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7 16:40: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

  在语文课上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了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期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读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动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学习些什么?本课课文比较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并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几处重点语句分别让学生体会嘎羧的怀旧、英勇、善良与忠诚等,但由于课文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抓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师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期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2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xx字。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一、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通过仔细研读后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抓了嘎羧在临死之前做了哪几件重要的事而展开的,减少了一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重点也就突出了。

  二、如何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诚、善良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如何实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重返战场”段落时,在总结“披挂象鞍”这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学这些部分,这样既能够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也能够给于学生一个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庄严归去”内容时,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教师的引导太多,束缚了学生。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老师积极、有效的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还不够凝练、准确。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3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其次,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了解嘎羧,体会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比如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结合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们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4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我想我这课上的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孩子们思考的世界,我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但是却没有考虑在他们的思考里有哪些内容。换句话说我是没有以生为本进行教学。

  这篇课文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头战象,俨然是一个知情懂意的英雄,他怀旧,他善良,他英勇,他忠诚……他具备了完美英雄的高尚情怀。这些,孩子们是不容易懂的,但是孩子们也是容易懂的。

  在我的课堂里,我的教学设计过于生硬牵强,我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篇课文和学生生活世界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难以理解。而我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牵着学生,企图让学生顺着我的设计一步一步地走来。因此,课堂上气氛沉闷,学生总是欲言又止。

  这篇课文较长,长文如何短教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思考,但是遇见这样的课文的时候,依然束手无策。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我自己的思想还没有转过弯来,总是担心学生这里没理解,那里没有领悟,因此,教学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碍手碍脚的。而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也就显得无所适从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感悟,在学文结束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谈了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所得。有不少的孩子谈的不错,他们谈到,大象都有这样高尚的情怀,那我们做人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重情谊的人,应该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特别是有一个孩子这样谈到:“虽然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阴暗面,有不少的陷阱,但是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做一个善良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温馨,更加美好!”他的话让我感动,一个孩子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应该说还是让人欣喜的!

  总之,以后的备课中真正做到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5

  今天的语文课与学生们共同阅读了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读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动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学习些什么呢?

  本课课文比较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并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几处重点语句分别让学生体会嘎羧的怀旧、英勇、善良育忠诚等,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师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6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读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动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学习些什么?这篇长文应该如何教,提高效率呢?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读文,通过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没有做到面面俱到,我确定以文章当中的细节描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精选出比较典型的句段让学生品读感悟,习得方法,加以运用。

  品细节,如何品?需要方法的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品细节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学习“重披象鞍”这部分时,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体会学习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嘎羧与象鞍有深厚情感的句子,画画,读读,体会嘎羧此时的心情。接着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品读,谈自己的体会感悟,从中总结出“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是品细节,悟情感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重回战场这部分,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方法到运用方法的过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的示范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想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对他们以后的长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本次课还有一个新的突破就是电子白板的运用,虽然是第一次使用,但是它的辅助教学的功能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接在文字上进行圈画,批注,点评使教学课件更具直观性,操作性,灵活性能够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大大方便了老师。但是,这还有个熟练的过程,否则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因操作不熟练,打乱了教学思路,反而影响了教学,成了负担。我在第一次试讲时就出现了类似情况,大大影响了我的教学情绪,打乱了教学思路。第二次,熟练后,效果就好多了。

  总之,这次的教学,两个大胆的尝试,都让我受益匪浅,相信,日后的教学当中只要用心,就会有更多的收获,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7

  《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且篇幅较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能先从整体入手,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教学的形式也多样,先扶后放。在教学重披象鞍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充分感悟一头英勇的战象心中积淀的深沉的感情。在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那动人的一幕,重点抓关键词语让学生质疑、思考、去想象,形象地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这样学生能充分理解了课文,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激发了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接着抓住嘎羧寻找回宿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层层推进;使学生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英勇。既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又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课文篇幅较长,课文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产生活实际比较远,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课前对学生的铺垫也不够,导至教学过程显得沉闷,特别是教学重回战场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质疑、思考、想象,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感悟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情感,由于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不够充分,学生的表现与教学预设略有偏差,气氛不也够活跃。考虑到课堂容量偏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这又是一堂公开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好顺着教案走,结果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展开,情感也没被充分激发,教学过程略嫌仓促。上完这堂课,我不断地反思着,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料的情况是常有发生的,这既需要在备课时做充分的准备,又要学会根据课堂的生成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今后还须在此方面多探讨、钻研,才能让课堂绽放更多光彩!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8

  重情重义,有着人类一般的情感。这是《最后一头战象》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文章中着重描写的四件事,重披象鞍,泪别村民,凭吊战场、与友长眠。然而,我却忽略了这些去解读教材,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收获不大。本人认为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学失去精神主线。

  重情重义,便是这头战象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也应该是课堂中的精神主线,是一堂课的灵魂。在教学时,本人却并没有根据此条来设计教学,而把战象嘎羧所做的几件事情做为重点,然后去研读哪几件事情是战象的反常表现,具体反常表现在哪些句子,哪些动作。因为没有“重情重义”这个中心思想的支持,此时的句子、词语解读完全是空中楼阁,水中镜月。试想,本人如果这样提问:“你觉得一头怎样的战象?它的情深意重又表现在哪里呢?你能揣摩它的内心世界吗?”就可将动作背后隐藏的情感世界呼之欲出。这样,情感落点脚一清二楚,体会方法就是找句子、词语,猜心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明朗起来。

  二、课堂失去轻松氛围

  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学生精神兴奋、不觉得疲劳的课,是课堂氛围轻松的课。课堂上,本人也忽略了这点。课始,我立刻用深情的朗读把自己与学生拉开了距离,课堂变成了一个朗诵者与一群听众之间的对话。

  试想,如果一开始,我问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你见过大象吗?你见过战象?没有,那我们能不能通过一段文字见见所谓的战象。这些战象给你的感觉怎么样?由此循充渐进,慢慢进入课堂。课堂说不定会是另外一种生成。

  三、阅读失去学生主动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主动作用。对于六年级来说,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从个性角度去解读教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应该让学生去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东西,解决他们的学习难点。但是这节课,本人没有给学生机会,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学习难点,没有给学生设置广开言路的提问或板块,而是紧紧围绕着老师的小问题,这也使得学生变成课堂的被动者,使课堂变成一问一答式。课堂也就此失去应有的精彩。

  综观全堂课,本人在文本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不过能通过这堂课,这面镜子观察到,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9

  本学期,杨主任对六年级特别关爱,亲自走进课堂,指导我们的工作,使我们六年级老师倍受鼓舞!于是我也早早地备好课,准备真实地开放自己的课堂迎接主任的到来。

  于是我顺应教学进度,选择了第23课《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文字优美而又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它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第二个课时学习时,我主要训练学生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快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教学。首先,我带领学生概括了课文主要写了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做了哪几件事情?(即: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返战场、庄严归去)然后引导学生从这几件事情中感受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展开教学。学生很快说出嘎羧的“英勇、善良、忠诚”等特点。

  为了避免跟别人的雷同,我特意从四件事情中去具体感受战象的形象。通过抓文中的重点词句,我带着学生细致地感受着嘎羧对象鞍,对战友的怀念,告别时对村民的不舍与感激,见到夕日的战场时的那份激动与悲伤……课中我很注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当看到很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由于理解到位,所以读书时,能入情,我陶醉在他们的读书声中。这节课很多平时不发言的孩子都举手了,因此我并没有因赶着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带而过。当我知道自己的设计无法完成时,我并没有慌张,也没有舍弃某个环节,因为我知道我设计的内容需要我的孩子消化吸收。至于后面课没上完,别人怎么评价,那是他的事情。我这堂课没上完,下节课,继续深入学习!无需为了所谓的完美匆忙了结!这就是我的真实课堂!

  当然,这堂课中,有许多不足。如果反馈时语言简练些,课堂还紧促些,我想我和孩子的收获会更多!继续加油吧!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0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读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动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学习些什么?这篇长文应该如何教,提高效率呢?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我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首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读文,通过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没有做到面面俱到,我确定以文章当中的细节描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精选出比较典型的句段让学生品读感悟,习得方法,加以运用,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品细节,如何品?需要方法的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品细节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学习“重披象鞍”这部分时,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体会学习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嘎羧与象鞍有深厚情感的句子,画画,读读,体会嘎羧此时的心情。接着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品读,谈自己的体会感悟,从中总结出“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是品细节,悟情感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重回战场这部分,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学习方法到运用方法的过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的示范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想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对他们以后的长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重披战甲”时嘎羧的心情为主要线索,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1。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泪光闪闪。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2、按字数归类学习生字。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生字的学习。由于这篇文章的生字新词比较多,所以就是从字数上给生字划分为两类,这也是一种归类的方式。

  3、用小标题概括事件。通过提问嘎羧作为一头战象做了哪几件事,并将这几件事概括成小标题,这样的形式不仅使学生理清楚了层次,而且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4、最经典的莫过于用沈石溪自己的名言学习他写的课文。Ppt”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精度课文阶段,就紧紧围绕这个猪问题贯穿全文。在学完之后,又用这句话总结。

  5、注重方法的指导。在5——9段的教学中,老师先带着同学并介绍圈点勾画,联系上下文,编读变相等方法,等到14自然段,老师就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让学生在能力上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提升。

  6、关注了作者的语言表达,结合课文进行小练笔训练。这节课上,学完第一个情节,很自然地,我向学生渗透了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对嘎羧的动作、神态的细微观察和描写来写出嘎羧的内心情感。而在第三个情节“重回战场”中通过让学生练笔想象嘎羧的内心情感,一则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二则是明白有了准确的细节描写足以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可见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课标学得不够扎实。这是篇长文,虽然知道长文短教的方法,但却忽略了六年级同学在默读上应达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这个阶段的学生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那么老师就应当在平时就要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了。只有这样,才能更适合六年级的课程,才能培养出更合格的六年级学生。

  2、第一个情节教得多了,问题难了。第一个情节主要花时在象鞍样子这段了,设计这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象鞍对嘎羧的重要,为体会嘎羧见到象鞍时的情感服务。可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预期效果,在老师引出“凝重华贵”这个词,并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象鞍是凝重的,为什么又是华贵的?能回答的学生只有一个。是不是这问题设计难了?如果让学生找到象鞍样子的段落后让学生边读边想为什么嘎羧要披挂象鞍?是不是学生就容易理解呢?

  3。环节设计不够巧妙,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自掘坟墓”内容时,虽然抓住了“挖”字来理解,但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

  4、学生的交流还可以放开些,全班交流时,还没有出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盛况。这也和平时的训练不到位有关,今后应鼓励同学们有一点不同的想法应该争取表达出来,奖励机制要调整一下。

  5、评价语言不够精彩。上课时我注意了有针对性地评价,但到了全班讨论交流的时候,可能我的评价语言渐渐地少了。这堂课的引导性评价语的确少了些,比如学习第一个情节,学生汇报说从“泪光闪闪”中感受到嘎羧很重情义,对象鞍充满感情。我是这样评价的:“你从神态描写中感受到了它的真切的感情,嘎羧从象鞍上回忆起了它出生入死的经历,所以它流泪了。真聪明!”仅就这样引导,学生的感受不深刻,说得也不够具体。老师只要补一句:你是怎么想到的?学生可能会说,嘎羧想起曾经披挂上阵的象鞍,看着象鞍,它想到了曾经上战场的往事,泪水不知不觉出来了,多么有感情的战象啊!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善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还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1

  这篇文字优美而又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通过对嘎羧行动、神态的描写来突出它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中,我首先限定读书时间,让学生在十五分钟内读完一遍课文。通过检查发现,学生的读书能力参差不齐,读得快的十一二分钟就结束了,而读得慢的在规定时间里才读了一大半。

  这一遍读书并非单纯为了读而读,读完后,我们马上进行交流: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其次,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了解嘎羧,体会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比如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的留恋和回忆。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

  在教学“凭吊战场”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我主要抓住这段文字进行研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然后再让学生去读,学生悟得深刻,读得自然也就精彩。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2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在这里开始书写日记、心情…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重披战甲时嘎羧的心情为主要线索,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泪光闪闪。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自掘坟墓内容时,虽然抓住了挖字来理解,但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3

  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是个很难感动的人。其一,我属蛇,蛇是冷血动物;其二,看看我额头上皱纹,太多太密。古人说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外漂泊这么多年,我学会了两个字——加强。经历的人太多,经历的事太多,已经产生了足够的免疫力。我甚至偏执地认为——这个世界上,可能很难有感动我的东西了。

  语文教了近20年了,日久生情。要说对语文教学没有一点感情,那是骗人的。但是,我已经记很少上过让自己的感动的语文课了。更多的时候,语文课堂上,我就是一个旁观者,冷峻地、高傲地审视着学生、文本以及自己。我保持着高度的理性,心里牢牢地住着两个概念——教什么与怎么教。

  今天,在文德路小学上课,我发现自己被感动了,而且不止一次。我在把自己感动的同时,把自己的情愫很好地传递给了学生,上出了浓浓的情味。当我上完课,有一种近乎虚脱的快感。我知道,那叫“高峰体验”。这样的经历,很微妙,很珍贵。

  这样的美好,源于师的互配合。理想的课堂,不单单在与教师的个人魅力,也不单单在于学生的精彩表现。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学生和教师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砥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今天早上执教的班级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促使我,不断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让教学向更深的延伸。原来,准备的大段大段的过渡语,到了这样的课堂上,你会感觉到格格不入。于是,你就得集中精力,努力捕捉学生的信息,加工提炼,随即生成一些与课堂、与学生匹配的语言来。甚至,有的教学设计,也会随着教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调整,负责你的教学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发展。许多灵感,就在课堂上被彻底激活了。

  这样的美好,缘于情感的投入。说不清楚,是我感染了学生,还是学生感染了我。我发现课堂上的语言,都是从自己的心底里流淌出来的。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些许感触——在死亡面前,谁都会怦然一怔!然而,那毕竟是嘎羧。而今天,我似乎从这一头动物那里,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一头战象那么重情重义,具有那么崇高的使命感,何况是人呢?当嘎羧见到它的象鞍,就如同我们看到自己的奖状、证书、相册,那得勾起我们多少记忆啊!当嘎羧来到战场,就如同我们来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多有多好留恋和感慨啊!我把自己变成了嘎羧,变成了最后一头战象,读到文本里去了。

  这样的美好,缘于充分的预设。你不得不承认,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试教过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这次,我明确地提出了预习要求,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对部分环节进行了调整,近可能多地为学生着想。预设充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预设充分,才会临危不乱,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有句话谁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深以为是。只要你下功夫去想了,去做了,迟早会把自己感动。我坚信:每个人,都有很多种可能性,只要你愿意去尝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4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关于动物的小说,情感比较深沉,内涵比较丰富、篇幅较长。这篇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独特的语言和视角讲述了战象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

  因此,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是这样定下自己的教学目标的:

  1、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战象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3、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从中领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因为课文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悲壮与感人之情会大打折扣。所以我在教学中,投放了不少的图片。但遗憾的是,因为授课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

  总觉得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课后习题中有一道题,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很多时候,这种讨论都会流于形式,成为走过场,少有人提,也鲜有人答。而今天,学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价值,值得思考。比如:“为什么人们知道嘎羧要离开了,要给它围上白色的纱巾,四腿绑上黑色的布块?”“为什么嘎羧死去的时候,它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还凝望着天空?”等等。这些问题一经抛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各显神通。学生活了,课堂自然也就活了。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5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歌颂了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的高尚的情怀。江老师的课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学习。

  一、教态自然,用语亲切。

  在听课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老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从容和温柔的语调,这让人感到很亲切。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在整节课中,我看到的好像是一位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而不是初登讲台的支教生。

  二、读写结合,体会情感。

  在教学中重点抓住三个场面,即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来,重点研究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嘎羧的情感历程。然后让学生找感受最深的句子体悟嘎羧的内心世界并且写上标注,思考这样写的方法和好处。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把握主线从而深入研究和探讨,体现了高年级教学的深度。

  三、调节课堂,学生为主。

  在课程设计上,分为解读题目、作者简介、初读课文、会读会写、概括事件、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具体分析语句等方面,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来说,内容还是很多的。到了最后的具体分析语句的环节,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就像是一出大戏没了戏眼一样,匆匆落幕。我觉得可以把具体分析语句这一环节放在下一节课再教学,在概括事件、思考问题这两个环节里可以增设相应的练习、多提问学生。一节课的精彩之处不在于老师讲得多好,而在于学生的表现。

  《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让我看到了同学的进步,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5篇08-29

《最后一头战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08

《称象》教学反思08-31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09-02

称象说课稿06-28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2-02

伞的教学反思12-26

绝句教学反思12-19

快乐教学反思12-17

杨氏教学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