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
-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标题导入,激发新意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2、诵读感知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②学生朗读发现,感悟内容。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四人小组精读课文,细细品味,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研读质疑: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3、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三、语言品析,提升语感
你认为哪些语句描写最精彩,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互动释疑,体验拓展
1、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2.体验拓展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五、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作业延伸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上的学习目标,全班齐读。
2、用心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3、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用“——”画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一些朋友,用“~~~”画出作者称呼和评价这些朋友的词语,把这些关键词串连起来,用一句完整的话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思考题目为什么是“山中访友”呢?
“友”是不是“友”呢?再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并带着这些问题在小组内探讨一下。
三、小组讨论,解疑质疑
1、小组内讨论。
2、各学习小组将本组讨论的问题书写到黑板上,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1)指名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和老桥交流,心里默默地对老桥诉说的语句,朗读体会情感。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啊,老桥,你如?请学生把这些内容带着赞美、敬佩的感情读出来,让大家分享。
(2)指名学生找出描写“我”和山林中好友打招呼的语句。播放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教学课件,学生模拟情境打招呼。
反复朗读,看看从“我”和朋友的问候中你有什么感受。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愉快之情、亲近之情去拜访朋友的,请学生感情朗读。
四、拓展延伸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3
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一篇优美散文。作者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很有浪漫色彩。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下去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这些“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篇散文文笔生动活泼,充满是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简朴、轻灵,读起来轻巧、婉转,是一篇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学习语言的佳作。
教学设计理念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让学生学会阅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就立足于此,采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提问、交流、探讨中读懂文本,品悟感情,并在阅读品悟中完成语言的积累和对文本写作手法的欣赏和描摹。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写准生字,准确领会重点词语意思。
2、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3、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味语言的美。
4、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意思,读熟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在聊天中感悟朋友
1、 拜访朋友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你的好朋友是谁?你和朋友在一起有什么感受?
2、 在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佳作,题目是《山中访友》。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些什么?
(设计理念: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和朋友心交心的情感。由人到物,有助于学习过程中读懂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聊天时注重气氛的轻松)
二、在读书中感知文本
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把读不好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发现读不好的词语或句子予以指导,并把一些错误率较高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2、 让学生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词语读准确。出示词语:吟诵、唱和、陡峭、奥秘、德高望重、别有深意。
3、 指名读,检查词语掌握情况。交流:在这些词语中,你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理解。
(教学理念:学生不理解的生字词应该是学生不认识,读不准确,不能明白其意思的。因此,识字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确定自己该重点指导的字词,而不应该是完全以课文或课后的生字表而定。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教材的提示,又要在备课中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好重点的预设,还要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实际,三者相结合,才能使识字教学更趋完善。)
4、 自由读课文,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些不明白?
5、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归纳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理念: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教学预设,真正让教学成为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8-04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7-03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4-05
《山中访友》说课稿12-12
山中访友说课稿06-26
aieiui教学设计优秀12-23
《猫》教学设计优秀12-30
穷人优秀教学设计11-29
[优秀]秋天教学设计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