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的教学设计精品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吆喝》的教学设计精品,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吆喝》的教学设计精品1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人与动物的生态关系,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形成初步的意识。
2、了解一些动物受到伤害的原因,探讨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保护动物。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受伤的照片。
2、动物受伤原因介绍的课件。
3、环境布置:森林、草原、海洋。
4、小动物头饰、小树苗、小草、标牌、透明胶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受到伤害的原因。探讨保护动物的方法。
难点:通过看照片能自已总结出动物求救的原因。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老师带领小朋友开着“小火车”去旅游,导入活动。师:小朋友,今天呀咱们要开着小火车去旅游。你们准备好了吗?火车要出发了。呜————(放课件音乐《火车开了》)。师带领小朋友开着小火车经过草原。师:小朋友,我们来到那里了?幼:大草原。师:咦?你是谁呀?扮演“梅花鹿”的小朋友作自我介绍:“我是梅花鹿,我的家在大草原上,这儿还有很多动物朋友呢!”师:是吗?草原上除了有梅花鹿,还有那些动物朋友?幼:羚羊、牛、马、兔子……师:有这么多动物朋友呀!它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真高兴呀!我们请梅花鹿坐上旅游车好不好?火车继续出发,呜——
2、师带领小朋友开着小火车来到森林。师:现在,我们到哪儿了?幼:大森林。扮演“老虎”的小朋友作自我介绍:“小朋友好?我是大老虎,我住在大森林里,在这儿还有很多动物朋友呢!”是:森林里除了有老虎,还有那些动物朋友呢?幼:狮子、豹、棕熊、野猪……师:我们请老虎坐上旅游车好不好?
3、师带领小朋友开着小火车来到大海边。师:现在,我们又到哪儿了?幼:大海。扮演“海豚”的小朋友作自我介绍:“小朋友好?我是海豚,我住在大海里,在这儿还有很多动物朋友呢!”师:是吗?大海里还有哪些动物呢?幼:鲨鱼、鲸鱼、海星、海龟、海马、海豹……师:大海里的动物们可真多,我们一时半会也说不完,时间不多了,我们该回家了,请小海豚到我们家去做客吧!
4、师带领小朋友开着小火车回到座位上。师:刚才,我们旅游了这么多的地方,见到了可爱的'动物朋友,你们高兴吗?你们喜欢动物朋友吗?你喜欢哪种动物?
二、基本部分
引导幼儿讨论:动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师:可是,动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小结:动物给我们带来快乐。有的动物可以帮助人类劳动,像牛和马。有的动物是有益动物,可以保护庄稼,消灭害虫。像啄木鸟、猫头鹰、壁虎等。有些人类饲养的动物可以提供给我们肉、蛋、奶,供给我们人类食用。
总之,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和动物互相依存,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离不开谁。
小百科: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等)进行分类,将动物依次分为6个主要等级,即门、纲、目、科、属、种。
《吆喝》的教学设计精品2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第二课时
交流小,各小组调查表演
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
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二、班级交流,教师组织评点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集市吆喝调查,教师组织评价打分
四、作业布置
1、以“吆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可以是调查报告,可以是散文小品,也可以是相声等其他形式)
2、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整理装订成册,选优送给政府负责文化的领导。
《吆喝》的教学设计精品3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2、了解剥玉米的工具,大胆尝试,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3、通过观察劳动,进一步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功用。
重点难点
1、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加深对玉米的了解
2、懂得珍惜粮食,愿意与他人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积累:师生在亲自种植、管理,收获玉米的过程中共同积累有关玉米的知识经验。
2、材料收集:师生共同收集有关的图书、录像,成熟的玉米棒,各种剥玉米的工具。
3、学具用具:幼儿种植、管理,收获玉米过程的录像带、电视机、各种剥玉米工具、大小竹编,小板凳,布,簸箕,等,各种玉米棒,玉米籽,调料,碗,微波炉。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观看录像,激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玉米棒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来看看录像里的玉米棒是不是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一样呢?
2、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玉米吗?你们知道玉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个别幼儿讲述
(2)出示课件
教师:原来玉米是在春天播种,种子慢慢发芽,农民伯伯开始捉虫、施肥,玉米长高、抽节,然后长出玉米棒,吐出玉米须。到了秋天就收获了金黄黄的玉米棒。
3、观察发现——教师出示玉米棒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玉米棒的外形特征。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礼物,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引出玉米棒)
(1)自由观察:幼儿观察,教师个别指导。
(2)互相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共同小结:师生共同小结玉米棒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玉米棒长得圆圆的,长长的,上面细下面粗。
玉米的外面有一层层的苞叶,像笋皮一样,剥叶,有的是黄的叫黄玉米,有的是白的叫白玉米,还有的`是紫玉米。玉米籽长得一排排,剥下玉米籽最里面的是玉米芯。
4、尝试操作——了解剥玉米工具,尝试操作。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人是怎么剥玉米的吗?你们会吗?我们一起来尝试着剥玉米吧!
(1)交流剥玉米的已有经验及工具的初步印象。
(2)提出尝试操作的要求。
(3)幼儿操作,尝试使用各种材料。
5、观察与指导
(1)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与鼓励。
(2)观察幼儿碰到哪些困难,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共同解决。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剥的累不累,手上是不是有点疼(是啊,农民伯伯从种玉米开始,施肥浇水,捉虫,到长成玉米棒,不知要花多少心血呢,你说辛苦不辛苦?)
(3)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剥法。
(4)交流操作活动的感觉。
(5)引导幼儿相互检查,对幼儿间合作好的加以表扬。
6、了解功用:引导幼儿根据看到的、听到的、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讲述。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得真多,有的说玉米可以煮着吃,有的说可以爆玉米吃,可以做玉米饭、玉米粥吃,甜玉米可以炒菜吃,刚才一个小朋友又想到把玉米放在火里烤着吃,玉米的营养可丰富啦,来,我们看看玉米宝宝是怎么长大的,它还有什么用途?
(2)看下载的玉米生长过程及用途资料。
7、烧制玉米食品。
(1)幼儿分组,选择调料,商量烹调方法。
(2)幼儿合作烧制玉米。
8、品尝
(1)品尝自制的玉米食品,体验成功的乐趣。
(2)愿意与人分享,注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小朋友们很喜欢动手操作,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难度要适宜,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落到实处,教学内容的选择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吆喝》的教学设计精品4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官观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双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学习掌握和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发展小肌肉动作。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筷子,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筷子,幼儿观看。
2、提问:
(1)这是什么?
(2)它有什么用处?
3、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4、师:这个是筷子,我们吃饭的时候会使用它来夹东西。
二、结合实物筷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感知筷子的不同特征。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筷子,幼儿观看。
2、提问:
(1)这些筷子是什么形状的?
(2)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
3、组织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形式自由讨论回答。(重点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长短、粗细、材料等方面观察发现它们的不同。)
4、小结:原来有的筷子是竹子做的,有的筷子是木头做的,有的筷子是塑料做的,它们都是长长的.、直直的,摸起来是硬硬的,而且都是一头粗一点,一头细一点。
5、组织幼儿再次根据筷子的特征进行感知、探索。
三、游戏“夹夹乐”,帮助幼儿巩固掌握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发展小肌肉动作。
1、提问:
(1)你们会用筷子吃饭吗?
(2)你们是怎么握筷子的呢?
2、组织幼儿展示自己握筷子的方法,教师纠正幼儿的错误姿势。
3、教师介绍游戏“夹夹乐”玩法,幼儿倾听。(请幼儿练习分组用筷子夹弹珠、木珠或泡沫板,看谁在指定时间内夹得又快又好。)
4。教师示范用筷子夹东西,幼儿观看。
5、请个别幼儿上前示范,教师及时进行筷子握姿的指导。
6、组织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延伸】
1、请家长在家督促幼儿使用筷子吃饭。
2、宣传使用筷子时的注意事项,引导幼儿注意安全,学会安全、正确使用筷子,如不把筷子打到别人,不把筷子放在嘴里咬……
【《吆喝》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01-14
灯光教学设计 《灯光》教学设计优秀06-11
《咏鹅》教学设计 咏鹅 教学设计05-26
《观潮》教学设计01-01
手工教学设计01-06
电路教学设计04-04
《山雨》教学设计05-09
蜡烛教学设计05-08
《秋天》教学设计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