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点: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力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德育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同学们高兴得去郊外放风筝,看有蝴蝶风筝、有蜻蜓风筝……,他们美吗?你认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怎样验证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二、自主探究:
1、师:这些风筝不仅颜色美、形状美,而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你想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电脑演示剪法。
师:现在自己剪出与老师不一样的图形,看谁剪的与众不同?
学生动手剪,把剪好的有创意的贴在黑板上。
2、师:同学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3、揭示对称轴的含义,教师画出自己贴的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指出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不是对称图形的说出理由。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说一说:你能举出生活中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建筑、桥、古钱、生活用品、数字、文字、字母、体育用品等等)
4、拿出圆、正方形、长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开放题:小组合作,贴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出示贴好的一半对称图形,学生自己贴另一半。)完成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入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 “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对对折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猜测、验证中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地位。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这种现象是学生所熟知的,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体会其特征并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此外,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并且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动手操作与观察能力不强,有待于提高。
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在活动中学习,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是重要的;以此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有难度的。
3、教学环境分析
教室有交互式白板教学工具。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特征,能够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数学思考:通过折纸、剪纸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解决问题: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于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教材给轴对称图形下的定义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只能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找图形对称轴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找出对称轴。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六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合作交流
(三)、我来闯关
(四)、学习制作轴对称图形
(五)、请欣赏,
(六)、全课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猜一猜情境,激发兴趣。
春天到了,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着,瞧,向我们飞来了(先出示一半,再出示另一半)……?生:蝴蝶,又飞来了什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三个物体,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情境导入新课,你为什么猜得这么快,是不是存在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内容作好铺垫)
为后面的新知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对称的图形:轴对称图形。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初步体会到这些图形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同。接下来,将由老师演示导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
请把剪下来的三幅图
用对折的方法,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你发现
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展示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小组发现了
(通过感性认识,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
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这个环节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的活动,让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甚至多条直线分别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动手操作进行实践,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找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三)、我来闯关
1.下面的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
2.下面的英文字母,哪些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
3.请找一找你的姓名中的汉字有没有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通过闯关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四)、学习制作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这样的轴对称图形。看视频学习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五)、请欣赏,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通过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深入认识对称轴,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1)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2)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3)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4)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5)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4.判断国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5.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6.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相机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习重点认识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纸,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平面图形。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12页的下半页部分)
5、看一看,说一说。
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
出示图形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2、课文第14野“试一试”的第1、2和3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14页“试一试”的第4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折纸。
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说说折纸后自己的发现。
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1)课本第13页的上半部分内容。
除琴外,其他都是对称图形,因为琴把上4个把儿不对称。所以不能算是对称图形。
(2)判断并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已经初步了解了如何在剪纸的过程中利用对折剪纸。
课题镜子中的数学教时二1(8)
学习
目标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和具体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学习
重点镜面对称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
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试一试。
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第2题:
2、实践活动。
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四、作业设计
1、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再画出另一半。
学生活动
(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1题:(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试一试。
把镜子所放的位置画出来。
说一说,这条线是什么。
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
《猴子捞月》
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一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正个图形。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学生兴趣非常之浓,究竟原因是因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环形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5—9题。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3.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二教材说明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68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例2),再让学生先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例3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
课题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认知性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技能性学习目标1、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图片、纸和答题卡等。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
2、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引导观察图形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交流。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3、教学“对称”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师出示一只蝴蝶(课件同时展示)通过对折,让学生发现折痕,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教师出示几张对称图形粘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动手画出对称轴。(其他学生评价)5、练习巩固:出示课件(课本68页“做一做”)让学生独自完成,教师讲解。
6、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自由讨论)教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7、猜字游戏:出示八个字的一半,学生猜猜它是什么字?(分别是:日,由,木,里,m,y,t,u)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课件(镜面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认识镜面现象
2、课后探究:让学生自己拿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和其他一些事物,把所发现的跟老师和同学说说。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去感受对称的和谐美,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
3、能认识并会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神奇的对称图形,激发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画出对称轴、
教学难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观察图中一组生肖剪纸,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折”的过程也启发我们可以验证一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3、以前我们已经学过轴对称图形,请例举一些数学、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举例以回顾小学所学的知识,丰富学习情境,但要注意学生所举的例子会存在思路偏窄,教师要注意引导拓宽、)
4、图形欣赏(图中的故宫,天坛,窗花,飞机和蝴蝶的平面图形,它们展示给我们的是和谐优美的形象、进一步丰富情境,体验轴对称的丰富的文化价值与广泛的运用价值)
二、新课学习
1、做一做: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可启发学生:
(1)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被折叠的哪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2、动脑筋:下列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并归类,最后找到各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交流归纳,总结如下:
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些图形的对称轴还不只一条。
三、实效训练:
1、课本P114、1,2
2、推理: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的形状?
3、下图是一辆汽车的牌照在水中的倒影请选择正确的牌照号码()
A、沪AT02964B、沪AT05694
C、沪AT02694D、沪AT05964
4、请你设计一个具有对称美的图形,同桌相互交换,找出对称轴、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何感想?
五、课后作业:
A组P117、1,P117、2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三、教学准备
方格纸、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探索新知
1.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我们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画。
教师:很好,怎样来找点呢,所有的点都找吗?
预设:不用,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教师: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预设: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你能简要概述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
学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充分的讨论后,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总结出方法,进行提炼,学生记忆的会更深刻。
(三)知识运用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画对称图形的方法,那我们来练一练吧。
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脸谱,补全到教材第84页第2题的空白处。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
3.教材第84页第4题。
4.教材第85页第6题。
注:这题关键点是哪几个点呢?特别是第二题,同学们要注意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探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3.在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并能准确辨别较为复杂的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趣
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美丽的朋友,大家看!(出示只有一个触角的蝴蝶的图片.)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还应该怎么做才好看?
学生回答.
生1:它是对称图形.
生2:给它画上一只脚.
教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和这只美丽的蝴蝶也有一定的关系.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同时引导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学生提出自己赶兴趣的问题)
【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学生学习兴趣较浓.】
二、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天安门.蜻蜓.枫叶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自己手中的这些平面图形,折一折.比一比,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对折后的两边,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得出结论:这些图形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动画演示对折过程)
介绍:我们把这些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定义).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谈话: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物体的平面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学生交流并回答)
2.试一试
谈话: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好吗?出示有几种不同的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参照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这些常见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汇报时引导学生用“完全重合”等词语来描述和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中形成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概念.】
4.判断轴对称图形
谈话:下面我们一起到“轴对称图形博物馆”去看看.(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汇报合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以及判断的'结果及理由.
三、 制作轴对称图形
谈话:你能自己创造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吗?
引导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展示学生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四、感受轴对称美
谈话:生活中有那么多轴对称图形和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是因为轴对称图形本身就是一种美.
电脑播放图片,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的美.
谈话: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吧!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美妙的图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思绪因插上想象的翅膀而飞扬,真切地感受感受生活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积极情感.】
五、小结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
生1:轴对称图形真美啊!
生2:轴对称图形真多啊!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两侧图形 完全重合
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天安门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内容,本单元初步教学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人们装饰、布置生活环境时也经常利用这些图形。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既可以了解轴对称现象的普遍性,又提高数学欣赏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抽象出生活中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去认识轴对称现象。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以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提供大量生活中的新鲜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对称美,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目标预设】: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思考,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
4.在认识、制作、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满足学生情感需求,重建精神生活,让学生享受快乐,享受成功的殿堂。本课的教学设计,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参与活动和自主探究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知轴对称的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感知对称——自主探索,理解概念——动手实践,体会运用——欣赏总结,升华知识。
【教学过程】:
一、感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千手观音》的片段。
师:同学们对这个画面熟悉吗?这些画面中舞蹈演员的动作造型美吗?真棒,给他们掌声。实在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些造型都体现一种艺术的对称美。
2、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的画面。
(1)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一样吗?他们的大小呢?但它们的外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
(2)师: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
(3)师: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4)师:像这样对称的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吗?谁来说说看?
〔说明:选择了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欣赏舞蹈演员表演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动作的对称美的同时,人格受到震撼。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人体的对称美。在通过对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的观察,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对称图形
(1)师:这些对称的物体我们把它们画下来,就能得到这样的一些平面图形(多媒体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图形。)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
(2)师:同学们真聪明,一眼就看出了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3)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呢?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问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多媒体继续添加:五角星、钥匙的图形)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吗?
(4)师: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分一分,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每个小组拿出①号信封,里面有这些图形,大家一起分一分,比一比哪个组分得快?
(5)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6)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生:折)
折是个很好的方法,到底怎样折呢?你能不能折给大家看一看?
(7)师:刚才这位同学用对折的方法(教师板书:对折)证明了这个图形是对称图形。那我们也来试一试,运用这个方法把对称图形都来折一折,每人折其中的一个,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8)师:哪位同学愿意带着你折好的图形说说你的发现?(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重合)
(9)师:每个小组再折一折不是对称的图形,看看这次你又有什么发现?
(10)师:这样的图形对折后只能部分重合,所以它们不是轴对称图形,而轴对称图形对折以后能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完全重合是对称图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2、认识对称轴
(1)师:刚才我们把这些对称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什么?(折痕)(拿一张天安门的图形)老师也想折一折(横着折),也得到了一条折痕,这样得到的折痕与你们折出来的折痕有什么不同?
(2)师:在对称图形中,对折后能让两边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轴”,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表示。(多媒体在天安门的图形上显示点画线与对称轴的字样),你能说说其它三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吗?
(3)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同时板书“轴对称图形”,并将“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用箭头相连)
3、判断
(1)完成课本上的试一试
①师: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多媒体依次出现: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在这些图形中有没有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我们来一个一个地判断,如果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的,就起立,如果认为它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就坐着不动。
②多媒体依次出现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让学生判断。(如有争议的就让学生拿出②号信封里的相应的图形进行验证)
③(出现平行四边形)师:还有刚才那样肯定吗?那到它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请拿出②号信封里的平行四边形,以小组为单位去研究研究。
④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强调对折与剪开是不同的。
⑤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觉得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最关键的是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对折和完全重合的字下面加重点符号)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①师: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字母图形,你能判断出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②多媒体依次出现A、C、T、M、N、S、X、Z让学生判断。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题
师:2008年,我国北京将迎来第29届奥运会,这是第28届奥运会金牌榜排名前5名的国家(多媒体依次出现美国、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的国旗),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呢?
〔说明:从对称的.物体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是一个知识的抽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去动手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从课堂上的折对称的图形和不对称的图形,发现对称完全重合的特征;再到猜一猜,运用特征来验证。一系列的过程,既是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过程,更是知识的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原来的表面深入到了内部,从而为升华作出了准备。我们的教学不只是要教会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重视了知识延伸与拓展,在扶的过程中逐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求最简单有效地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重视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猜测、验证、推理、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创造轴对称图形
(1)师:老师课前让同学准备了剪刀、水彩笔、彩纸、白纸等一些材料与工具,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先想一想你打算选择哪些材料与工具,怎样去做一个轴对称图形。想好的同学就开始吧!
(2)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欣赏自己的作品。
2、画一画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强调关键是根据对称轴找到已知顶点的对称点。
3、连一连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说明:这是这节课上第三次让学生自己动手,这个操作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制作轴对称图形。这一次的动手操作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运用的基础上,进入体会和运用的层面,是一次体会创造的过程。]
四、欣赏
1、引导学生欣赏著名的建筑图片
(1)师:同学们,对称产生美!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吧!
(2)(多媒体依次出示课本61页的建筑图片)师:同学们,这些图片都体现了对称的美。
2、引导学生欣赏剪纸的民间艺术
师:同学们,剪纸是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多媒体依次出示双喜、蝴蝶、老虎的剪纸图形),你们看多精致呀!你们知道它们是利用什么特点剪出来的?
3、总结:同学们,轴对称图形以其独有的对称美,装扮了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能发现对称在我们生活中、大自然中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结、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天安门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不足:我感觉教学中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评价不及时,同时在认识平面图形中谁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这一环节该在展台上展示一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12
认知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根据轴对称的概念,制作轴对称图形。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和折、剪、画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领会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基础图形。
学具:
图片、基础图形。
教学过程:
一、折纸活动,感知对称轴图形
1、师:五一长假老师去了几个地方旅游,一路上拍了些我喜欢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天安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大剧院、蜻蜓、蝴蝶、蜜蜂、瓢虫)
老师选了几张,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图形。(出示简图天安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蝴蝶、蜜蜂)
2、现在,老师在这些图形中间加上一条直线把它们分成两部分,大家看看,直线左右两侧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大小相同)(板书:直线两侧图形)
到底是不是呢?拿出你们的图形,选一个动手检验吧。
生交流。(检验的是哪个图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发现了什么?)要求完整回答。(师画出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3、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手中的这些图形都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轴对称图形”。(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折折画画、认识对称轴
1、师:这条使左右图形完全重合的直线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2、手势判断,在哪些图中红线是对称轴?(课件)
为什么茶壶上的红线不是对称轴?(茶壶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些图形你们都认识(出示图片,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梯形、圆、等腰三角形)它们中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就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能找到几条就画出几条,画好后先在你的小组内交流。拿出你们的图形,小组合作。
(生先交流演示,再媒体演示)
3、课本上有两幅图,但只画出了它们的一半,请你选一幅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你是怎么画的?(找格子)
三、联系生活、拓宽知识
1、猜字游戏:我听说你们语文认字本领都很大,现在我考考你们,给你们半个字,猜猜它们各是什么字?(抢答:日、品、丰等)
2、师: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物体上都能找到轴对称图形,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媒体演示)你知道昆虫和鸟类这样的体形有什么优点吗?(可以帮助它们保持平衡。)
看了这些建筑物的照片,你有什么要说的?(轴对称图形美)
你们也能举出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生举例)。
3、师:课前同学们剪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作品,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
4、师:对呀,我们可以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制作许多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展示脸谱、吉祥物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的民族,我们很早就把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运用在了很多领域,美化我们的生活,如吉祥物,剪纸,脸谱艺术等等。
四、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6页~57页例题“想想做做”。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会识别和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仔细地观察、猜想、操作,验证,思考,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感受数学中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1号信封:天安门、飞机、奖杯图;2号信封: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五边形纸片;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初步感知
出示春天郊外游览的幻灯片(小朋友在郊外尽情地玩,田野里鲜花盛开,几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交流谈话。
师: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的说)?花丛中的蝴蝶美吗?老师把它剪下来好吗?(生:好。教师现场剪纸蝴蝶,剪好后贴在黑板上)刚才老师是怎样剪的呢?有什么特征呢?
生:先对折,然后再剪的;我发现老师这样剪,左右两边是一样的,把左右两边对折过来,它们是一模一样的,左右对称的。
师:大家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物体吗?
学生举例……(鼓励学生多说,尽可能展开广阔的思维活动)
[在情境中,让学生从熟悉的剪纸人手,通过学生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二、操作验证,形成概念
1,操作,理解意义。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物体的图片(天安门,飞机、奖杯),请小朋友选一个,对折,然后跟同学说一说(选三人在实物投影上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生:对折后中间有一条线(教师指出:这一条线有一个名字叫:对称轴);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把左右两边对折过来,它们是一模一样的,左右对称的。
小结:是啊,它们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能跟同桌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自由说后,多媒体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齐读)
2,识别,加深体验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对折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们认识的一些图形今天也来到这里,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找一找它们中哪些也是轴对称图形?
①出示题目: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师: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大胆猜想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觉得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你自己的猜想(利用手边的各种图形纸片)?先猜再验证。
②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折叠,验证。
交流:对每一个图形都提问――它的对称轴在哪?有几种对折的方法?也就是有几条对称轴?
师:为什么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要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第一层次,让学生在丰富的实例中进行感知,第二层次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中感知,第三层次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选择和判断。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三、运用提高,巩固特征
师:这是生活中常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判断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①完成想想做做
2,实物投影出示图形。
师:看来,小朋友已经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识别出生活中的许多轴对称图形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许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你能找出这些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吗(先独立判断,如果你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画勾,如果不确定,可以拿出相应的字母折一折,完成了跟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②完成想想做做
5,实物投影出示图形。
师:轴对称图形真是随处可见,你们看,这些是什么?对,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观察下面的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先独立判断,如果你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画勾,完成了小组长组织大家讨论,全班交流)?
③完成想想做做
3,实物投影出示图形。
师: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自己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请画出下面每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画的时候要动脑筋想一想,怎样画又快又好(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四、操作实践,内化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了、找了、画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好吗?你可以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工具做,也可以自己想法做,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做出的图形美(活动,完成后,请一组到实物投影上展示,相机点评)!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但可以让学生共享彼此的经验,而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
五、观著名建筑,鉴赏美
过渡: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蝴蝶、蜻蜓等因为有了对称的翅膀,才能自由的飞翔。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多媒体播放)!
六、对话总结,课外拓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吗?
实践活动: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大到建筑物,小到一片树叶、一些生活用品,轴对称无处不在。课后小朋友们可以收集一些轴对称标志、图片等贴在班级的数学角里,让大家一起分享!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14
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体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美丽的图形,请大家也把它拿出来(教材附页2),沿虚线把它们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
1、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发现的特点。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此时学生可能说出是对称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示怎样对称的。
学生可能说:虚线两边一样大
还可能说:虚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虚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三、综合实践和应用
1、练一练
师生一起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重点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再进行交流说说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谈论完后再画。
特别指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2、猜一猜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剪出的图形然后再实际做一做。
出示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进行猜想讨论,然后剪纸。(在学生剪纸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安全.)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15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丰富的生活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展开学习,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探索,在互动评议中形成学习能力,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旨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情感意志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有53名学生,其中男生20人,女生33人。因一至四年级数学教师换得较为频繁,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数学的能力一般,少数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学内容分析
“轴对称”是六年制五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教材的编排,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例如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化静为动,让学生明确轴对称的含义。第三,设计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不仅设计了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还设计了需要学生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的探究活动。例如,第4页的做一做,让学生把纸对折后先画一画,再想象剪出来的形状,最后实际剪一剪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四、教学阐明(三维)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教学策略
演示法和探究法。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切身体验“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几张长方形纸
七、教学过程、教学与反思
(一)情境导入:欣赏、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美。
从古至今,数学知识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的计算问题,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我们的建筑、周围的布置、很多美丽的图案等也蕴涵着数学。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
(搭配悠扬的音乐,课件慢慢一幅幅展示教材第2页的9幅图形,教师适当给予介绍,最后课件将9幅图缩小定格在一张片子上,音乐停)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学习内容。
生活中轴对称应用很广泛,数学中的轴对称是怎样的呢?轴对称图形都有什么特征?怎样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轴对称。(板书课题)
[评价与反思: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美的感受中。在音乐声中,一幅幅图片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的事物和图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展开学习,同时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出示课件。展示教材第2页上面的6幅画。
2、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复习构成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沿一条直线对折)
动画课件播放蝴蝶、蜻蜓、秤、枫叶沿一条直线对折的过程。
你能再举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选出你最喜欢的,画出它的对称轴。
集体订正时请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对称轴的理由。
[评价与反思: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化静为动,突破难点。电脑的折叠演示让学生在回忆概念的同时,更为直观地感知构成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沿一条直线对折,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透彻。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做画对称轴的练习,进一步强调对称轴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观察探索,认识轴对称性质。
1、课件出示小树图案(即教材第3页例1中间部分)。
提问:这幅图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上台指出后课件再演示出对称轴)
2、课件加上两棵小草出示例1(即教材第3页例1)
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主探究。
它还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怎样判断?自己想办法判定。
(2)交流。
(3)互动评议。
哪种判定方法更简便易行?(引导学生认识“数方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更简便)
(4)师小结。
在数学上可以利用数方格的方法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探索验证,发现性质。
(1)请大家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看一看,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在数的过程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汇报。
(3)课件动态演示证实学生的发现。
(4)小结归纳:
同学们的发现很好,数学上的轴对称现象很有趣,它可以是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可以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大家还发现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每一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这个性质很关键,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评价与反思:对例1的处理,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只出现“小树图”,再出现“小草图”,两个层次都让学生判定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使学生经历了从一个图形到一幅组合图形的改变过程,逐步拓宽对轴对称的认识,判定方法上也经历了从“实际折”到“数方格”的转变。第三个层次让学生亲自去实践,用数方格的方法去再次判定是否成轴对称,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轴对称的性质,进而使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四)实践探究,深化认识。
课件出示第4页的例2。
1、自学例2,先想想怎样画得又好又快?学生试画。
2、汇报展示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出现两种方法:
(1)画出一个对应点就连一条线,最后顺次连成图形。
(2)画出所有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3、互动评议。
你喜欢哪种?为什么?画的过程中哪儿容易错?
4、课件演示画的过程。
[评议与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知识。注重了学生个性画法的交流与评议,在评议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数学游戏,联系新知,拓展思维。
1、教师取出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让学生看清从哪边画好图案后教师剪,学生闭着眼睛想想剪出的是什么图案。
2、师对折4次呢?先猜一猜再试一试,你的猜想对吗?
3、师问:如果是5次、6次、7次呢?板书结果,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规律。
4、生独立完成第4页的“做一做”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首先通过猜想感知轴对称的应用,再来揭示谜底,增加了趣味性,通过4次的猜想和自己的实际验证由理论转化为实践,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逐渐让学生通过数据发现规律,这是一个思维的拓展,也可以说是一个高潮。]
(六)实践操作,深化思维。
课后请大家在方格纸上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评价与反思:教师设计了创造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在巩固新知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变换所创造出的美,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轴对称》教学设计05-01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07-22
认识图形的教学设计02-23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4-28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01-29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5-27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1-09
《认识图形》的教学设计06-17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