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2 16:41: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蜜蜂》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蜜蜂》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蜜蜂》教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课前准备:

  生字卡

  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 。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蜜蜂》教学设计2

  本文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

  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对科学的求实精神。

  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默读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

  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其中也提到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便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故事的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为什么能为列宁引路呢,不少学生联系到本文说出了答案。在这样的知识再现过程中,不仅回忆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学生带着质疑走进了课文。

  在学习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法布尔对蜜蜂做了哪些事情,而蜜蜂又是怎样反应的。在这些对比学习中,学生发现蜜蜂能从两里远的地方飞回家,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于是真切地相信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而文章的最后总结自然段,法布尔提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我顺势提问:“为什么法布尔无法解释呢?”我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科学条件去

  思考,学生很快明白了,当时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有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至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最后我还提出一个小小拓展问题:现在的科学发展了,你们能不能去查找资料告诉我,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

  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

  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最近,一位老师上14课《蜜蜂》(人教版第五册)。

  这位用充满激情的话语介绍,引出勤劳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小蜜蜂的图片。然后,她问:同学们对蜜蜂还有哪些了解呢?下一环节,就是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材料,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当时的气氛甚是热烈,看得出,同学们(特别是完成搜集任务的同学)的兴趣是高涨的。

  不过,令人遗憾,引人深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得到机会兴高采烈发言的同学,真的站起来,却是将材料读得支离破碎,磕磕巴巴,言

  不由衷,词不达意。也难怪,他们手头的资料,有的是网上下载的,三年级的学生,做家长的肯定是帮了忙的。不知是家长不大明白,还是应付了事,反正那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似的介绍,别说学生,就连坐在旁边屏气凝神,侧耳倾听的我都一头雾水,何况学生?加上老师是新手,学生站起来,总是让学生将磕巴、吞吐进行到底,真难为了介绍的同学,更难为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同学。

  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让学生搜集资料,错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资料”的机会,也是学生互动、资源共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从而更激发起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增添了搜集资料的动力。何错之有?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师生的一段丰富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经常在课前请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

《蜜蜂》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感受音乐旋律,轻快的节奏。

  2、根据故事情节内容,尝试肢体语言表演小蜜蜂飞和采花。

  3、体会和小伙伴一起跳舞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图片(小蜜蜂采花蜜)

  2、音乐

  教学过程:

  1、介绍故事情节。

  在美丽的大花园里,有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花蜜。小蜜蜂飞呀飞呀,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花,就停下来采花蜜。

  2、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随A段音乐做小蜜蜂飞、小蜜蜂采花蜜的动作。

  3、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做A段动作。

  4、随B段音乐创编小蜜蜂找朋友的动作。

  采完花蜜之后,小蜜蜂开心地和小伙伴一起跳起舞来。

  5、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做B段动作。

  6、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完整地跳舞。

  7、在音乐伴奏下,幼儿结伴跳舞。

《蜜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发布而实验的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大家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眼中蜜蜂的外形是怎样的?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师生交流法布尔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可以请教同学。同时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蜂跨检误途(2)熟字比较。如:密一蜜辩一辨组一阻活一括(3)熟字加偏旁:“石+角=确”“木+旦=查”“阝+百=陌

  (4)出示文中词语,采取多种形式检查

  3、检查句子:课件出示:“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2。师范写“辩”“跨”“查”,抽生板演。

  3。小组合作,口头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什么事情?

  7、理清课文脉络:

  实验过程(2—7自然段)

  实验目的(第1自然段)

  实验结论(第8自然段)

  三、了解目的,初识人物。

  1、自主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从这段话中都了解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2、学生交流。抓住“听说,想”体会法布尔的探究精神。

  3、重点聚焦“无论....总是....”,说说这组关联词语说明的问题。引导句式练习。

  4、指导感情朗读句子,重点强调关联词语的朗读重音。

  四、课堂小结:

  事实果真如人所说的那样吗?法布尔的实验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同学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如愿解开谜底的。

  板书设计

  14、蜜蜂

  辩跨查

  实验过程(第2—7自然段)

  实验目的(第1自然段)

  实验结论(第8自然段)

《蜜蜂》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重点指导平翘音区别及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重点指导“论、试、袋、概、减”字的写法。

  2、通过重点句段,练习有感情朗读。

  3、学习默读,练习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一、谈话导入。

  1、以罗隐诗《蜂》导入。

  不论平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书写课题,提示学生注意它们都带“虫”,“虫”字写法各不相同。

  3、介绍作者——法布尔,推荐《昆虫记》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⑴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带拼音的字多读几次,遇到不带拼音的生字遇同桌或举手问老师。

  2、学生生字新词。

  ⑴出示生字,采取多形式认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读)

  重点指导:翘舌音(试、证、超、释),平舌音(阻、测),多音字(闷、几)

  ⑵指导写“试”、“阻”字。

  ⑶认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3、朗读重点句。

  ⑴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⑵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随时指导“概”与“减”字的写法。)

  ⑶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

  ⑷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⑸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三、默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提导默读,思考:作者为了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他是怎样做的?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把你觉得重要的句子或词语划下来。)

  2、学生默读,交流:

  “我”带的二十只蜜蜂,做上了白色的记号,把它们带到两里外,再让它们飞回来,还叫女儿在蜂窝边守着。回来后,女儿告诉我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第二天我又发现有十五只蜜蜂飞回来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能圈划课文重点词句,并做简单批注。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作风。

  3、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读写结合,写观察日记。

  一、试验起因——为什么做试验

  1、回顾: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蜜蜂有一个什么本领?(辨认方向)它可厉害了,不信读读下面这句话。

  读句子: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体会:关联词“无论……总……”的作用。练习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2、理解“听说”含义,找反义词“亲眼”,明白作者为什么“想做个试验”?体会“我”求实的作风。

  二、试验过程——怎样做实验

  1、讨论话题一:为了这次实验,我做了哪些事情?

  ⑴细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⑵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吗?(体会作者的严谨细致)

  2、讨论话题二:我为什么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⑴比较“推测”与“猜想”的区别,联系上下文理解“推测”的理由。

  ⑵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与词语划下来。

《蜜蜂》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 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 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 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 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 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 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板书设计

  两里多路

  蜜蜂 逆风而飞 会辨认方向

  陌生事物

《蜜蜂》教学设计7

  一 、复习

  1. 认读生字卡片,并口头组成词语。

  2. 认读词语卡。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蜜蜂》一文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蜜蜂》,板书:《蜜蜂》。

  1. 朗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再画出层次。

  引导提问:

  a. 那个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做实验的原因?

  b. 那些自然段写的是实验的过程?

  c. 那段写的是实验的过程?

  d. 课文一共有几段?

  2. 划分出层次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第一段。

  2.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做实验?想做一个怎样的实验?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提问:

  作者为实验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提出相关的词语。

  a. 第一句:提蜜蜂 放纸袋

  b. 读第二句:做记号

  c.再读第三句:带远处 放出来

  d. 闷了好久的蜜蜂放出来会怎样呢?

  e. 起风了,蜜蜂为什么飞得很低?

  4. 学习课文三至五段。

  a.提问:蜜蜂回来了吗?

  b.两只蜜蜂飞回家用了多长时间?

  c.第二天又有几只蜜蜂飞回来了?

  d.实验结果怎样?成功了吗?

  5.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b.这段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也学习了作者善于观察,思考。实验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请大家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板书设计:

  1 Ⅱ 2 3 4 5 Ⅱ 6 Ⅱ

  原因 经过 结论

  实验原因: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蜜蜂 实验过程:捉蜜蜂 放纸袋 做记号 带远处 放出来

  实验结论:蜜蜂不是靠记忆力,而是本能。

《蜜蜂》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见教参116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呢?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1)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3)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的体会到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蜜蜂》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受伤的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锲而不舍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2、说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说实话,其实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被它蜇过一回,但是后来听老人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就原谅它了。可是从此看到它,总觉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板题)才知道自己对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读完课文后,必定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习2-5自然段

  (1)你是从哪看出作者的厌烦?

  重点:理解词语锲而不舍

  指导读出我的不耐烦、厌恶之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一只怎样的蜜蜂?

  (2)小结: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先是赶它,然后拍它,接着踏它,最后还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这只蜜蜂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它两次从土里钻出来。

  3、学习6-11自然段

  (1)我再也不想去伤害它,我心中充满疑问,我开始静静地观察它,我看到了什么?蜜蜂做了什么令我感动?

  默读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补充板书。

  指名回答。

  (2)它是怎样修补自己的翅膀的?

  划记修补过程中的动词,完成填一填。

  (3)被修补的翅膀伤得怎样?从哪看出很严重?

  (4)尽管伤得这么严重,但它仍然(引读填一填)

  (5)师引读9-11自然段。

  (6)读完了蜜蜂振翅起飞的经过,你想对蜜蜂说什么?

  (7)这可爱的小生灵折服了我们,同时也折服了作者,从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入原名《翅与祷》

  三、总结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次钻出来

  不怕困难

  蜜蜂一次又一次修补翅膀

  坚持不懈

  三次试飞

  教学反思

  本反思以《蜜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基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文中的句子,并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书。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袒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补充板书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跟同座讨论,等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脑,动口的过程后,再指名回答,从而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三、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自读、轮读、引读、指名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读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最好的自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阳朔的《荔枝蜜》,力求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蜜蜂》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法布尔认真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二、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过程结论

  听说准备不是……而是……

  无论……总……放飞、两只、十七只

  三、感悟课文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1、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3、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自己品味词语的所得再放回到课文中,朗读全文,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新的启发。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后

  1、可以查阅资料,多方面了解蜜蜂的知识。

  2、续编故事。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蜜蜂》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列宁在蜜蜂的带领下找到养蜂人的故事。“引”是带领的意思。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往常列宁派人请养蜂人聊天。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这次列宁在蜜蜂的带领下自己找到了养蜂人。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列宁决定自己去找养蜂人。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列宁在蜜蜂的带领下找到了养蜂人。

  第三层(第4自然段)写蜜蜂是列宁的向导。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识的8个生字,培养自主增识汉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通过阅读“蜜蜂引路”的故事,学习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的品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1、板书课题:《蜜蜂引路》。

  2、说说什么叫“引路”?(就是领路、带路)

  3、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读课文,师生正音。

  三、品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回答: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3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4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2、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反馈: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3、读第2自然段(读懂每一句话,理解段意)。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

  结合课文内容,用关联词语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4、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符合。因为列宁的判断依据的是自然规律,合情合理。)

  四、拓展想象,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你觉得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想想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呢?

  (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五、巩固本课生字词

  1、出示字卡,巩固阅读中已认识了的生字。

  2、组内合作检查识字情况。

  (引:读yǐn;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重点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六、布置作业,培养能力

  1、探究活动,实践创新。

  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蜜蜂可以引路,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引路。

  (同学互相说说,看谁说得好。)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选做一个问题)

  板书: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他想

  飞回园子—————————————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他想

  找到养蜂人———————————果然

《蜜蜂》教学设计12

  课题

  (1)课题:《蜜蜂引路》教学方案

  项目概述

  (2)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语文;

  (3)课题简介:《蜜蜂引路》是小学二年级语文第10课内容,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因此,我在进行传统的认字、写字、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了讲话训练,着重进行“因为…所以…”的训练。同时,我还通过对第三段的重点设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判断方面的训练。该课题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下述的教学目标。

  (4)学习团队:

  教师:许丹虹;

  学生:峡山街道拱桥小学二年级;

  前期分析

  (5)教学目标分析:

  (6)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附近的村镇,人员状况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因为接触广而思维活跃,而另一些则稍微迟钝。学生的注意力总体来说还不错,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

  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活动阶段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可爱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2、播放课件,现实蜜蜂可爱的画面

  3、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朋友是谁?(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4、小蜜蜂除了会采蜜之外,今天它还会给列宁引路(播放课件里蜜蜂引路动画)

  学生一起观看课件图片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分钟

  (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

  1、领读课文(二遍)

  2、指定四名学生,每人朗读一段

  3、学习本课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4、书写生字,提示几个字的书写注意事项。(板书)

  学生跟读;

  指定的学生依次朗读;

  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

  完成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10分钟

  (三)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导出问题

  1、讲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板书:山路,遇到问题。碰到问题是不是就退缩了呢,是不是等养蜂人呢?

  3、讲读第4自然段。

  (1) 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 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 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 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1、根据老师提问,回答问题

  2、朗读

  3、思考

  1、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碰到问题时,不畏缩,努力思考解决之道的良好作风

  10分钟

  (四)突出重点,解决“引路”问题

  1、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一步步分析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1) 因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所以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2) 因为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3) 因为列宁仔细观察,所以看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4) 因为列宁看见那些蜜蜂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5) 因为列宁看见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板书

  2、质疑:最后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了吗?是依靠谁呢?(提问)

  因为有蜜蜂做向导,所以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4、质疑:由此可见,列宁是一位怎样的人呢?(提问)

  列宁是一个喜欢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人,就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找到了养蜂的人。

  与老师互动,根据老师指引,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现行为和方法教学目标。

  10分钟

  (五)进行讨论,拓展思路

  1、把如何找到养蜂人的整个过程用一张幻灯片展示出来。

  2、让同学根据这张幻灯片,复述整个过程。

  3、改变课文情节,增加变数,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蜜蜂不飞回去什么办?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啊,比如问路。

  4、指名回答: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观看课件,积极思考;

  和老师互动

  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

  5分钟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齐读一遍课文

  3、布置作业:

  (1) 写字词各三遍

  (2) 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巩固教学内容

  2分钟

《蜜蜂》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教学片断

  【片段设计】

  一、提出问题: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二、解决问题:

  1、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画出简笔画:“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的关系。

  3、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得这么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老师画的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4、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2)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3)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他仔细观察……有一所小房子。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1)列宁在观察什么?

  2)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3)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4)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小结: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1)这句话说什么?

  2)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3)“果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果然”说一句话吗?

  5、齐读这段话。

  1)看板书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的人?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

  3)小结: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拓展:

  1、画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同桌间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

  2、从这件事上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了。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体会列宁仔细观察并进行思考的过程,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悟。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蜜蜂》教学设计14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季节的变化,蝴蝶、蜜蜂都飞来了,这些也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在一次户外散步的过程中,孩子在园内的花丛中,看到了许多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就是小蜜蜂的?能靠近它们吗?它们在花丛中干吗呢?”我一些问题的抛出后,更是引起了幼儿其他的兴趣。孩子们零散的经验告诉我:小蜜蜂在采蜜,小蜜蜂会刺人……于是,设计此次整合性的活动。通过活动,多方位提升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经验。活动先从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装扮成为小蜜蜂,在故意投放错误的材料中,体现层次性,让幼儿从中巩固认知蜜蜂的明显特征。再到游戏体验小蜜蜂采蜜的辛苦,从中整合了音乐,运动活动。再自然延伸到了喝蜂蜜水的生活活动中去。在一定情景中采用了探索发现法,操作法,游戏法等。

  1、从孩子们的“热点”出发,以《纲要》中“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发展儿童的重要资源。”这一精神为依据,本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教学”的环境教育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桔子宝宝的成长”系列活动,从而将环境资源转化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因素。

  2、学习活动《勤劳的小蜜蜂》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结合自己正在研究的《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这一课题中小班的阶段目标,本次活动重在幼儿情感的激发与表达,让孩子在看看、听听唱唱的活动中自然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模仿蜜蜂的运动方式与动作,体验乐趣。

  2、乐意参与集体游戏,在熟悉的音乐与儿歌中大胆表现。

  3、培养学生的模仿的能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看看、扮扮、说说过程中,了解蜜蜂的基本特征。

  难点:通过活动,体验小蜜蜂采蜜辛勤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蜜蜂触角,衣服,尾巴人手一份,其他小动物的角(如兔子耳朵,猫耳朵),衣服(斑马衣服),尾巴(其他形状:长长圆圆的等)若干。

  前期活动:

  小蜜蜂的歌曲。

  幼儿经验:

  有关春天的小动物的认知经验。

  环境创设:

  红、黄、蓝花丛布置。

  活动过程:

  兴趣导入——操作体验(扮一扮)——游戏体验——活动延伸

  1、兴趣导入:

  (1)播放声音:蜜蜂嗡嗡叫。

  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出示图片:蜜蜂。

  一起来看看小蜜蜂在干什么?(播放动画、音乐)

  让幼儿一起唱动画里的歌曲。

  (3)过渡:原来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今天,我们来学学小蜜蜂去采蜜,先要把自己打扮成小蜜蜂。

  2、操作体验:

  (1)让幼儿自主选择衣物,打扮自己,把自己装扮成小蜜蜂。(材料投放了许多不是小蜜蜂特征的东西。让幼儿在选择中,认知小蜜蜂的明显特征:短触角,黄黑条身体,尖尾巴。)

  (2)师见幼儿打扮差不多后,在外打扮成蜜蜂妈妈出场:谁是我的蜜蜂宝宝呢?小蜜蜂应该和蜜蜂妈妈长的一个样,有……(蜜蜂妈妈的出场,让幼儿对照着自己或是互相检查小蜜蜂的装扮是否正确?师从中引导强调了蜜蜂的明显特征。)

  3、游戏体验:

  (1)打扮好了,小蜜蜂要跟着蜜蜂妈妈去采蜜了。(放音乐,幼儿熟悉的小蜜蜂歌曲,飞到了花丛中。)

  (2)幼儿自主采蜜,听指令采蜜。

  (3)师:累不累?蜜蜂采蜜真辛苦。你喝过蜂蜜吗?什么味道的?喝了蜂蜜有什么好处?

  4、活动延伸:

  采蜜采得真辛苦,嘴巴也干了,一起去喝蜂蜜泡的水。延伸生活活动:喝水。

  教学反思: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好奇点,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直接体验中学习,师在让幼儿自主探索中引导。学习的内容体现综合性,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与能力特征,创设富有一定挑战性的环节。让幼儿有效学习。在玩中学,使幼儿经验、视野得到拓展,潜能得到发挥。运动活动是幼儿前期经验的回顾与表现,在回顾与表现中,乐意模仿,锻炼身体,喜欢集体游戏。学习活动是一次综合性的活动,多方位提升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经验,并有效渗透生活,运动,游戏。通过这次活动使孩子们开拓了视野,在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

《蜜蜂》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教学重点:

  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用具: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教学后记:通过生字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课文的内容。

【《蜜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蜜蜂》教学反思09-21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0-10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10-20

有关教学设计11-29

《背影》教学设计11-28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1-21

《学》教学设计11-20

观潮教学设计11-17

《秋天》教学设计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