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说课稿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毛遂自荐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毛遂自荐说课稿1
1.说课题:
《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文言文,安排2课时教学。
2.说教材内容:
本文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列传”记载的是历史上不同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事迹,从而反映历史。本文是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扬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
本文按照事件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记叙。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毛遂自荐随行平原君求救于楚,他慑之以武,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约之以信,威服楚王,定纵结盟,后平原君引咎自责。文章选材典型、精当,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3.说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4.教学目标:
(1)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
(2)继续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成语。(知识和能力目标)
(3)掌握毛遂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
(4)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评价,学习毛遂的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5.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赏析情节的能力。
(2)掌握文中刻画主要人物“毛遂”的方法。
6.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毛遂自荐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毛遂自荐》是八年级上册阅读课中的一篇文言文,虽然不是主要篇目,但是《史记》中典型的文章,有助于学生对《史记》深入的认识。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目标: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情感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评价。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法、点拨式疏通讲解。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赏析情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赏读入境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介绍作者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约53万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等。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注意文章的节奏和人物的情感。
2、学生朗读,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和停顿。
四、翻译课文。
1、以教师翻译为主,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
悟读品味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的三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可以看成是情节的开端,提出中心事件和有关的人物、地点及背景,写背景,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说明“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第2段可以看成是情节的发展、高潮和结局。记叙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第3段是尾声,写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表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2、毛遂是怎样获得出使楚国的机会的?
毛遂满怀自信,以自我推荐的方式获得了平原君的信任,从而出使楚国,崭露头角。
3、毛遂又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从“按剑而前……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这段文字能够看出毛遂示之以力,以武力相胁迫;从“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毛遂示之以利,晓之以利害关系;从“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这句话可以看出毛遂示之以信,表明赵国的诚信。毛遂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地表现出自己的立场,令楚王接受盟约。
4、文章以平原君对毛遂的报答和尊敬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表现出毛遂的成功,烘托出毛遂的义勇和胆识。而且这篇文章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从整体来看,平原君应该是主角,所以结尾还要扣到平原君这来。
5、你认为毛遂和平原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毛遂面对国难挺身而出,有义勇精神。他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而现在他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的见解。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养客,但蔽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个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研读展示
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毛遂这一人物形象?
(1)本文在故事的全过程中,只重点突出了自荐、歃盟、引咎三部分的内容,而其中又以歃盟为详写部分,极力表现出毛遂的性格特点: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外交才华。文章不拖泥带水,集中凝练地刻画出毛遂的形象。
(2)故事从一开始就把毛遂和数千门客放在对比描写的氛围之中,以众门客的庸碌反衬毛遂的脱颖,用会盟前门客十九人的`迟疑与焦急,给毛遂出难题,和“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后的反唇相讥对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厉内荏相对比;把平原君对人才使用的前后态度作对比;这一系列的对比,使人物个性特征,特别是毛遂的个性特征栩栩如生了。
(3)作者刻画毛遂这个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写。毛遂自荐时的雄辩语言,和楚王定盟时的智勇语言,均使对手折服;毛遂“按剑而前曰”的动作,“奉铜盘而跪进”的咄咄逼人的英气,“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豪气,无不把这传奇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精读积累
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1、锥处囊中:比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不会长久被埋没。
2、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
3、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4、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5、一言九鼎:比喻一句话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6、九鼎大吕:比喻非常珍贵,被天下所重视的人或事物。大多针对地位、用处的重要性而言。
美读运用
1、请你以毛遂的身份讲述这个故事,注意要使用第一人称。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一段。
毛遂自荐说课稿3
一、说教法:
读译结合,分析人物形象,对比赏析人物形象。
二、说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概括文意,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你读过《史记》中的哪些故事?(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介绍作者、作品及文章所写事件的背景: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出狱后曾任中书令,仍努力写史。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6年),秦昭王派将军白起在长平大破赵军,活埋赵国降卒40万人。前258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国分别向魏、楚等国求救,最后终于打退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3.初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展示朗读、全班齐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文章,积累实词、成语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文言文的学习要理解基本内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设计此环节是要落实基础知识,进行积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复述课文情节。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6.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
(1)结合文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毛遂、平原君。
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有义勇精神。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善于雄辩,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的见解。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养客,但蔽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2)分析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7.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毛遂”的形象?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比、衬托等写法。
作者刻画毛遂这个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写。毛遂自荐时的雄辩语言,和楚王定盟时的智勇语言,均使对手折服;毛遂“按剑而前曰”的动作,“奉铜盘而跪进”的咄咄逼人的英气,“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豪气,无不把这传奇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故事从开始就把毛遂和数千门客放在对比描写的氛围之中,以众门客的庸碌反衬毛遂的脱颖,用会盟前门客十九人的迟疑与焦急,给毛遂出难题,和“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后的反唇相讥对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厉内荏相对比;把平原君对人才使用的前后态度作对比。这一系列的对比,使人物个性特征,特别是毛遂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栩栩如生了。
8.你如何评价毛遂自荐的表现?读罢《毛遂自荐》的故事,我们思考自身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习文言文为了“古为今用”,通过学习《毛遂自荐》一文要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展现自己才华,表现自己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9.拓展延伸:阅读《廉颇蔺相如传》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的形象。
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能围绕过人的胆识和雄辩的口才来评价蔺相如或者将蔺相如和毛遂放到一起进行评价也可以,但是要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充分阅读文本后结合文本进行人物的分析。借此环节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他们的视野,进行积累,并提升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0.作业:为毛遂或蔺相如写一段颁奖词。
此环节是读写结合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把握人物特征的前提下,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毛遂自荐说课稿】相关文章:
麋鹿说课稿01-08
历史说课稿06-07
《琥珀》说课稿06-12
麻雀说课稿06-13
猫的说课稿08-08
《重力》说课稿12-15
《统计》说课稿12-17
《叶公好龙》说课稿11-22
丰碑说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