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6-25 10:02: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5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赶海》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贴近儿童、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全文分为3段。第一段,以歌词开头,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巧妙地引出下文。第2段,按“追赶浪花——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3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其中第二段是重点。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人们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贝壳、海藻之类的东西。对于住在海边的人来说,“赶海”是很平常的事,但对于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对大海并不了解,要激发起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似”。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这一课,我设计了两课时,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首先出示大海波涛澎湃的背景图、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人情景。(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背景图和乐曲所营造的'氛围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2、在自然地揭示课题后,紧接着我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思考、讨论:什么叫赶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此时,我出示了一组图片,学生看着生动直观的图片,听着老师的讲解,很容易就理解了赶海就是大海退潮后,人们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之类的东西。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我是先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然后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句话,体会赶海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再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浪人相互依恋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作者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去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先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然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最后,老师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

  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抓住文中的“武将”、“俘虏”等重点词语的理解,来帮助学生体会赶海的乐趣。在理解“武将”一词时,我出示了一张穆桂英的武将图,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片把武将头上插着的两根翎毛与大虾摇摆的两条长须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十分相像,更突出了大虾的威武神气。同时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这里,我顺势向学生提出要向作者学习,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

  3、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我还抓住了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如果说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更多的表现赶海的热闹有趣、充满动感,那么,课文第四自然段则重在突出大海的平和,优美,展示赶海有趣的另一面。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又向

  学生展示了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为了凸显文章结构的圆合之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再次播放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作者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板书 赶海

  追赶浪花

  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满载而归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检阅》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报告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到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校阅阅兵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校阅阅兵步队得到了各人的同等喝采。

  二、说教学目的:

  基于对课本的明白,将本课教学目的定为: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准确读写“校阅阅兵、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3)明白课文内容,感觉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恭敬和敬服,以及博莱克自负自强的本性品格,领会队员们优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资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在阅读中领会人物生理的变革,并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三、说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引导法、探究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

  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3)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人物:博莱克或那些儿童队员们,体验人物的心情,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4)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将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回顾,导入质疑

  1、播放儿童队员参加检阅时的情景的课件,教师配合进行叙说:七月,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了隆重的国庆检阅,在参加检阅的所有队伍中,有一群儿童队员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观众是怎样称赞的?

  2、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课文的两个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接着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用夸赞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3、学生读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疑问和读书要求:这个小伙子是谁?观众为什么会称赞博莱克很棒呢?请同学们赶快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博莱克很棒的段落。

  (二)走进故事,研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博莱克参加检阅时表现的段落,教师出示该段落和相关的图片,问:这段话中的他是指谁?看看图,再读这段话,你们从哪儿看出博莱克很棒?

  2、引导学生联合博莱克自身身材特点逐句逐条理的读悟,起首接纳脚色比拟法:将博莱克与正常儿童比拟,与本身以往到场校阅阅兵的履历比拟,再开导想象:想象他在平常是怎样降服困难,对峙训练步调的。接着举行脚色转换:将本身看成博莱克本人,担当老师访问校阅阅兵时的心情想法,从中感觉博莱克确实了不得,感觉他的自负自强、大胆自大的本性品格,以次来促进明白“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在领会的基础上,接纳了师生互助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的朗读,朗读时,老师举行或肯定或点拨、或鼓励或提示的评价,以评促读,读中感悟。

  (三)深入文本,感悟“这些小伙子真棒!”

  1、教师小结过渡:博莱克以他的自信自强、勇敢坚强赢得了观众们的称赞,其他的儿童队员们为什么得到了观众们的称赞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至9自然段,看看儿童队员们在一起干什么。

  2、体会队员讨论时为难的心情。

  重点抓住第六段,采取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来充当文中的主人公,老师把检阅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把他放在哪个位置这个棘手的问题叫给学生们处理。老师做如下引导,来让学生亲身感受矛盾心理:队员们想到的三个办法,你愿意跟博莱克说哪个?学生如答:都不愿意,就追问为什么都不愿意说?如果学生愿意说其中某种办法,就追问他准备怎么跟他说?在问博莱克:你听到队员们这样说,你心情怎样?你想了什么?以次激起矛盾心理,并同时感受孩子们善良心灵,他们关心爱护残疾人的品质。

  3、学习儿童队长坚定的决定,指导朗读他的话,体会他的善良与公平对待每个人的品质。

  4、指导朗读队员们赞同队长决定的话,感受队员们心情的变化,体会他们同样的`善良。

  5、小结: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一定不是一堂好课。通过不断反复朗读“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并且每次都是在不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朗读。同时结合其它句子的朗读,有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走出文本,升华认识。

  1、读完课文,老师这样延伸:实在,生存中有很多像博莱克这样的残疾人,也有很多像这些儿童队员一样的人们,接着出示种种残疾人自强不断的照片,对学生举行意志品格的教诲:身残志不残,万事都不难,有一个康健的身材,更要有一颗善良优美的心灵。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看着步队中的博莱克和队员们,我想对他们说:“……”

  (2)波兰华沙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博莱克,面临镜头,他这样说:“……”

  (3)博莱克回抵家里,他冲动的心情无法清静下来。他在日志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志写下来。)

  3、交换小练笔,评价修改。

  (发掘课文的空缺点,在同等对话的基础上变更学生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去想象思索,从而得到情绪的共鸣。建立情境,让学生在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联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绪。)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分四部分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情。第一部分写孔子决意拜师。第二部分写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品行。作者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2、目标设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研读课文深入感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二、说教法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孔子为什么拜老子为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学无止境”的意思。再以“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经过如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品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想象画面、结合生活实际都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和体会句子的意思。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方法。朗读赋予了作品生命,使形象“活”在眼前、“活”在心中。孔子与老子的对话,这部分通过分角色朗读中感悟让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有礼和老子的谦和有礼以及对晚辈的爱护。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活动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热身运动,一起来分享一下孔子的名言吧。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并试着背下来。

  2、(课件出示)指名读: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二、激趣导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三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17课 《孔子拜师》。齐读课题:“拜”是什么意思?

  ①请一生说后,我们来看看“拜”的象形字,学生猜测字意,教师总结: (左边表示手在作揖,作揖的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放在右手外侧。) (右边是磕头的样子),在古代,作揖、磕头,表示最高崇敬。

  ②你能带着动作读课题吗?评价:我听出来了, 孔子对 老师特别尊敬。

  ③让我们一起来像孔子一样拜拜老师吧!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已经读过课文,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课文写了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如 何向 老师学习的。

  三、课文研读

  ㈠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学生: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你是在哪一段里找到答案的?你能读读这一段吗?

  ●出示: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 闻名的 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提问:“渊博”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儿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比较: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2、孔子的知识真得不够渊博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远近闻名”

  3、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还要去拜师求学,了解了这些,你想对孔子说点什么?如此有学问的人还在不断学习,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表达对这位圣人的敬意吧!齐读第一段。

  ㈡过渡:曲阜到洛阳远吗?多远?

  教师解说: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河南。在四通八达的今天,从曲阜到洛阳坐火车最快也要八九个小时,孔子单凭一双脚出发了!

  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自己用心读读这句话,看哪些词给你印象很深,用小圆点画下来。)

  1、哪个词打动了你?生: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学生一起读词

  2、能说说你的理解吗?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意思的?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个词语吧。

  3、同学们,想穿越时空,去看看求学路上的孔子吗?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表达:我仿佛看见----------

  是啊,我也看见了,我看见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孔子穿着磨破的鞋,踩着滚烫的石头,气喘吁吁地赶路;

  在狂风暴雨的日子里,孔子?(雨水湿透了他的衣服,裤子上已是泥迹斑斑,可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

  白天饿了,孔子?(掏出随身携带的干粮,或采些野果填填肚子);

  渴了?(捧起溪水润润已发白的嘴唇。)

  晚上累了,孔子?(或躺在大树下,或睡在破庙里)。

  5、想着画面,带着体会,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过渡:风尘仆仆的孔子来到洛阳城外,他见到了一心要拜访的大思想家老子。

  1、初次见面,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呢?和你的同桌分角色直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试着读出他们的语气。

  2、请一组合作读

  3、大家能发挥想象带着动作读一读吗?练读

  4、上台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孔子的谦逊有礼

  5、请问老子,您都70多岁了,为什么不在马车上等候而要“迎候”孔子呢?

  细细品味 “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是的,一个鼎鼎大名的思想家,对一个来向自己讨教的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说“迎候”,这是多么的谦逊、大度、有礼。

  6、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他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孔子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就到头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小结:俗话说“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㈣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读到这里,你想对孔子或老子说点什么呢?

  ㈤是啊,难怪: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看来,知识渊博固然让人看重,品行高尚更受人尊敬!(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课堂总结

  对古人的赞美,可以用一副对联——(板书)“孔子拜师学无止境 老子授徒毫无保留”

  五、说作业设计

  对联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进生活,去收集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

  六、说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上联 孔子拜师学无止境

  下联 老子授徒毫无保留

  横批名垂千古

  本课时从“子曰”切入,引入“拜”的象形字,最后以对联结束,为课堂涂上一抹中华古文化色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agrave;n)步、胸(xiōng)脯(puacute;)、白桦(huagrave;)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五、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明天再学。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各两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我今天所说的的是出自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找骆驼》。

  教材内容

  《找骆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分析判断,指点商人找回。

  学生情况分析:

  教师的可设计的再好。也要符合学生的情况,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分析,我了解到学生预习的很充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简单得了解,但不具体。学生再朗读时情感投入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

  设计理念: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通过个性化阅读,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3、转换角色,显露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结论。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骆驼的下落的。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峰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流程:

  一、巧设悬念,让学生想学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你对骆驼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骆驼有关的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还会受到很多启示呢?一起读课题。通过预习,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板书出示 : 骆驼(走失)

  商人(寻找) 老人(指点)

  二、质疑解疑,让学生乐学。《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且本单元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于是我是这样设计的:

  1、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2、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放着以后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3、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课件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讨论。

  3、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②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还看见 树叶留有齿印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④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出示:仔细观察

  ⑤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出示:得出结论

  ⑥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⑦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⑧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⑨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⑩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请同学们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 课外拓展,发挥个性化的见解。

  我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我设计一个课外拓展的训练: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重温了刚学过的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的舞台,人人参与,成为一个个小小推理家。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堂课,你学懂了什么?

  2、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在本堂课中,学生的表现是非常让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预习得特别充分。第二: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显:

  第一,自己的语言不是很丰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还是不够,而且学生说过的话习惯性的进行重复。

  第二,自己还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

  第三,自己深深地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但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学中,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要敢于让孩子各抒已见,让那些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使课堂焕发活力,还学生以真正的自我,还语文以自然的面目,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9-22

语文说课稿09-16

语文说课稿09-30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08

关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7-23

小学语文说课稿11-21

《比尾巴》语文说课稿11-01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9-06

精选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09-15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