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草原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学设计1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草原教学设计2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三.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 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 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1. 教师朗读课文(同学们一定比我读得好)
2. 配上音乐有感情的齐读。
指导朗读,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2).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 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扎”——不懈努力;深(意思)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1) 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3) 用响亮的声调和喜悦的心情读最后几句,“是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当愿望实现了,就高兴万分,你有成功的经历吗?
齐读并试背有哲理的语句。
五. 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六. 作业:
以“大海”或“山”为话题写一首现代诗。
草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台、丝、停、身、湿、羽、悄、啊、连、拉、指、拍、朝”13个生字;会写“衣、身、阳、妈、台、要、笑”7个字,学习2个新部首:“双耳”、“女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我为雨中的小鸟担心的真挚情感,学会关心弱小。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自主的读书活动中,学会表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情感与态度:
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教育学生关心弱小、关爱动物、热爱自然。
教材分析
《阳台上的小鸟》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第二册。课文写的是“我”看见一只小鸟在阳台上躲雨,便阻止妈妈到阳台上收衣服。这篇课文主要有三大特点:
1.文本内容“闯入”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学生的生活圈子有鸟的影子。甚至有的学生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文本内容和学生经验之问的“相似块”会孕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2.文本思想触及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纯真的童心折射着善良的光辉。热爱动物、关心弱小的愿望是童心中闪光的金子,这种意识一旦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碰撞,自然会进发出共鸣的火花、成功的火花。
3.文本形式“链接”了学生的想象世界。文本语言文字的表述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又自然地腾出“空白”,给学生驰骋想象、发挥创造的天地,给学生表达感受、口语交际的空间。
学生分析
一年级下期的学生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只要稍加指导,对浅显的课文比较容易读懂。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学习兴趣浓,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会和文中的小朋友一样喜欢、爱护小鸟,甚至是小动物。相信通过学习,他们能体会到关心弱小、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快乐。
教学理念
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并实施教学策略,使学生想象与语言的发展同步,使学生“智商”、“情商”和“德商”得到提升整合。这是笔者设计本教案的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抓住文本的“空白”,让学生个性化地“补白”,是激活学生经验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结合经验回味,通过想象体验,从而沟通与作者的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评判他人的言论,质疑他人的观点,从而实现一定情境中的师生之问多维的口语交际,发展学生的语言,增强学生关心弱小、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意识。这是笔者实施本教案的主要措施。
教学流程
一、初读:激活经验,感知文本——明“空白”
1.情境刺激,唤醒经验。
(1)(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在空中飞翔着)小朋友,瞧,这只小鸟在蓝天的怀抱里自由自在飞翔,它多开心呀!它飞呀飞,飞到你的桌子上,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表扬关心小鸟的孩子是好孩子。)
(2)下雨了,小鸟赶快飞到一个小朋友家的阳台上躲雨。这个小朋友会怎么做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教学字词,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揣摩字义。
(2)同桌互拼生字,互谈记忆方法。
(3)全班交流生字新词的拼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教师范读课文。
(5)学生练读课文。
(6)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补充说,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二、研读:放飞想象,体验文本——补“空白”
1.研读“看小鸟”的有关句子。
(1)研读有关句子。
(2)说说:如果你看到湿漉漉的小鸟,你会对小鸟说些什么?(第一次“补白”)
2.研读“护小鸟”的有关句子。
(1)大屏幕展示:湿漉漉的小鸟焦急的叫声,以及东张西望的神情。
(2)躲雨的小鸟如果发现有人在看它,它会怎么想、怎么做的?(第二次“补白”)
(3)读“我”阻止妈妈和对轻声说的话。
(4)妈妈为什么笑着点了点头?
3.研读“送小鸟”的有关句子。
(1)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鸟朝“我”欢快地叫了几声,好像在对“我”说什么呢?(第三次“补白”)
(3)你喜欢文中的小朋友吗?为什么?
(4)大自然中有许多可爱的鸟,想看看吗?(大屏幕显示一组美丽又活泼的小鸟)
三、赏读:升华情感,丰满文本——无“空白”
1.自由读全文。
2.赛读全文。
草原教学设计4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
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给以鼓励。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水的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
总之,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下次活动会更好。
草原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平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习(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草原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春雨的色彩》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一主题编写的。《春雨的色彩》写的是春雨的童话故事。全文通过一群小鸟围绕“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勾画出一幅春雨滋润大地,万物竞相生长的美景。语言优美,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小学生对春天的喜爱。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逐渐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导语: 春天到了,校园里各种各样的花开了,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小树发芽了,多美啊!咦,下雨了! 听———(课件展示春雨)
2.揭示课题:有一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春雨还有颜色呢。它到底是什么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春雨的色彩》。
3.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谁的色彩?春雨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
(1)小学生自由拼读。
(2)带拼音齐读后去拼音齐读。
(3)开小火车读生字,用“欢”“题” “滴”组词。
3.识记生字
(1)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小学生自由说。例:“淋、洒、滴、油”都有三点水;“线、论、颜、淋、洒、滴、油、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等等。
(2)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 是—题,林—淋,西—洒,
换偏旁低—底,砍—软—欢
游戏猜字: 春雨落在树林前。(淋)
动作表演:滴管滴水(滴);洒水壶浇水(洒)。
(3)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滴 雨滴、水滴
欢 欢乐 欢笑
题 题目 数学题
线 纺线 棉线
三、通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分小组读。
2.指名读,师生评价。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设问引导
春雨来了,它是什么样子的?------(1自然段)
这时,田野里一群小鸟在干什么呢?----(2-5自然段)
听了大家的争论,春雨怎样了?----(6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小学生认读。
2.小学生观察,谈发现。
单人旁:你、们
绞丝旁:红、绿
草字头:花、草
3.说说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单人旁:撇要直,不能弯;竖为垂露,要正直。
绞丝旁:第二个撇折的撇不能伸得太长,折要往上挑,整个绞丝应显得向左靠。
草字头:横不宜太长,两个小竖要上开下收。
绿:右半边下部不是“水”,竖钩左边是两笔,不要写成一笔(横撇)。
4.教师范写。
5.小学生描红练写,教师指导。
6.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认读。
2.组词巩固,看看谁是“组词大王”。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并把自己喜欢的一段多读几遍。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春雨是什么样子的吗?
“春雨,像……”什么像什么?怎么春雨像线呢?你觉得春雨还像什么?
(3)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模仿声音:沙沙沙
(4)指导朗读。
3.学习2-5自然段
过渡:这时,田野里,一群小鸟来了。这群小鸟都是谁,在干什么呢?赶快来看看!
(1)自己读2-5自然段,想想:这一群小鸟都有谁呢?找到它们,用铅笔画出来吧。
(2)小组讨论: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3)反馈交流
a.出示重点句子,体会动词的不同表达效果。
“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枝上,柳枝也绿了。”
“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b.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
c.小结:原来春雨来了,大地上有着不同的变化呢,瞧,小草、柳枝变------;桃花、杜鹃花变------;油菜花、蒲公英变---------。
(4)分角色朗读对话。
(5)自由组合,表演。
4.学习最后一段
(1)教师引读最后一段
(2)交流:“大家”指的是谁?春雨为什么下得更欢了?
体会“沙沙沙”的读法。引导小学生体会,读“沙沙沙”时,语气要逐渐加强有力,注意与开头一段的区别。
(3)用高兴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三、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全文。
2.启发思维: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田野里,还有谁在说着春雨的颜色呢?它们会说春雨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呢?
出示句式,小学生仿说:春雨是( )。你们瞧,春雨( )在( ),( )。
如小熊说:“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瞧,春雨滴在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洒在桔花上,桔花白了。”
小猴说:“春雨是咖啡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土地上,土就成咖啡色了。”
3.思考:你认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师总结:亲爱的小朋友,春雨本身是无色的、透明的,植物的生长与春雨有关,在春雨的滋润下,树叶吐绿,花儿盛开,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春雨的色彩是美丽的,能给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四、课外实践
1.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到外面去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跟大家交流。
2.背诵《春夜喜雨》
草原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 兄弟 期功强( ) 近 常在床蓐(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庶刘侥( )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草原教学设计8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草原教学设计9
一、谈话导入。
初次见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一个是曾经教我们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文课本;一个是记载着我们第一天迈进小学校门的旧日历;一个是一位和你们一样的孩子成长中留下的足迹。这几件礼物,大家看了有什么想法?
(师生自由交流)
小学六年时光,一眨眼就要从我们身边匆匆而逝了,想不想留住时光飞逝的脚步,让我们小学的日子在长一点?可是,这样的想法能实现吗?唉!记得上节课那位因时光飞逝和我们一样叹息的那个人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名著《匆匆》。(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在MTV中赏读课文。
2、欣赏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在上节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谈自己对文章的领会)
三、选择学法
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来去匆匆的时光老人总是在一班的时光列车上向我们招手了,真想大声的问他: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还好。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这一回,你们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学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汇报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
五、升华体会
此时,我们再看课题《匆匆》,你会觉得它是作者对我们发出的'一种怎样的声音?
在这种声音中,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中作者再次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六、情感倾诉
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学生自由倾诉)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06-29
《草原》教学设计09-11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09-24
《草原》教学反思09-13
草原教学反思11-19
草原教学反思07-06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1-25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11-16
《草原》教学反思15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