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17 16:39: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课文按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

  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基本理念

  强化理念淡化理论,是我在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做法。作为一名在语文教学第一线跌打滚爬了十八年的教坛老兵,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是我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融合教与学的长期实践经验,概括提炼的具有浓郁个人风格的东西,它们贯穿于我的每一节课堂教学。可能有失偏颇,就教于在座的诸位专家。

  1、语文观: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经”课课要念。

  2、质量观: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可持续发展。

  3、角色观:蹲下来看孩子;师生是共同的研究者;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让师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呼应起来);鼓足教育期待的风帆(它是催化剂,催化创新的意识;它是播种机,播种的希望越大,收获的果实越多;它是童话的圣殿,将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4、教学观: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方法、重情趣。

  5、设计观:目标与智能的多元化,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化,结构的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模块结构),节奏的弹性化(与学生的学习情绪谐振)。

  6、评价观:评价是激励的艺术。在我的课堂上,不仅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而且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种多元性、多主体的评价,形成了一种强力“思维场”,让学生的思维在强力碰撞中迸发美丽的火花。

  三、教学设计

  共分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

  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最好是成语)说出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

  第二模块:“多管齐下”,深入感受黄河。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节内容。指名感情朗读,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除了用朗读来表现黄河的气势之外,你还能用哪些方式来表现呢?

  3、多媒体出示“巨石被推入黄河中,推出几十米远”的动画演示。

  4、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看后再次感情朗读。

  第三模块:读写结合,内化精神。

  (一)读

  1、激发、体验情感:如果是你在这黄河的羊皮筏子上,你的感受如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呢?细读课文2~6节。

  20xx/6/22 4:05:12>2、黄河的主人又是怎样的风采?练读第6节。说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二)写

  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练写:

  1、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驾驶筏子破浪前行”写具体。

  2、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的表现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写具体。

  体会以上两项之间的联系。

  第四模块: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主选择:

  1、黄河,我想对你说……

  2、艄公,我想对你说……

  3、同学,我想对你说……

  4、我想对自己说……

  5、我想对××说……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说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说教法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左公柳》记叙了作者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全篇按照“总起引入一具体分述一总结抒情”的思路行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题目一语双关。“左公柳”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作出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2、以“柳”贯穿整篇文章各部分,咏柳喻人。

  3、课文夹叙夹议,既有对柳树的细致描写,也有对柳树的赞美;,既有左宗堂誓死抗敌的经过,也有对左宗堂英勇无畏精神的颂扬。

  4、记叙有详有略。课文详细记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的经过,略写了建设新疆的过程。

  基于课文的这些显著特点,我把本科的教学目标定为: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领悟课文的几种表达方法,体会左宗棠的爱国之情。教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现代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摸索的主体意识,教师作为主导者,要科学地组织双边活动.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左中棠这个人物个性鲜明,感情强烈诚挚,根据这篇课文的特色,教学时宜采用读悟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读读——悟悟,读读——写写"的方式,在读中领会,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升华感情。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新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奇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以上两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要运用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自读自悟,交换讨论,合作学习.

  二是抓重点词句,悟文章写法,品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流程:

  “疑学导练”四步导学是我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被实践证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这一模式设计了本课的教学。

  第一步:疑:创设情景,质疑激趣。

  上课一开始,我以课件辅助介绍左宗棠:他曾豪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是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名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民族英雄,再出示左公柳的图片:这是一株普通的柳树,然尔它却承载着一种精神,承载着一段永恒的历史,它改变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沙漠荒凉,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让学生对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事物进行联想,并把这个问题带入到下面的自学中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学法指导,自主感悟。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不是教师问出来、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在学生求知欲望得到膨胀之时,我及时出示本课的自学提示:①画出描写左公柳的句子,想一想它与左宗棠之间有什么关联。②画一画,读一读课文中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段落,并做好批注。

  此环节,学生带着自学思考的内容,自主学习,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来与文本对话。

  第三步,导:以读定教,以导促读。

  在学生充分自学之后,我要及时和学生一道归纳出作者对柳树的描写、赞美和对左宗棠爱国壮举的记叙。尤其是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三件典型事例: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植树造林。让学生交流对划出的重点词句的理解,指导学生把小标题和对句子的理解写在课本,让学生初步掌握眉批和旁批的方法,最后点拨课文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让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通过咏柳来喻“左公”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以读促写的工具性目的。

  第四步,练:内化能力,练习巩固。

  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新课程规定的语文教学的本质。左公柳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很鲜明,以物喻人、抓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的品质,为此在本篇课文的末尾,我安排了小练笔,写一个小片断: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训练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环节之中。

  五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施教的“蓝图”,是教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的缩影。为此根据学生学习的思路,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既勾勒出课文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又加深对课堂所讲知识的理解。

  22、 左公柳

  借物 喻人

  左宗棠

  抓典型事例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说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说教法】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

  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解决的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接着是穿插学习课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学习,既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习。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法,尤其是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习;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说教材】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

  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

  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

  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课堂板书?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14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滴水穿石”和“启示”造句。

  3、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转移、持之以恒的去做。

  三、说教法

  这是一片说理性文章,教学时可以安排读、说、写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充分地读“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然后抓住“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从着一自然现象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对课文中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如果这样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人类身上存在,会有什么样的奇迹呢?读课文中的三个例子,说说他们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是什么让他们能够成功的?这里可以设置小组学习,给每个人安排小组学习中的任务,让学生真正的学习。课文讲到这里,可以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除了课文中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课前有所预习准备。帮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滴穿”“顽石”的意思。并且联系实际,举例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词语积累,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成语、俗语、谚语的意思都有滴水穿石所要揭示的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昨天我们一起去安徽省广德太极洞内看了一种奇观是——滴水穿石,那么这一现象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

  2、指名读。

  3、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读出你的理解。

  4、找出这句话中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5、两组反义词中更突出的是什么词?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能读好这一段话吗?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他能够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不难明白。

  1、指名回答,说说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

  2、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呢?带着你的理解朗读。

  3、你是怎样把这段话读好的?抓住了哪些关键的词语?

  4、你读得真不错,这些关键词就是滴水能够穿石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你能再次将这段话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5、现在你知道滴水是靠什么才“穿石”的吗?

  6、和雨水相比,雨水为什么不能滴穿石头呢?

  三、引读过渡。引读第三自然段过渡。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书中就给我们举了三个名人的故事。

  分小组学习,思考问题

  1、书中介绍了哪三位名人?

  2、他们获得了哪些成就?

  3、他们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课外延伸

  1、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

  2、你现在能说说“滴穿”一块块“顽石”中的“滴穿”是指什么?顽石又是指什么?

  3、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这样的“滴水穿石”的经历吗?

  4、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打算今后怎么做呢?

  五、总结

  是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引读)你拥有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你就会成功。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浙江潮(附观潮)》。本课将内容相近的两篇文章编排在一起,一篇是文言散文《浙江潮》,另一篇是现代散文《观潮》。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钱塘潮的雄奇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由衷的热爱。

  《浙江潮》全文共五句话,开头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自即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然后对潮水由远及近,传神地从形 色 声势四个方面写出潮的特点,表现了海潮的雄奇壮丽。描写形与色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比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描写声势则在比喻之处还运用了夸张,例如“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等。这些手法将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最后引用杨万理和诗句进行形象的概括,呼应首句,结构极为严谨。

  《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的景象,也表现的是大潮的奇特 雄伟壮观。课文的第4 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很有顺序,很直观形象。

  总之,这两篇文章都使人如临其境,令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根据以上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领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表现大潮的方法。

  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掌握古文的读法。

  其中第2和第3条是本课和教学重点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用这两篇文章中写景的方法去写景。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学生来讲,应该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文言散文,以前学的都是古诗,

  没有这样严谨的结构需要领悟和学习,可以说难度加大了,因此学生在理清结构朗读方面都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比如:《浙江潮》的开头两句与结尾一句是什么关系?古文的读法等都需要老师采用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

  此外,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往往是知而难行,例如:总分总也就是首尾呼应的结构,大部分学生在习作中达不到像课文中那么严谨;再如从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学生也做不到像文中那样自然。因此,设计一个“写景小练笔”的练习是必要的。

  对于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一定的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我们应该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或理解,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谈教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堂课当中所需运用的方法肯定不是单一的。因此在上这课我将结合“疑问导读” “巡视辅导” “示范” “讲练结合” “质疑引导深入阅读”等各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当然,我将主要采取“质疑引导引导”这一方法。在课堂中我准备这样安排:在导入新课时设计疑问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利用巡视辅导法督促学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通过老师自身的示范性提问 朗读和表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提高朗读与表达能力;在理解古文《浙江潮》时进行讲练结合,既可以检查掌握程度,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深入阅读两篇文章时教师提出关键性对学生进行质疑,从而引导深入阅读,领悟大潮的雄奇和作者表现景物的方法。

  说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上,我希望学生能做笔记,用圈圈点点的形式进行,或者是记录课堂中所学到的重要知识。其次,讨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师或同学们的质疑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我重视学生个性化体味语言,提倡学生多样化的语言表达,例如对本课两篇文章的异同的理解,可从多方面去说,有的可能会从朗读感受上去分析,还有的可能会从内容结构方面探究等,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或表扬。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假设有一个去钱塘江的机会,同学们想不想去?为什么?现在我们到书中去先睹为快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十分乐意地去阅读课文)

  二、自由阅读 初步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记录疑点),同时教师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师巡视辅导下呢,学生会更加主动,教师也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及时给予指导)

  2.反馈与点评。

  指名说说所读懂的内容及阅读方式,另点一名学生进行点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了学生的个性表达)

  3.质疑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当提的问题较肤浅时不能挫伤他们,而应鼓励,教师再作示范性提问,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读完两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三、图文对照 深入阅读 朗读指导

  1.顺序讲读古散文《浙江潮》(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文言散文在重点词句 结构及朗读方面难免会有一定的困难)

  2.课堂练习:浙江之潮,被周密誉为( )。( )最盛大。当从远方看时,仅如( ),再近些则( );声音( ),给人的感觉是( )。因此,诗人杨万里曾说( )。(课堂中设计一道这样练习题能巩固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对照插图,学生合作找出与图相关的语段。(教师质疑,提出关键性问题:文中哪几句是描绘图中情景的?学生找出后就明白重点内容之所在)

  (1)体会文中的比喻 夸张的修辞手法和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找到相关的词句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启发。)

  (2)谈谈读后的感受(这是引导学生对内容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表达。老师相机用原文板书:银线 玉城雪岭 雷霆 吞天沃日)

  4.小组讨论交流开头两句与结尾句的关系。(体味严谨的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借鉴于写作。)

  5.合作学习《观潮》一文

  (1)按一定顺序给课文分为三部分,师巡视辅导(针对后进生辅导,更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结果,并说明理由,再师生共同讨论出更合理的分法。

  (3)合作探究重点部分“潮来之时”

  同桌间讨论这部分写了钱塘江哪几方面?(声音 形状)

  感受大潮的声音,交流大潮的形状:分别找出相关语句,交流从中读懂的内容,并体味一些重点词句及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说说读后感想(师相机板书:白线 城墙 战马 山崩地裂 大地颤动)

  (4)交流疑义

  6.有感情地朗读比赛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文章朗读,然后分别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浙江潮》和《观潮》,指名同学进行评价;男女同学朗读比赛,教师点评;教师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课文。(这样更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四、引导表达

  1.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结合板书与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多样化地表达)

  2.谈领悟到的写景方法(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给予适当肯定)

  3.师小结首尾呼应的结构和由远及近的写景顺序

  五、布置练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温习功课的好习惯)

  2.运用领悟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观(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谈板书设计

  我将板书和深入阅读同步进行,设计的形式如下:

  结构 仿佛看到 仿佛听到 仿佛感受到

  总

  浙江潮 银线

  分 雷霆 吞天沃日

  总 玉城雪岭

  潮来前 白线

  观潮 潮来时 城墙 山崩地裂 大地颤动

  潮来后 战马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是试着加以运用。《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略读课文。

  《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非常吸引人的说明文,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人见人烦的“灰尘”原来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作者在讲述灰尘的作用的同时,还向读者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只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才能趋利避害。

  本文共六个自然段构思精巧、别具匠心。“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设问从课题开始反复出现了四次,“作假设”成为这篇说明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文章以此为题起到了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好奇的作用。文中的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说明灰尘的重要作用。结尾处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文中这样反复地出现“假如没有灰尘”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节奏更加紧凑。本文除了“作假设”还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的4-6这三段结构相同,都是先介绍灰尘特点,再具体说明灰尘作用。

  二、学情分析:

  由于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说明文了,学生对于本单元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从文章中找到常用的说明方法,并且分析出使用效果。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所以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由于,“作假设”这种说明方法在本单元其它文章中体现不明显,但在本文中非常突出,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它的效果。另外,“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事物”这一哲理,学生在自悟中很难体会到,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源、分裂、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4、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解决方法:品读语句、随文批画、设计填写表格、讨论交流

  五、教学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阅读导语,明确要求

  3、默读课文,自学批画

  4、检查效果,课堂讨论

  5、感受哲理,总结全文

  6、讨论收获,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灰尘。

  2、灰尘有哪些害处?

  3、师:确实,灰尘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对吧?所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补全板书课文题目:12﹡假如没有灰尘 课件:课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指名作答)

  4、下面我们来读读12课:《假如没有灰尘》,假如没有灰尘,是否对我们的生活绝对有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思考: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怎样?找出书中相关句子,作上记号。(课件:思考)

  ②说一说:用书中的话说一说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怎样?(课件:句子)

  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生词的掌握情况。检查词语认读情况。(课件:我会记的词语)

  (三)、依照提示,先共同学习最后一段,再让学生自学讨论完成表格。

  ①谈话: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课件:表格)

  ②师生共同学习最后一段。

  A指名朗读。

  B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C在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③学生默读课文,分组完成表格。

  ④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

  ①灰尘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无法欣赏到晚霞朝晖,(课件:晚霞朝晖),观赏到闲云迷雾(课件:闲云迷雾),领略到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课件:彩虹日晕)。,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其实灰尘的作用还止如此呢!这里有份材料,让我们了解一下。(课件:灰尘的另一面)

  ②灰尘有着它的两面性。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如网络,糖,可以补充身体的糖份,好吃,但却引起肥胖损坏牙齿。)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板书: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今后我们无论看待人或事物都不能只看到它的缺点,还应该看到它有好处的另一面。

  (六)、作业。

  请以“灰尘的自述”为题写一篇文章,告诉人们它的两面性。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相关文章:

1.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2.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4.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5.精选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6.语文说课稿

7.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8.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