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阅读的能力,对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在多媒体世界中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说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
2、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与想象,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读中积累语言。
3、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说教学重点:
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说教学难点:
懂得作者是如何围绕重点句进行写作的
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和学的方法:
1、图片展示,直观激趣从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图片出示到形状各异鱼的图片补充。
2、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读课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流程:
本堂课的教学,我准备围绕以下5个环节来落实。
第一环节: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西沙群岛的地图,介绍在距海南岛330公里的南海海域,有一片岛屿,它就是充满神秘、令人向往的西沙群岛。板书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设计意图:此处的情景渲染,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步。
第一步:抓住课题中的“富、饶”这两个字眼。师:“富”和“饶”都有“很多、很丰富”的意思,那么西沙群岛什么“多”呢?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找一找,圈一圈,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来说一说。
预设:海水的颜色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壳海龟
鸟鸟蛋鸟粪(老师适时板书)
第二步: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从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地方介绍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
第三步:让学生找出课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步的梳理,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明晰了叙事的顺序,潜移默化地促进自己的习作。
第三环节:品读句子,欣赏海水
第一步:西沙群岛的海水有何特点?抓住“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两个中心词,指名让多个学生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第二步:海水呈现多种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用……因为……和因为……所以……两种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设计意图:换个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尤其是关注后进生的课堂表现,容易的内容让他们也有机会表现。
第四环节聚焦词语,畅游海底
第一步:让生默读海底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再放声读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不懂笔墨不读书,默读能促进思考,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
第二步:让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抓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指导读,结合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让读来替代老师的讲。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
第三步:思考“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意思。
教师出示课件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体会,并非真的是水鱼掺半,而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鱼多的特点,诗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环节自主合作,深化感悟
第一步:自主合作学习5—6自然段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之前的阅读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贝壳的美丽、海龟的有趣、海鸟的多,从而升华情感,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第二步:教师播放西沙群岛风光及物产的录像,使学生直观感性地整体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升华学生美的情感,自主体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和段落。
第六环节: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全文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说板书设计与教学评价
富饶的西沙群岛
优美海面海水颜色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富饶海滩贝壳海龟
海岛鸟鸟蛋鸟粪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课文的关键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有助于课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活动指针,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通过图片激趣法、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学习目标
①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③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③交流记字方法。本课有一部分生字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还可联系熟字比较记忆。
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写的生字。
②归类认识字形特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a.观察8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占位置。
b.观察6个上下结构的字,看清上下部分所占位置。
c.集体讨论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师可范写。如,陶、谦。
③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
④学生自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即时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
语言实践
①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
②找几位同伴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听写词语
①抄写、记忆词语表中的词语。
②听写。订正。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狼和鹿》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凶狼,消灭鹿群的天敌;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最后得出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道理。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说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读书比赛等多种形式,采用电教手段,创造一个声、色、形有机结合地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我准备分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体情悟理。
【说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比比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具体说一说第二课时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的。
【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悟情。
第三小节课文中出现的“自由王国”让三年级的学生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理解加上引号的“自由王国”更是困难了。教学时我准备这样去突破这一难点:“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在那儿怎样自由生活的?这一自由王国真的是鹿的自由王国吗?”通过这二个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狼被消灭后,鹿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另一方面,正因为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毁,病毒传染。接着让学生把一、三小节对比,体会狼被捕杀前后森林和森林中的鹿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想像森林被毁,鹿群生病的样子。学生在两两对比中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从中感悟、体会、理解。
三、合作学习,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不过,这里的处理,我没有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教师的引导没有体现出来,而只是进行了总结。
以设计森林警示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再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后收集这样的事例。这样就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中,渗透整合,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的教学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入境。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对比,读中悟情,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说话明理。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总之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学习方法等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便是我莫大的欣慰!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语文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一板块
2、教材简析:这是一篇蕴含哲理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老海龟向一只小海鸥夸耀自己的本领,最后不幸被渔夫捉住的故事。告述人们要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骄傲。
学生分析:低年级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被人的赞美。朗读和交流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教师给与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实际、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剖析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从寓言故事中体会到不能只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更不能在被人面前炫耀自己
4、教学重点:从老海龟的悲剧中受到了启示,从小要养成正直、向上、谦虚的好品质。
5、教学难点:从故事中正确理解造成老海归悲剧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立足于学生实际,抓住重点段落、词语。采用层层深入的推进办法。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去感受、去欣赏。让学生产生共鸣,切身体验主人公的悲剧,并通过读把体验表达出来。在学法上指导主要交流感受,情感朗读,理解关键词与,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拿出笔画出共有几次对话。
4、自己朗读课文、交流体会。
5、再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感受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四)、激发情感,续写故事
1、请同学们在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的前提下,展开奇事妙想,续写老海龟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2、全班交流、讨论。
(五)、进行总结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设计>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教学设计>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教学设计>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教学设计>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教学设计>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设计>,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学设计>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学设计>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教学设计>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这篇教学设计>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孩子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月光的照射下的乡村景色美丽极了,真是令人陶醉。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在明亮的月光下散步,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小作者发现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大家是否曾经留意过。现在我们一定要用心来读课文,体会作者是用了多么美丽的语言写出了我们也许曾经有过的感受。”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要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精神,要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用这种情愫的陶冶,让学生触景生情。新课标倡导:“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我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抓住了几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布置学生自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思考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
(2)小组交流。
这样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反复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争论,在生生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3)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①“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问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朗读时要强调。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但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少可爱”引导学生读出喜悦的心情。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影在水中的月景,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月亮、水塘和我们都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②“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
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除了从重叠用“走过”这个词感受到,还可以从文中的“……”看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那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
(孩子会有很多奇异和美丽的想象。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美的陶醉。)
③学习反复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三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3.拓展延伸.说月夜。
语文教学重在体悟,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美的欣赏是不能缺少的。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引导学会他们感悟。感悟文美、景美、情美、人更美。
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也同样会感染我们,让学生深情地读:“多美的夜晚啊!”
(2)读了课文,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乡村月夜的美丽,乡村月夜这是一种自然,宁静的美丽。孩子们写几句广告语向朋友介绍乡村的月夜,有时间去欣赏月景。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9-22
语文说课稿09-16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08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7-23
《比尾巴》语文说课稿11-01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9-0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3-04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08-12
初中语文《孔乙己》说课稿12-25
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