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07 10:04:5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自制的课件。

  2、 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 ),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1.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2.“望”是什么意思? “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板书 )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抬头向远处看。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读课题--

  3.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4. “天门山”你们了解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①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②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③能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吗?(它的停顿是二、二、三,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

  ④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⑤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的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学生自由作画。

  4、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

  ①仔细看这个“碧”字(板书“碧”),这是个会意字,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②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后来,

  这“碧”,是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碧”,是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碧”,是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读--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是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③仅一个“碧”,就让我们感觉到色彩的美丽和生动。

  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④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⑤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⑥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丽、流动而出的胜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①李白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天门山的美景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让老师来给你们讲讲李白吧。

  ②(出示资料)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②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③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这时,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这就是借景抒情,(板:情)--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④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在皇帝身边工作了近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这时侯的他对朝廷十分不满,你知道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⑤于是,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⑥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⑦(出示两首诗的对比)

  ①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两岸青山相对出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心情无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才会如此多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望天门山》。

  2、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3、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孤、帆”四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班齐读,分小组读,指明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知道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情商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气势磅礴

  碧水东流—至此回雄伟秀丽

  望天门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青山——相对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①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

  1课标解读

  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没有品位,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

  2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熟读成诵,抓出重点词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导叙述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重点难点

  中年级段学习古诗,不能只满足于读一读,背一背;也不能像高年级那样,准确地理解每一诗句的意思及诗人的背景、写作风格。学生要对古诗内容有一定了解,能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根据这个年段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感悟古诗词的情、意、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明确目标

  1.出示第六组单元导读,全班齐读,抓住主要学习目标。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唐代诗人李白,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板书)

  【通过链接李白的其他写景诗,引领学生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的初步体验与感受,产生“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效果。】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读准、读通、初步读出韵味、读懂古诗的目的,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打下基础。】

  三、以趣激情,以情促思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2.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

  【诗中有画,画里有诗。”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

  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像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紧扣关键字“出”进行感悟,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再辅以复沓手法,通过一次次朗读达到回环效果,凸显“出”中之情。】

  14.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15.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16.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通过形象的生动的讲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声随情动情更深的古诗欣赏境界。】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拓展学生阅读量。

  五、作业设置

  1.背诵《望天门山》,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明天交流。

  2.搜集课外写景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5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这些原则:(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六)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设计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三上:《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

  (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

  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

  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

  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

  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反馈:天门山长江太阳帆船)我还知道同学们的画画水平挺不错,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画下来。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的《望天门山》一诗,大家的表现老师非常棒,其实李白只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在下次的语文兴趣活动课上举行一次古诗擂台赛,看谁在相同的时间里背诵的古诗最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生字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0.(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1.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2.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1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⑴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⑵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⑶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

  ⑷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⑸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②停顿恰当;③有表情地朗读;④有画面地朗读。

  ⑹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评价)

  ㈡我能说,

  ⑺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⑻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⑽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②画一个片段;③画连环场景。

  ⑾作品展示。

  ⑿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指名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古诗

  1.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把古诗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古诗。合作理解诗意,再来读古诗,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五、交流、品读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

  (出示天门山图片)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4)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5)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指名读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结: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评价:非常有感情,体现出了长江流经天门上时的壮观景象。

  五、欣赏录像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播放《再说长江》的片段)

  解说: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她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你们看,这两岸陡壁耸立,直插云天,浩瀚的长江水只好紧束腰身,使出浑身力气,从两山之间挤出一条弯弯的水路,奔腾汹涌,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百折不挠,锐不可当。有人说长江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也有人说长江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依我看,长江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你们听,由江流组成的主旋律多么高亢、多么雄壮!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我和你们的感受一样,难怪当年的李白看到后诗兴大发,写下这如此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都称赞这首诗:“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六、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配乐)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七、总结拓展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板书:

  望天门山

  青山碧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白帆红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想像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李白的资料,侧重于写景方面的。

  vcd课件:

  教学方法: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最近,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引导归纳学法:

  (1)说作者

  (2)读诗文

  (3)讲诗意

  (4)画风景

  (5)评意境

  (6)背课文

  (7)赏类文

  二、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1、说一说作者:李白。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约700余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这首诗是作者遇赦返乡途经天门山时,看见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诗。

  2、读一读。

  ①师范读;②自己读、小组合作读,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插图自学古诗,读通,试着说意思。③抓住重点词语读。(断、开、回、出)④集体读。(注意音调和诗的平仄)。

  3、说一说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a、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结合画面说)

  b、师相机提问补充:

  “天门”指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从中间断开了, 一个“断”字,让人觉得奇,为什么断了?是楚江水冲断了,能把山冲断的江水,是怎样的浩大和汹涌?楚江水使天门山从中间断开,冲开了(板书: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门山地势的险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写出了江水的颜色,“东流”,向东流去。“至此回”,原文说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这里拐弯,(板书:回),楚江在这里因山势而转,形成回旋北流的气势。从前两行诗,我们可想象出山之险,水之大。(感情读一读)。

  “青”,绿色,写出了山的颜色,青山隔江对峙,相对而出,(板书:出)“出”,冒出来,体现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单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势险要,江水奔流气势非凡,帆船在长江里显得很小。由于作者是远望,所以感觉到小舟仿佛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板书:来)作者赦免返乡,坐船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给人以辽阔、浩瀚之感。

  c、看板书的四个动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d、同桌互相讲一讲。

  4、画一画。

  学生在准备好的画纸上画一画,指名到台上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5、评一评

  (1)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优美,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如“断”“开”“回”“出”,生动形象,给全诗带来活力。(运用动词带活力)

  (2)李白把天门山这么美丽的画展现在大家眼前,从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绿,天门山(青)绿,日(红),色彩明丽。画中的山是静态的`、水、孤帆是动态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动起来了“出”,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景物色彩明丽,动静结合。

  (3)短短的四行,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谓是雄奇,壮丽的景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即为诗。

  6、背一背

  齐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思想美,这首诗赞扬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指名读,分组读,背古诗。

  7、赏一赏

  欣赏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写景物的诗。

  (课件出示)师生诵读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用语言描写《望天门山》,写成一段话,完成图画填色。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4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1、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2、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

  ②停顿恰当;

  ③有表情地朗读;

  ④有画面地朗读。

  3、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

  ㈡我能说,1、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2、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

  ②画一个片段;

  ③画连环场景。

  2、作品展示。

  3、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9-17

【经典】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9-17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01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15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09-17

(精选)望洞庭教学设计10-12

望洞庭教学设计09-24

《望洞庭》教学设计05-01

《望洞庭》教学设计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