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所见》是一首古诗。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
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学习重点是理解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三、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 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自主探究法。学生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四、说教学流程
(一)由夏天捕蝉激趣导入,并引导学习本节目标。
(二)以小组按提纲独学、对学、群学。
1、组长组织,一人一题,按顺序逐题核对,在组内共同的疑难地方做上标记。
2、朗读和写话的内容按提示对子间互学。2号督促做得不对的同学主动更正。
(三)展示交流
展一,正确、有节奏朗读读古诗,交流生字学习。
展二,看图写话,组内推选,展示精彩。
展三,交流词意和句意,每组4号,一人一词或一句。
展四,交流“读出感情”1、2题。
展五,以组比赛背诵。
(四)教师点拨
1、与同音字、形近字区分记忆。
2、写出谁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连词成句,组织通顺。
4、结合重点词、句说说体会。 (五)达标检测。
五、说板书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6个生字:所、牧、捕、蝉、闭、立。
2.会写3个生字:立、童、黄;写好这3个字的占位和字形。
3.学习猜字谜和编儿歌的记字方法,了解汉字的由来。培养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清代大诗人袁枚,他在郊外游玩时,把看到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所见》。现在,老师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你们来当诗人来写诗好不好?
我看见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牧童骑黄牛。
牧童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间回荡————歌声振林樾。
他想要捕捉树上的鸣蝉——-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上嘴巴,站在树下一动不动。——-忽然闭口立。
同学们可真聪明,一下就把诗背了出来,现在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6个生字:同学们读的真好,作为奖励我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这有好几条小鱼,但是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你能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名字吗?第一条小鱼叫…
(2)这些字啊,都是要求我们要会认的,小朋友们都会哪些记字方法呢?(贴卡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今天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来记一记这些生字吧!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哪个字?(中间一两个字可以问,小朋友都记住了吗?或我们一起读一读,它念?)
捕:捕东西用什么捕。(用手)所以它是提手旁。大家的方法都很好,
①老师现在编谜语,你们来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个字,(才进来就关门(闭))。你们真实太聪明了。
②那现在老师编儿歌,你们再来猜猜老师记的是哪个字。(我去上学校,树上知了叫。平时看不见,夏天凑热闹。(蝉))它就是——蝉,它还有个名字叫知了,是一种小昆虫,所以它的部首是——虫字旁。
③字理识字:小朋友们真是太厉害了,那现在请小朋友看图片,你能根据图猜出它是什么字吗?猜到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出示立的演变)我们刚从看的就是“立”的演变过程,其实我们现在用的方块字都是这样演变而来的,是不是很有趣啊?一个字就是一幅图,多美呀!小结:我们小朋友识字的方法真多啊,有——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师指板书,学生回答),还可以用——猜字谜和编儿歌,这节课,外面还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希望小朋友们用上这些方法,认识更多的字。
2.写字
(1)课文里还有几个要会写的字,我们看,它们念:立、童。
(2)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立、童),
①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联系了吗?(立:独体字,童:立做部首)你可真会观察,立不仅是一个独体字,它还可以当部首。
②那他们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呢?(立:独体字时,笔画粗,字形要舒展;童:立做部首,要写的紧凑,扁些。)
③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呢?他们在田字格中怎么占位呢?(横中线和竖中线上都有什么笔画呢?)我们一起看黑板。
(3)师示范:(用彩笔,线上的字用红色写)师边说边写,立是个独体字,它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而且笔画要写的舒展些,点要正好写在竖中线上,短横居中,不能外延,点、撇写在竖中线两侧,最后一笔是(横)是什么横(长横);童,当立做部首时,它就要写的扁些,点在竖中线两侧,底下一笔(长横),他要写在横中线以上,不能写在横中线上,里的竖要向里倾斜,横折正好写在横中线上,折也要向里倾斜,竖写在竖中线上。下面两个短横,第二横稍长一些,但也不能外延。再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两个字,这个童的横画特别多,哪一笔横最长呢?对了,就是第二笔,立字的长横,其他笔画都比他短,不能外延。
(4)现在请小朋友们用书法的眼光来欣赏一下这两个字,老师边讲,手边比)立,上窄下宽,像个什么形状?(三角,用蓝笔画上)童,上窄,下窄,中间宽,像什么形状?(菱形,用蓝笔画上虚线)小结:我们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不光要注意笔画在米宫格中的位置,还要写出美观的字形。
(5)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两个字写进米宫格里吧,外面一个字写3遍。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背直、足安。评改:现在请小朋友们放下笔,看过来,我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写的怎么样?(评的时候主要看笔画又没有压线。字形像不像三角形和菱形)
(6)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黄”字,小朋友觉得黄应该写成什么形状啊?(菱形)小朋友们可真会观察。黄字也要注意写成上窄、下窄、中间宽。它中间的那一笔横也是(长)横?黄字的部首是?(草字头)这是两个小朋友写的草字头,小朋友看看,哪个写的好。(哪里好?两个竖要向中间倾斜,第二笔竖比第一笔竖更高)。那现在我们抬起头来,看老师写。先写一横,然后两个竖写在竖中线两边,顿笔写下来。接下来一笔(长横)。接下来一笔竖,他应该(向里倾斜)横折正好写在横中线上,折要想里倾斜,底下撇和点写在竖中线的两边。
(4)现在我们再把“黄”也请进米宫格吧!也是写3个。
(5)生写,师巡逻指导
(6)评改。(评的时候主要看笔画又没有压线。字形像不像三角形和菱形)小朋友没写好的地方,我们快修改一下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3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 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
二、揭题
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三、情景感悟、评赏古诗
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樾”:(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板书)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
师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 )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
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管牧童有没有捕到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
四、背诵全诗
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
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在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五个,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出示“立、童”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写得方正,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样,“童”上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在横中线的上方点,还有好多立字头的字如“意、音、亲”都是这样的。这个小窍门可得记住了!)师范写。
2.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在书本上练一练吧。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小热爱它、诵读它、品味它吧!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所见教学反思01-29
一年级上册语文《比尾巴》教学设计07-06
语文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12-15
语文教学设计06-26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07-13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3-04
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通用02-03
一年级语文四季教学设计12-18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