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时间:2024-05-06 18:10: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1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卡片读生字。

  2、复习:第1段,第4段。

  二、读中探究葫芦掉落的原因。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质疑——探究原因——悟出原因。

  (一)质疑。从第一课时的问题:这葫芦长得那么可爱,后来为什么一个一个地落了呢?入手,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探究原因。对新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只虫子怕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安排了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让学生从反复地读中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通过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三)悟出原因.在前面读的基础之上,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悟出葫芦掉落的原因,懂得了课文所蕴涵的事理。

  总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于是我设计口头作文:假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葫芦,叶子还是长满了蚜虫,他会怎么想?怎样做呢?让孩子进行想象续编故事。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2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教学也是如此。因为一个人的教学魅力不是从来就有的,它需要时间的磨砺和空间的成长,老教师们无疑拥有着相当的实力。这次学校组织的中老教师开课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沈老师执教的是《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课时,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由于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到头来,葫芦也长不成。

  一、别出心裁的板书设计:

  一走进沈老师的教室,黑板中间已经写好了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假如你不细看也许就不会发现,“葫芦”二字沈老师写得比前四个字要大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说实在的,当时的我也挺纳闷,不过心中想着这里面一定有沈老师的用意。于是,我就在自己的记录本上把课题中“葫芦”的下面划了一条线,并写下“写大了!”几个字,提醒自己在接下来的听课中仔细揣摩,争取参透其中的奥秘。

  当学生在交流中讲到“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时,我有点明白了,因为在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对于他来说其他都是不重要的,只要有葫芦就行了。我想沈老师故意把“葫芦”写大,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地暗示着学生:那个人只在意葫芦,希望它长得越来越大?另外,“?”的出现和擦去也体现了沈老师的一番苦心。

  对于如何精心设计板书,我们曾经有过很多讨论,但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像沈老师这样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哪怕是字型上的大小也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就算是一个小小的“?”也不能忽视。

  二、独具匠心的课前准备:

  想着自己的课堂,每节课前都让学生背诵一些学过的儿歌,每次都背得索然无味,有的已经变成了“小和尚念经式”的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分钟时间,但学生的收效却截然相反。如果把每节课的两分钟叠加起来,相信结果足以吓坏我。如何合理地安排好课前两分钟准备,让它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又一路径?这是我要向沈老师学习的又一方面。

  三、推心置腹的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沈老师一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或轻声细语,或耐心引领,在难理解的地方放慢节奏,以便留给学生思考和想像的空间。比如:

  1、“?”的出现。

  沈老师首先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的不同,(第一幅长满了绿叶,挂着可爱的小葫芦;第二幅叶子黄了,葫芦也掉了。)再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说:“葫芦为什么会掉了?”另一个学生说:“叶子怎么有洞了呢?”“叶子怎么会黄呢?”一个个问题浮现在大家面前,沈老师也就很自然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说:“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落了呢?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明白了,其他的问题就也迎刃而解了。”

  让学生自发的产生问题,并以问题导入,可以使学生为了寻求答案而乐在其中,课堂也就成了探究的乐园,最后再来解决问题,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续编故事。

  第一个学生说到他这次治了蚜虫,长出了可爱的小葫芦,说得还是比较简单。沈老师没有苛责她,而是拿出一个小葫芦(实物)来,问大家:“葫芦可爱在哪里?”学生说到它是“小小的,上小下大”。沈老师继续引导:“小葫芦像什么?”“小铃铛、小娃娃……”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激发,说得也就可爱起来了。于是,沈老师再让学生来编故事,要求结尾的时候把小葫芦的可爱也编出来。最后在同桌互编的基础上再指名编,故事也就可爱了许多。

  沈老师的不急不躁,推心置腹的教学宛如温泉般的舒适,不仅让学生没有了压力,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如沐春风一般。

  四、心服口服的作业时间:

  构建有效的课堂,作业往往成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大部分的`公开课上很少有安排作业的时间,有的因为教学内容太多没时间,有的因为教学的速度太慢耽误了时间,有的纯粹是有了这个环节,而真正做作业的时间却少得可怜,有时甚至连打开作业本,拿出铅笔的时间都没有。然而,在沈老师的课中,虽然是第二课时,既要学习课文的内容,揭示故事的寓意,还要续编故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但她还是留足了时间给学生做作业,这也是最让我佩服的。

  沈老师留给学生作业的时间大概有10分钟,这是两种句式的变换:例1是把句子写生动,例2是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由于有了充分的时间,沈老师在作业的指导上也非常到位,从口头到书面再到反馈,做得井井有条,这不光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让学生做得开心、安心,因为不必再担心下课的时间被占用了。我想课堂的高效也就显露无疑了。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03-26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4-1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4-14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设计02-27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10-19

【优秀】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7-09

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2-27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2-24

《要下雨了》说课稿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