成果大比拼”,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采用竞赛抢答形式,教师将学生回答通过电脑打字投影出来,全班认读。奖励。)

  5、在采集林中,我们采集了许多表示数量多的词语,有些小组还得到了智慧之花,没有得到花儿的小组也别泄气,下一站还有机会。让我们坐上火车继续往前走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三、练习使用修饰语。

  1、“心语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一起来说说话吧。说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练习题,看谁填得多:

  快乐的()鲜艳的()美丽的()简单的()

  (1)你能把这些词语填充完整吗?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

  (2)(检查练习情况:运用竞赛抢答的形式,以四人小组“开火车”每人把自己所填的答案念出来。)

  (3)(注意强调填名词,避免出现“快乐的跳”之类错误。)

  3、同学们真了不起,说出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你们能从这些词语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说一句话吗?(学生选词造句。)

  4、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相信下面的站点也会更精彩,让我们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四、学习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

  1、“智慧林”车站到了,看这个站名,你想说什么?(生说)对了,这一站要考考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反应最快。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出示练习题:想一想,哪一句话不用回答?

  可我连一个穷人都不认识,你认识吗?

  这是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穷人就该老是穿旧的东西呢?

  (1)自己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哪一句不用回答?为什么?(第三句不用回答,它的意思是强调穷人不该老是穿旧的东西。)

  (2)用不同的语气读这三句话。(一、二句用疑问的语气,第三句用强调的语气。)

  3、出示三个句子,学生抢答,说说哪个句子不用回答:

  这单元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难道我们不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吗?

  小明为什么能当上“三好学生”?

  4、每个同学自己创作两个问句,一个需要回答,一个不需要回答,然后上台考考大家。

  5、同学们的创作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顺利通过下一站。(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五、练习拟人的说法。

  1、“创作林”车站到了,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发挥想像力,就能创作出优美、生动的语言。

  2、(课件出示小鸟的动画)你们看,谁来了?(小鸟)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跳舞、小鸟在歌唱、小鸟在前面带路……)

  3、(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前面飞的样子像人在带路,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小鸟当成人来写。)

  4、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瞧,连花儿也――(出示课文例句:花儿向我们点头。)

  5、花儿为什么点头呢?(花儿被风吹动,样子像人在点头,这也是用了拟人手法,使句子更生动。)

  6、(教师用“―”和“~~~~”分别画出“小鸟”、“花儿”和“带路、点头”,提问:)运用拟人手法时要注意什么呢?(事物的动作要和人的动作有相同之处。)

  7、出示句子:小树_____。太阳_____。

  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很相像?

  8、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9、现在,就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用拟人手法创作出生动的句子。

  10、(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创作,集体评价,颁发智慧花。)

  11、写作文时用上拟人手法将使文章更能吸引读者。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畅游了“语文天地”,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采摘了智慧花,收获真不少。这次郊游你们快乐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事,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学语文。(伴随《火车开了》的乐曲离开教室。)

  〖教学后记〗

  这是第十三单元“快乐的生活”中的单元综合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掌握语言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仅就教学“如何使用拟人手法”这一知识点谈一点体会。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写拟人句,关于拟人手法的使用,在本单元的主体课文《快乐的节日》中早已接触过,学生并不陌生,语文天地中安排这一练习旨在进一步指导学生写好拟人句。我先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花儿向我们点头”,然后提问学生:“小鸟会带路、花儿会点头吗?”从而引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模仿例句进行创作“小树”、“太阳”。可是在反馈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对拟人句的概念较为模糊,有的同学写道“太阳把热尽情地洒向大地”,立即有学生反驳:“这不是拟人句,太阳本来就会把热洒向大地。”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本应闪现创新火花的环节却一下子成了辩论会,拟人句的创作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课后,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让学生从例句中找出事物和人之间的共同点,如:小鸟在天上飞和人带路、花儿被风吹和人点头之间都存在相似的`地方,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就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顺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让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结合本环节的练习,可设计为先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的哪些方面相似,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列出作为创作参照,学生有了具体的感知,思维流畅性增加,在此基础上组织语言,将句子写生动,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秘鲁bì呼号háo

  颤栗zhàn神秘mì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 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中“你去玩过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介绍,与同学之间有交流,并对此文学习产生兴趣)

  二、 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2.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3.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一: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

  预设二: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

  预设三: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进而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让学生进行思考,同一个字却是不同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并结合相应的组词,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 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设计15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句,背诵诗文。

  2、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助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字。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同样的方法学习“南”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自由介绍。

  2、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3、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组织游戏。

  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3、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①(课件出示莲叶图)你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③(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你能像老师这样来夸一夸这些莲叶吗?(指名读)

  ④采莲人划着小船来了,她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莲叶,她们也夸起了莲叶。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吗?学生自由畅谈喜欢的原因。

  ②启发想象: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多小鱼。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

  ③学生大胆想象。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赶快游起来吧。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④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⑤学生大胆想象,再次体会小鱼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莲叶的美丽。学生先独自练读,再分组读、班内展示读,最后教师引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

  (2)学生先练习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12-15

语文复习教学设计09-04

语文练习教学设计12-27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07-13

语文教学设计06-15

语文影子教学设计06-14

《语文天地四》教学设计11-26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01-11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