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时间:2022-12-29 10:02:29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5篇

  • 相关推荐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疏导工作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5篇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在x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维护心理健康,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防控师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安全事件,降低我校师生心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构建平安、友善、和谐、稳定的心理健康氛围,结合《关于做好疫情期间学生管理的通知》和我校疫情防控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服务对象

  我校因面对疫情产生不良情绪、需要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的全体学生。

  二、工作目标

  1、了解受疫情影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心理预警和心理干预。

  2、密切跟踪、研判和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群体性心理危机苗头,及时上报,提供解决方案及建议。

  3、综合应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做好宣传教育、情绪引导、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服务。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疫情期心理防控知识宣传,以开学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为契机,通过学生工作处微信公众号、心理宣传手册、心理展板或海报推送心理防疫知识,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缓解焦虑情绪。

  2、提供针对性心理咨询辅导服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学院心理老师、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对学生个案和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邀请对口医院心理科医生参与。

  3、举行辅导员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会议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开展防疫期间心理防护和危机干预的专业技能。

  4、各学院组织各班级开展开学后疫情防控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普及应对疫情的心理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境与挫折,提高学生心理保健能力。

  5、科学研判,积极关注受疫情影响的学生(特别是疫区、留守、单亲等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变化,及时识别高危人员,避免极端心理安全事件、群体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6、坚持做好重点关注人员跟踪反馈制度,学院对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库和心理台账人员开展心理状况排查,辅导员每两周与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库和心理台账人员的家长联系至少一次,心理老师每周上报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库情况,每月上报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月报表,如有突发情况及时上报并跟踪处理。

  7、充分利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硬件设备器具的作用,定时开放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等,让有需求的学生能够及时进行心理减压,宣泄不良情绪。

  8、在规定时段内积极组织新生心理普查,各学院做好学生心理普查的指导、宣传和动员工作,严格做到三统一、全覆盖,提高学生对心理普查工作的认识,保证学生客观、认真地进行测评。

  9、认真落实开学后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做到值班人员在岗、值班电话畅通,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上报。

  24小时应急电话:

  心理中心: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2

  一、工作目标

  通过采取信息采集、核查、探访、心理辅导、公益课程等专业社工服务方式,帮助解决湘潭市农村留守妇女生活中、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营造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主要内容

  1.服务对象:全市农村留守妇女

  2.实施时间:20xx年6月--20xx年12月。

  3.经费安排:项目总预算8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具体实施。

  三、具体任务

  1.认真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家庭、村的方式,全面掌握服务对象的生活、心理、健康等情况。

  2.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及时发现和识别问题的成因,识别妇女所处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找出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需求进行课程设计。

  3.设计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面对“女性如何疏解心理压力与问题”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从多个角度、层面对心里健康与压力的关系进行讲解。通过举例分析、视频案例等方式传授给大家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女性们关注自我的内心和谐,提高和改善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引导家长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以充满智慧的方式开展与孩子的教育互动。

  4.扎实开展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讲座。科学合理制定方案,聘请社会工作师或者心理咨询师举办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根据各乡镇农村留守妇女需求,选好讲座主题。在全市选取10个农村留守妇女较多的乡镇或村共开展不低于10场心理健康、10场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总课时不低于40课时,总参与人数不低于500人。讲座开展场地由第三方机构与乡镇、村商定,由乡镇、村组织人员参与讲座。

  5.撰写项目总体评估报告。根据项目中收集到的相关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梳理信息等方式,在总结提升项目基本情况、实施情况、项目成效的基础上,排查出政策落实的堵点、难点等问题,并提出合理实际的工作建议。

  四、项目要求

  1.做好信息保密工作。自觉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遵守《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尊重妇女,保护妇女隐私。全面、原始、真实地保存项目服务档案。

  2.加强业务培训。参与本项目的所有工作人员,工作启动前要全面熟练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全面掌握妇女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等内容。

  3.合理制定工作方案。专人管理专人负责,方案要充分考虑妇女的现实需要和年龄特征、家庭教育的相关特点。内容要包含具体工作措施、方式方法、步骤、进度安排、任务分工、参与人员名单、资金预算等内容。

  4.高度重视安全保护。发现遭受虐待、暴力等情况,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报至有关部门、市、区(县、园区)民政局迅速处理。

  5.发挥妇女儿童主任作用。承接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可以聘请妇女儿童主任作为项目实施志愿者,协助开展项目,并适当解决交通、通讯等必要费用开支。

  6.资金使用规范。资金管理遵循“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原则,使用范围要符合规定,经费预算和开支要清晰、合理。有独立的账套或按项目分列账务。不得向服务对象收取任何费用。

  五、承接机构资质

  1.承接方应为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有具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管理业务流程与规范。

  2.具备履行合同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证明材料。必须配备1名社会工作督导员、5名及以上社会工作者、5名及以上心理咨询师作为讲师。督导员应是从事社会工作服务2年以上并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对社会工作价值理论有认同度、拥有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和督导技巧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应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社会工作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参与过妇女儿童类社工服务工作。心理咨询师需取得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从事过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工作。

  3.财务状况报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

  4.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3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

  5.参与单位在报名截止时间前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及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提供上述网站信用信息查询记录的网页截图。

  6.近三年内承接过政府购买妇女儿童服务类项目且评定为优秀的社工机构优先考虑。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项目申报(20xx年 6月11日前)

  各申报单位根据本方案承接机构资质要求,于20xx年6月11日前将相关申报材料报送至湘潭市高新区双马街道向阳农场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办公室。

  第二阶段:项目评审和立项(20xx年6月18日前)

  1.初审:项目初审主要审查资料完整性、项目基本要素等。

  2.评审:由湘潭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组织相关科室评审,评审主要内容包括:申报单位资质、项目方案等内容。

  3.立项:经评审通过的第三方机构,在湘潭市民政局网站公示。项目公示后,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将与第三方机构签订合同。

  第三阶段:项目实施(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xx年12月30日)签订项目合同后,拨付项目资金的70%。项目执行单位须及时对项目进行进度推进汇报,于20xx年12月30日前完成全部资金和社会服务活动的执行。

  第四阶段:项目总结(20xx年12月30日前)

  项目实施完毕后,项目执行单位要按照要求对项目实施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并于20xx年12月20日前报送末期报告、结项申请书,并附相关档案、图片、财务等佐证资料。市救助管理站于20xx年12月30日前组织相关科室对项目进行评审结项,评审合格后拨付剩余的30%资金。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3

  一、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我县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方面,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服务和管理能力严重滞后。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迫在眉睫。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会心理疏导,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要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古浪的重要内容,作为预测预警预防公共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各地要从深化健康古浪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重要意义,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履行促进群众心理健康责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为实现健康甘肃、平安甘肃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健康古浪、平安古浪建设战略部署,强化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培育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

  ——党政领导,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

  ——立足县情,循序渐进。从我县基本县情和实际出发,将满足群众需求与长远制度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分类指导,规范发展。坚持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三)基本目标

  第一阶段(20xx年—20xx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托幼机构、学校、社区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加快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全面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网格化管理和签约服务制度,网格化管理和签约服务率达95%,90%以上的肇事肇祸患者接受个案管理服务;三级医院均开设精神卫生科或心理咨询室,全县至少有一所医疗保健机构设有精神卫生科或心理咨询室,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第二阶段(20xx年—20xx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符合县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率显著下降,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得到缓解。

  三、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

  (一)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提高公民心理健康素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宣传部门要创新宣传方式,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的同时,要广泛运用网络、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深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弘扬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文广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书刊、广播、电影电视、动漫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多种形式的文化影视影像作品,倡导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各类媒体在报道心理健康知识与相关事件中,要注重科学性、适度性和稳定性,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有意识地预防不良心态,保持内心平和。(县卫计局、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帮助公民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更好地进行人生选择,发展自身潜能,解决生活、学习、职业发展、婚姻、亲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促进和谐生活,提升幸福感。倡导大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贯穿终生,逐步消除公众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主动发现心理疾病患者,提供规范的心理疾病诊疗服务,减轻患者心理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县卫计局负责)

  (三)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递进、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将心理危机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定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和演练。依托综治办,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做好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开展有序、高效的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重视自杀预防。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依托各地心理援助专业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心理援助热线,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县卫计局牵头,县综治办、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一)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定期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各部门分别负责)

  (二)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关注和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要,保持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儿童感受到尊重和接纳。特殊教育机构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共青团等组织要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尤其要关心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遭受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儿童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县教育局牵头,县民政局、团县委、县残联、县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工委及有关部门尤其是老龄办、妇联、残联和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基层残疾人协会、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空巢、丧偶、失能、失智、留守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扩展老年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老年文体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在老年人生病住院、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及时关心看望。加强对孕产期、更年期等特定时期妇女的心理关怀,对遭受家庭暴力等心理创伤的妇女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加强对流动、留守妇女和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婚姻登记机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等积极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发挥残疾人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专职委员、助残社会组织作用,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残疾儿童家长、残疾人及其亲友提供心理疏导、康复经验交流等服务。通过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邻里守望”等群众性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帮助。护理院、养老机构、残疾人福利机构、康复机构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县民政局、县卫计局、省妇联、县残联、县老龄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特殊人群的歧视,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注重运用社会公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等,做好特殊人群社会心理预警、相关信息采集、重点摸排等工作,加强与特殊人群的沟通了解,及时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人文关怀和跟踪帮扶,筑牢预防违法犯罪的“社会心理防线”。综治、公安、司法、民政、卫计等部门要高度关注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要把社会情绪、社会心态等情况作为社会治安形势整体研判,动态监测的重点内容,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对有关问题提出整办建议,及时消除化解影响公共安全的矛盾纠纷,在服务管理中消除和减少群众的负面情绪,降低社会风险,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县综治办牵头,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卫计局、县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

  (五)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各级综治、公安、民政、司法、卫计、残联等单位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逐步提高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做好贫困患者的社会救助工作。探索“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康复模式,推进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县民政局与卫计部门配合,依托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1所以上基层康复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扶持社会组织,动员专业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志愿者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逐步实现居家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康复全覆盖。(县综治办、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县人社局、县卫计局、县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依托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或计生办),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培养心理健康服务骨干队伍,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公安、司法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普遍设立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训练等服务。(各部门分别负责)

  (二)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基层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协调组织志愿者,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矫治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为贫困弱势群体和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确保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场地、有设施、有保障。(县综治办、县民政局、县卫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具有相应资质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通过购买社会心理机构的服务等形式,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要加大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县卫计局、县民政局、县工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卫计等部门要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每个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2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任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诊疗服务中加强人文关怀,普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各类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注重提高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其它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要建立多学科、中西医结合心理和躯体疾病联络会诊制度,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县妇计中心要为妇女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心理疾病的筛查与转诊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院相关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中医心理学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师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服务工作,在专业机构指导下,探索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评估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逐步将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纳入儿童保健服务。监管场所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被监管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提供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县卫计局牵头,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部门要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医学、教育、康复、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要加强心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依托具有资质和良好声誉的医疗机构及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立实践督导体系。(县教育局牵头,县民政局、县卫计局、县科协配合)

  (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有序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的管理,允许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参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改进鉴定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员加强规范管理,并将其信息登记上网,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加强监督管理。卫生计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重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医疗机构引进临床与咨询心理、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加强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医务社会工作者等综合服务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各部门、各行业对所属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强培训、继续教育及规范管理,制定本部门本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定期进行考评。(县人社局牵头,县卫计局配合,各部门分别负责)

  (三)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岗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根据行业特点分类制定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要注重体现心理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帮助专业人才实现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并热心大众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志愿服务。(县民政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卫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发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作用。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跨专业、跨部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心理卫生协会)作用,对各部门各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依托专家组和行业组织,制订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信息公开等工作制度,建立省级和区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信息管理体系,将相关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各类心理健康机构服务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建设一批心理健康服务示范单位。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心理卫生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行规行约和行业自律制度,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违规者惩戒和退出建议。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发挥心理健康相关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加强心理健康学术交流、培训、科学研究等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发展。(县卫计局牵头,县民政局、县科协等相关部门配合)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城关街道)党委(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卫生计生牵头、综治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各方积极配合的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推动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的工作格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部门各行业要做好本部门本行业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工作。卫生计生部门牵头心理健康服务相关工作,制订行业发展相关政策和服务规范,指导行业组织开展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及制度建设问题。综治机构做好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并将其纳入综治(平安建设)考评内容。宣传、文广部门负责协调新闻媒体、各类文化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价格政策。教育部门负责完善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健全各级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科技部门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完善系统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大警务任务前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组织开展被监管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相关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引导与管理城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财政部门加大心理健康服务投入并监督使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规范管理。工商部门对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机构,依有关主管部门提请,依法予以吊销营业执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中医医疗机构做好心理健康服务相关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办等组织负责职业人群和儿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管理,研究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问题,探索将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机构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快心理健康服务法制化建设。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精神卫生法》和《甘肃省精神卫生条例》,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制定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鼓励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综合试点,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不断改革创新,将实践探索得来的好经验好方法通过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政策等形式固化下来,为其他地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示范引导。(县卫计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四)强化基础保障。要积极落实基层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成本核算制度与标准规范。要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服务公益性事业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卫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行业监管。以规范心理健康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实行属地化管理,规范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心理卫生协会)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示范单位、实践基地建设和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对不符合行业规范,服务质量差,违反伦理的机构应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警告、责令整改,甚至吊销从业资格。(县卫计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六)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科学研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展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及应用。针对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点心理疾病,开展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研究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鼓励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实证研究,促进中医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发展。(县科技局牵头,县教育局、县卫计局、县科协等相关部门配合)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4

  当前正值冬春季疫情防控关键期,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发展,国内部分省市报告本土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春节即将到来,人员流动性加大,聚集性活动增多,将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为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营造健康祥和有序的节日生活,制定冬春季疫情防控方案如下:

  一、基本原则

  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久性,坚决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和自治州党委及县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严格按照《伊宁县关于做好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见》的分解方案,深入细致做好冬春季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合理安排出行。

  如无十分必要,建议不出境旅行和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确需出行,特别是跨省际出行,应提前详细了解目的地的疫情形势,备好口罩、手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合理出行、错峰出行、预约出行;如确有特殊原因须前往中高风险地区,要在出行前向所在村(居)及所在单位进行登记报备,返回后第一时间主动报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不建议出行。

  (二)减少人员聚集。

  双节期间,尽量减少人员聚集聚餐;如确需要,家庭聚集建议规模控制在10人以下,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距离。各级企业事业单位举办聚集性活动规模控制在50人以下;超过50人的,要有完备的防控工作方案。

  (三)正确佩戴口罩。

  广大群众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口罩,在遇到自己无法确定风险的情况下及时佩戴口罩;去往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封闭拥挤场所时必须佩戴口罩;前往医院就诊人员、陪护探视人员、有发热或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接触其他人员或外出时必须佩戴口罩;在与他人1米内近距离接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梯必须佩戴口罩;年老及体弱者、有慢性疾病患者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

  (四)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做好疫情防控。

  商场、超市、餐饮、宾馆、农贸市场、火车站、汽车站和影剧院等重点场所从业人员要戴口罩、测温验码、保持社交距离;从事冷链、快递、外卖、出租车(网约车)、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工作场所要常通风换气,定期消毒。

  (五)坚持“人、物、环境”同防。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养成间隔“1米线”、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不聚集、公筷制、打喷嚏或咳嗽时遮掩口鼻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医。选购冷链食品、清洗加工食材时,建议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防止溅洒污染,做到生熟分开、分隔存放,并及时洗手和消毒器具;接收快递包裹时,注意个人防护,做好物品表面消毒(建议用75%的酒精),处置完后立即洗手并消毒;避免直接接触公共场所的设备、设施,若有接触应及时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用公筷”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尽量不聚集、不扎堆、不食用野生动物,建议不食用进口水产品。

  (六)及时就医。

  发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一定要佩戴好口罩,及时到人民医院或中医院发热门诊进行筛查诊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减少传染病传播风险。

  (七)储备物资。

  加强医疗物资动态储备,有效控制库存量,严防过期物资或者不合格物资投入使用,医疗物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采购补充;要始终保持在3个月的储备量,最低不少于2个月的储备量,确保各类防疫物资有序、足量保质储备。

  三、工作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认清当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做到未雨绸缪,做好冬春季可能出现疫情的应对工作,坚持防控保供意识不降、战时保障机制不变,全力以赴做好生活和医疗物资保障工作;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医疗和生活物资保障供应采购工作,加强货源组织,建立稳定可靠的销售体系,切实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正常运转;

  三是强化责任落实。物资储备采购要严格按照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做好至少两个月的物资储备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责任方案,切实夯实工作责任,将责任到人、到事,实现落实上细而又细。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5

  为严格执行省、市、县各级要求,切实履行教育系统的自身职能职责,主动做好下一阶段疫情防控中的心理疏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教育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安排和指导全县教育系统的心理疏导工作。局长冯廷权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张平良同志任副组长,成员有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校长,以及办公室、教育股、体卫艺股、教师管理股、教研室等股室负责人。段学农同志担任联络员。

  二、明确工作任务

  结合疫情防控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对全县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疫情带来的心理恐慌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三、严明工作要求

  1.面向全县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开通和公布心理服务电话热线。县教育局热线电话为XXX。

  2.分县教育局和乡镇学校两个层面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县教育局主要负责服务全县师生和学生家长,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主要服务本乡镇本学校的师生和学生家长。

  3.在全县教育系统招募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志愿者团队,为需要心理疏导和干预的对象提供服务。目前,首批志愿者团队队员有刘卫星(杨柳镇中心学校)、张晶(长冲高中)、邓曼丽(实验中学)、李真(实验小学)、蒋爱春(温泉小学)等。

  4.所有志愿者团队队员必须加强培训学习,通过自学、互学、参与湖北文明网推出的专题培训等途径,努力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

  5.在心理疏导和干预的过程中,要有仁爱之心、责任之心、谨慎之心,工作要细致耐心,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不能简单粗暴敷衍应付,增强工作的专业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四、其他说明事项

  1.县教育局将于3月1日上午9:00组织召开专题碰头会,布置安排下一阶段的全县心理疏导工作。

  2.全县心理疏导工作自20xx年3月3日上午8:30准时开始,参与志愿者团队队员按照教育局统一的值日安排表,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教育股410室)开展服务工作。下午5:00离岗。

  3.各乡镇各学校比照此方案,指定本地本学校的实施方案,安排组织落实到位。各乡镇和县直学校的实施方案于3月1日下午4:00前上传到英山教育校长微信群。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6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为了帮助全校师生在心理上有效应对此次疫情,积极预防,减缓和控制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我校制订了《2022年xx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学生开通针对疫情的心理支持电话热线咨询服务。

  二、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

  为积极落实教体局的要求,围绕外出和从外地返回的学生,建立针对性心理服务制度,班主任进行摸底,要求各班级实行“一对一”的服务,即各班主任通过微信、电话等途径主动沟通,了解思想和心理状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如果察觉学生心理出现高危症状,及时联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主动进行心理干预,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为了落实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各年级学生管理网络平台,发布权威消息,通知学生最新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告知学生疫情防控方法,宣传如何在疫情期间保持良好情绪等科普知识,以确保学生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四、拟定开学后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方案

  根据目前疫情的变化趋势,学校心理咨询室拟定了开学后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方案,将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热线咨询、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减轻疫情对学生身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7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按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划政策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预防为主、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各级党政机关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探索总结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可行和扎实有效的方法路子。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上级要求,20xx年底前,建立健全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创建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1.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60%。

  2.依托镇村、社区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镇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80%以上。

  3.80%以上的中小学要设立心理辅导室,100%高等院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4.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5.加强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严重精神障碍综合服务。对60%以上的特殊人群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60%以上。

  6.利用各种资源,建立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科门诊。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大众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使“每个人都是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幸福生活离不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造福个人、造福家庭、造福社会”、“心身同健康”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开通心理健康节目或专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全区所有乡镇、社区、村设立健康教育活动室,主动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鼓励引导志愿者积极参加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

  (二)掌握社区居民心理需求并提供针对性服务

  由区政法委负责,区乡两级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临河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设在区政法委,乡镇、社区、村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场所,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各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要建立社会心态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将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治安形势研判、动态监测的重点内容,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疏导社会不良心态,防范、化解和降低社会风险。在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网格管理人员会同政法、卫健、公安、民政等部门人员,对辖区居民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并进行及时疏导化解。充分发挥心理学研究会等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心理服务工作者在矫治帮扶、心理疏导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婚姻登记机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等积极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对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重点人群,鼓励各地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服务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空巢、丧偶、留守老年人,孕产期、更年期、家庭暴力妇女,流动、留守儿童,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

  (三)普遍开展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做好经费保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师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前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以学生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校要设置心理辅导室,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等。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聋哑、智障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针对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情况的学生,各级各类学校要密切与社区联动,及时了解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学校除提供一般性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与家庭、社区携手,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各级各类学校要给合本校师生特点,对教师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心理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

  (四)积极开展职员工心理健康服务

  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和保障员工身心健康的措施。20xx年底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或辅导室,20xx年上半年所有企业、新经济组织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并依托党团、工会、人力资源、医务室等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定期举办自我成长、婚姻家庭、亲子关系、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公益讲座,提升员工自尊自信水平,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必要时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五)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特殊人群的歧视,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区政法、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要高度关注流浪乞讨人员、“三无”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和减少极端事件发生。20xx年底,区政法委要根据行业特点,在社区矫正中心等设立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训练等服务。依托市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举办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培训班,加快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基层综合管理小组的作用,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健全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利用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有效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苗头,制定分级管理疏导方案,消除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对有劳动能力者积极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

  (六)推进心理危机人群的干预服务

  依托精神卫生中心12320心理援助热线,妇联12338服务热线等,广泛开展心理援助线上服务。重视加强心理援助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公众号等提供公益服务。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心理援助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20xx年上半年成立辖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年开展专项培训和演练。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七)为心理行为问题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0xx年底,区人民医院要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测评服务,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xx年底前全部开展身体疾病患者心理测评服务,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有需求的签约家庭开展心理疏导。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产后访视、孕妇课堂、儿童保健等工作中。

  (八)促进常见精神障碍人群心理治疗服务

  20xx年底,区人民医院要设立心身医学科或心理科,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加强临床心理学科建设,开设心理治疗门诊,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指导其每年两次在乡镇、社区、村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随访管理,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

  (九)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服务

  20xx年底前,政法、卫健、公安、民政、残联、乡镇、街道办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20xx年底,全区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以上。民政、人社等部门要做好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使贫困患者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均不超过10%。认真落实国家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为居家患者提供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多种康复服务,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辖区所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开展护理教育等相关知识培训,对住院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心理辅导,患者出院时进行出院康复评估,经患者和监护人同意后可由医院转介到相应的社区康复机构进行康复和心理疏导服务;20xx年年底之前,建立绿色通道,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病情复发的,可通过社区康复机构向医院快速转介。

  (十)加强各类心理服务机构建设

  区、乡镇、社区、村三级综治中心或卫生室、村(居)民委员会要普遍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或安排专门场所供有关社会组织入驻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各级综治中心及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信访接待场所等要加大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室)建设力度,选择相对安静且方便进出的房间作为心理咨询室,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心理咨询室环境布置要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配备咨询椅或沙发等基本设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心理咨询室功能区域和相关配置,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办公设备,心理测评系统等工具,沙盘类、绘画类辅助器材,放松类、自助类器材等。

  (十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各部门、各行业要采取招聘心理学专业人才,或通过对现有工会干部、医务室医生、社会工作者、网格员等进行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培训、选派进修等途径,建立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学校和医疗机构在招录教师、医生时,要适当增加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比例。20xx年下半年,所有中小学校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xx年下半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纳入当地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并进行考核,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服务意识和能力。20xx年底,区卫健委牵头成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组,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区政法委要引导和发动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心理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加入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各部门、各行业要加强对所属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培训、继续教育及规范管理,明确岗位要求,定期进行考评,严格实施奖惩。

  (十二)多途径支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鼓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20xx年底,我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全人群覆盖的网络平台。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通过网络平台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区政法委、民政等部门要根据居民需求,确定适宜社会组织参与的项目,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科普宣传、心理疏导等服务。优先将心理健康相关机构纳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以心理健康服务为工作重点的社会组织。对于登记注册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组织,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加强管理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

  (十三)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服务

  区政法委、人社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整合辖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引导和支持行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20xx年底前完成对辖区现有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摸底调查;研究制定规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继续教育和检查督导,要求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利用行业组织形成行业共识、规范自律,建立健全基层心理健康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合作机制,形成连续性的服务链条,实现共同发展。制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等工作制度,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进行考核评价,并适时将机构服务数量、质量等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四、加大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区、乡两级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保证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宣传、培训、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顺利推进。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完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落实。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8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学生心理状况,为更好帮助全校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开学复课后的校园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增强耐挫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决定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活动主题

  关注心理健康,奠基幸福人生。

  二、活动宗旨

  通过集中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活动时间

  20xx年2—6月

  四、活动内容

  (一)注重衔接,全面排查分析学生心理状况。

  学校要提前分析研判学生可能存在的适应不良问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通过开展疫情防控、生命安全、卫生健康等主题的“复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分享居家学习生活期间的学习体会和成长感悟,增强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采用学生自我报告、日常观察、访谈、心理绘画或其它专业心理评估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全面摸底,筛查学生心理问题,掌握困扰学生的具体压力来源和情绪行为问题。心理排查应坚持尊重学生隐私、遵循保密原则,关注疫情对学生心理状况影响可能存在的长期性和隐蔽性。

  (二)创新形式,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

  学校要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举办“心理专家心理讲座”、手抄报、同伴互助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向自制力好、意志坚强的同学学习,促进自我成长。各学科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

  (三)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年龄特征和学段特点提供心理指导。

  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不同学段特点与个性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阶段,以组织开展游戏或心理拓展活动为主,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表达,指导学生学会识别情绪并加以调节;针对毕业年级学生,要提供教育、教学和心理的全方位支持,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考前情绪指导,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调节身心状态,树立信心,积极备考。

  (四)实施干预,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

  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完善心理危机预防、识别、干预、转介机制,搭建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平台,促进心理危机干预科学化和规范化。特别关注在疫情期间出现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等情况的学生,提供干预性心理辅导,开展行为矫正,协助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特别关注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建立同伴互助小组,协助其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转变认知、优化心态。

  (五)加大宣传,增强学生心理正能量。

  学校要及时向学生传递权威政策信息,提高信息辨别和独立思考能力,降低焦虑情绪。通过学习疫情期间身边优秀榜样事迹、抗疫斗争中各战线表现突出人员等,帮助学生汲取正能量,塑造积极向上的成长型思维,增强自信心。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微信群、学校公众号等手段,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以及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沟通指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学校要畅通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及方法,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家长科学育儿和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七)长远谋划,扎实推进,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要结合新形势,系统谋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室等硬件建设,注重全体教师、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五、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开展,活动内容要丰富、针对性强,紧密结合疫情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形式要多样,增强活动吸引力;参与要广泛,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注重实效,打造品牌。

  学校在开展活动时,要紧密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注重实效,突出活动的教育意义;要注重品牌活动的创建,积极打造活动精品,使之持续开展,常做常新;要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加大宣传力度,及时上报活动开展情况。

  (三)重视总结,提炼成果。

  活动期间,学校将组织开展工作。各班要根据学校要求开展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成效,提炼优秀成果,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对暂时不能复课的学生,学校要密切关注思想状况,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通过线上心理辅导、线上心理主题班会等形式,指导学生继续做好疫情防控,保持良好的心态,提升学习效果。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9

  一、活动主题 :

  525-心理健康周——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

  二、活动宗旨

  1、 为宣传我校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引导以良好、阳光、理智、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三、活动时间:20xx年5月22日-5月26日

  四、活动内容

  1、 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

  2、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横幅、黑板报、广播、校园网络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 利用班级主题班会课进行正能量宣传。

  五、活动安排

  1、周一国旗下讲话:《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

  讲话人:

  2、周一班级主题班会:《珍爱自己》

  责任人:班主任

  3、校园广播:《525心理专题内容》

  责任班级:8.2班

  4、“525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展

  责任人:政教处

  5、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责任人:郝培凤、 周波(集中咨询时间:5月22日--5月26日的大课间)

  6、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视频。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0

  一、活动宗旨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营造校园的心理教育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积蓄持久成长动力,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营造关注心理健康、创建和谐示范校园的良好氛围,本校决定开展以“关爱心灵,全面发展”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

  关爱心灵,全面发展

  三、活动目的:

  1、旨在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2、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3、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和健康成长;

  4、让更多的同学进一步意识到,在认真学好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地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四、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23日

  五、活动内容:

  (一)书香苑——心理知识板报

  活动主题:书香苑——心理知识普及与宣传

  活动内容:每个班出一期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题板报。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标准、人际相处技巧、心理保健、生理知识等板块。

  活动目的:宣传心理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走近心理,亲近心理。通过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与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自己的心理。

  (二)活在当下——心理健康活动课

  活动主题:把握今天,把握现在

  活动目的:通过主题班队活动课让学生懂得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不要总把属于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珍惜今天,把握今天,争取做生活的舵手。

  活动时间:12月25日

  (三)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比赛

  活动要求:手抄报要求有刊头设计,刊名要切合“关爱心灵,重视心育”之主题。结构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内容必须积极向上,具备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注重突出原创性,文字流畅,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活动目的:通过让师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与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来达到心理

  健康教育的目的,促进学师生理素质的提高,健全自己的心理。

  活动时间:12月30日前上交

  (四)心理健康教育征文

  活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征文以案例分析、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案例分析、感想体会等形式展现。内容可以从情绪调适、和谐人际关系、悦纳学生、积极面对挫折、科学管理压力、破解职业倦怠等方面着手。

  活动时间:12月30日上交

  (五)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讲座

  活动主题:关爱心灵,重视心育

  活动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讲座,让他们在心理上健康成长。特别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如性格内向、脾气暴躁、胆小极端的孩子进行个别辅导。

  活动对象:全校留守儿童

  活动时间:12月31日

  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1

  为做好疫情防控管理期间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全院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师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构建平安、友善、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按照学院整体防控工作的要求,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一、成立组织,认清责任。

  各二级学院(部)统筹成立心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师生开展心理防护与干预工作。按照“学院—二级学院(部)—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明确责任,开展工作。认真执行《班级晴雨表》周报制度,由心理委员负责联络本班学生,每周汇总并上报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二级学院(部)要及时研判,并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心理援助服务。

  二、多种形式,提供援助。

  开展教职工和学生的心理援助和疏导。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线上的方式为师生提供常态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开通电话预约、微信预约服务,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团体心理辅导,各二级学院(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群体分层次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的覆盖面,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解决防疫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扰。

  三、精准帮扶,抓住关键。

  各二级学院(部)要密切关注特殊群体(有发热咳嗽症状的、被隔离的)、高危学生群体(20xx年xx月xx日至今的“心理高危学生”),及时掌握心理动态,排查情况,分类管理。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进行网络或电话一对一沟通交流,定期了解学生健康状况,鼓励他们调整心态、坚定信心,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

  四、家校联系,加强沟通。

  各二级学院(部)要创设多种途径,如电话、电子邮件、QQ、微信等,保证与家长间的沟通渠道畅通;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或监护人明确认识到学生的危机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建议家长或监护人寻求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检查、评估和治疗,依法依规与家长或监护人协商危机学生的休复学、陪读陪护等事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难关。

  五、重在预防,及时干预。

  充分利用学院心理危机四级网络体系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通过加强课堂考勤、夜间查寝、参加实践活动情况评估以及同学之间观察等途径,及时识别心理危机学生个体;畅通危机干预渠道,依托四级工作体系,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转介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因心理疾病休学返校的学生,按照规定出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诊断后,办理复学手续。

  六、做好教学,知识普及。

  组织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发挥课堂普及心理知识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学中要设计加入疫情防控知识、心理调适方法和生命教育等内容,保证教学的互动性、参与性、操作性与实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

  七、宣传活动,拓展创新。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不断丰富宣传途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活动,利用校园网、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学习通等新媒体平台,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文明理念和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心理保健能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八、心理援助,延时服务。

  为方便师学生求助,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疫情防控封闭期间,开通心理疏导线:xxxx-xxxxxxx,并增加休息时间心理疏导:每天中午13:00—14:00,晚上19:00—20:30。同时,开放心理宣泄室,方便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和宣泄。不同校区的师生可以通过专题网站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可通过“质院心理”微信公众号、电话等进行预约网络咨询。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等支持性干预,缓解师生的不良情绪,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2

  为了科学有效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疏导干预全体师生及家长的心理问题,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应对这场疫情防控持久战,为了更科学、及时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师生及家长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xx区会展城第二中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念和信心,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及时干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成立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工作内容

  1、为有需要的师生及家长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服务;

  2、为受疫情影响的师生及家长提供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

  3、积极预防、减轻疫情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四、工作对象

  面对疫情产生不良情绪、急需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的师生、家长,特别是被疫情困扰、被隔离等人员、受感染人群的家属、疑似病例及康复患者等。

  五、具体实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专门的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及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领导,学校中层领导、心理健康辅导师安一凡及各班主任组成,负责学校开学前、后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疏导工作。

  (二)逐层排摸,分类统计,动态掌握真实情况重点针对四类学生群体开展工作:

  一类:家人及亲属为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而进行隔离的高风险学生群体;

  二类:所居住小区存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而被严格封闭隔离的较高风险学生群体;

  三类:受此次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其他学生群体;

  四类:特殊学生群体。具体包括参与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以及参加社区排查防护、参与防控疫情工作人员等子女。

  (三)开展疫情心理防护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1、组织参与疫情心理防护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进行培训。认真学习国家卫健委xx月xx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发布的《疫情传播期间心理防护指南》等文件,提高开展疫情心理防护和危机干预的专业技能,确保为师生提供科学、专业的心理援助,并做好自身心理防护。

  2、利用学校学校公众号进行疫情心理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介绍情绪疏泄和心理防护的方法,增强师生及家长科学抗击疫情和自我调适心理的能力,引导大家理性看待疫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疫情。目前我校已编写并发布了《xx区会展城第二中学心理防疫指南》,就生活中常见的因疫情引起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说明,以达到释疑解惑、调整身心、稳定情绪,增强身心平衡和恢复心理功能的目的。

  (四)落实心理咨询工作

  1、开展网络疫情心理辅导和及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健康辅导师:

  电话:

  QQ:

  安排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师通过QQ、电话等开展线上心理辅导,针对此次疫情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提供心理干预,及时解答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各班班主任也要通过班级群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情况及时向学校心理老师求助。心理健康辅导师根据评估情况开展线上心理辅导或上报、转介。凡存在因本次疫情引发的情绪、行为等问题的学生、教师及家长,均可根据自身情况,电话预约,线上开展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

  时间安排:

  每天9:00—11:30,14:00—16:30

  2、积极开通网络心理支持服务

  心理咨询室邮箱号:

  开学前、后学校师生可以通过邮箱反馈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辅导师及时关注师生心理问题。同时要求各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特别是留守、单亲、医护人员等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有需求的师生开展线上个体辅导或者进行电话咨询,引导师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五)做好开学后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1、抓好课堂资源整合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心理课堂资源。在心理课堂上,以心理健康辅导师为主导,开设一系列以“缓解疫情产生巨大心理压力、预防学生发生心理问题”为目的的专题心理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疾病、处理负面情绪、建立正向思维、形成正确行为反应,在疫情当前既不侥幸也不恐慌;二是要广泛地开展心理班会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导,利用班会课,通过播放心育视频、组织课外阅读、开展趣味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自我调节、主动解压;三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团辅活动。由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师牵头,针对个别班级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专题心理团辅活动,从而更加有效地减轻学生恐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2、密切关注从疫情严重地区返回或因疫情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跟踪回访,根据不同情况做好心理支持服务,减轻疫情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六、干预要点

  (一)疑似感染师生、家长干预措施:

  1、政策宣教,密切观察,及早求治;

  2、为人为己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3、服从大局安排,按照规定报告个人情况;

  4、使用减压放松行为(呼吸、音乐冥想等),减少应激反应;

  5、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6、鼓励使用心理援助热线或在线心理干预等及时寻求社会帮助,调整心态。

  (二)无感染但情绪波动明显,明显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师生、家长干预措施:

  1、每天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做好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做一些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

  2、适度浏览相关信息,正视疫情;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释放情绪;

  3、引导接纳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和压力,提供心理支持;

  4、对交流、适应性行为进行指导,引导掌握一定的心理自助技巧(积极的自我对话、正念冥想、行为放松等),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适度选择娱乐活动,提醒注意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沉迷上网等);

  5、引导来访者正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做好自我症状识别与求助;

  6、对由此次疫情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转介工作。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3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每一位学生不仅要面对严峻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还要应对在线学习的挑战。复学以后,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心理“复位”,是摆在所有学校和每一位心理健康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专兼职心理老师、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制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明确分工和职责。

  复学后建立三级预防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三个方面协同开展,系统推进。

  二、紧抓契机,开展生命教育辅导

  不经历生死,难以真正理解生命的可贵和价值。在这次抗疫战争中,无数医护人员、民警、防控人员和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奋战抗击在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生动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切都深深感动着包括所有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心。经历过这样的全民战疫之后,学生对生与死的体验深刻,这正是引导学生思考、探寻人生意义的窗口期,是青少年学生人生意义辅导的大课堂。通过开展有关生命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探索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将生命中的爱和潜能充分展现出来。

  三、营造积极心态,提升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传染病疫情迅速蔓延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给广大中小学生带来了恐慌情绪。当前,中小学生的积极心态对自身健康和疫情防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积极平和的心态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情绪低落、忧郁,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相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会提升免疫系统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心态可以使人提高警惕,做到自觉防护,阻断病毒的传播,携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重大疫情危机下心理调节活动主题班会,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增强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四、个别和团体辅导相结合

  抗疫情期间,学生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恐惧、忧郁、丧失兴趣、敌对、自卑和失眠等。因此,迫切需要精准分析,实施个性化的心理辅导。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包括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

  五、排摸重点,开展危机干预

  复学前期,通过班会活动、课堂观察、谈话、问卷等各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只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帮助学生迅速摆脱困扰,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其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循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4

  为全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实施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网格化、地毯式管理,广泛动员群众自我防护,坚决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严格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果断处置疫情,确保防控工作常态化。

  二、组织领导

  镇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全镇疫情防控工作。

  三、具体工作职责

  (一)各村

  1、各村书记、村班子成员具体负责所在村的疫情防控指挥安排,进一步落实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包户的网络化防控举措,发挥党员包重点户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联防联控、严防死守、不留死角。

  2、各村信息员及时做好外来返乡人员信息摸排报送工作,每日早8:30,下午4:00将本村外来人口返乡情况上报卫计办,由卫计办同意上报至市相关部门。

  3、凡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需提前与镇村取得联系,将返乡日期,乘坐车次等上报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到站后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实行集中隔离,并配合进行核酸检测。中低风险地区返乡人员需提前与镇村取得联系,及时沟通返乡日期,乘坐车次等相关信息,到站后由所在村安排车辆接送至市中心医院进行核酸检测,然后进行14天居家隔离,隔离期结束后,由所在村安排车辆接送至市中心医院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正常后解除隔离。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二)企业

  镇工业站加强企业巡查工作,落实企业主体防控责任,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具体实施办法同各村外来返乡人员。

  (三)学校

  落实学校主体防控责任,按照市教委的要求抓好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如有特殊情况发生,第一时间与分管领导联系。

  (四)餐饮、超市及农贸市场

  1、农贸市场和超市、餐饮场所均要在入口处警示提示进入人员戴口罩和扫健康码。所有进入农贸市场和超市人员,必须进行健康码扫码或体温检测,佩戴口罩;从业人员每日进行体温检测,上岗期间佩戴口罩。

  2、全面落实农贸市场消毒措施,每日做好市场的清洁、通风、消毒工作。特别做好蔬菜批发市场长途运输车司机的体温检测和登记工作。

  3、一旦出现发热人员,要第一时间报告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在做好个人防护或专人专车护送下,前往市发热门诊进行诊治,及时采集核酸进行检测。

  4、农贸市场所在的村要落实属地主体责任,抽调人员全天候参与巡查,要在第一时间内落实上级部署的防控新举措。

  5、要严格落实餐饮、超市、农贸市场经营户的主体责任,严格海产品、水产品和动物类产品的交易行为,严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交易,镇畜牧站对全镇相关商家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镇卫计办做好各类信息摸排及统计上报工作,配合处置应急个案问题,镇疫情防控指挥部会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及时发布指挥部命令。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5

  一、抓领导,夯实基础

  为了迅速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工作,成立了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易子德,成员:陶华平、郭青、贺桃荣、贺俊文、黄志。建立了重点人群筛选、疏导、干预、救治工作机制,确保重点人群“发现得早、服务得细、稳控得住”。

  二、建队伍,构筑平台

  在县安康精神病医院建立了全县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17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乡镇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点,基本实现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全覆盖,有效推进了基层心理健康服务。

  三、合资源,壮大力量

  按照“乡镇不漏村(社区)、村(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组织各部门单位定期开展排查摸底工作;在全县17个乡镇建立有医师参与的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专家培训心理辅导员;充分发挥驻村民警、村干部、村医、综治网格员等人员的作用,充实了工作队伍;依法组建了由派出所驻村民警担任组长,村干部、卫生院医生、民政专干、残联专干等人员为组员的“五位一体”责任监护小组,实现了全县237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小组全覆盖,并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村干部定期对患者回访,了解掌握近期精神及生活动态。

  四、强宣传,增强实效

  通过新闻媒体、公众平台、培训讲座等形式,宣传普及社会心理学知识,引导人们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利用讲座加大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做到能自我知觉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主动到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5篇】相关文章: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2-06

春运工作方案12-21

教研工作方案12-04

安保工作方案11-29

工作方案大全11-25

奖励工作方案11-17

关于工作方案11-13

工作方案书11-13

促销工作方案11-07

实用的工作方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