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一等奖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链一等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链一等奖教学设计1
课前预习: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的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小说精巧的艺术构思,领会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作用。3.审视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培养健全的人格,辩识真善美与假丑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绘声绘色讲故事。
2.结合具体语句,入木三分评人物,并学习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讨论,多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4.开展交流,赏析小说精巧的构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悟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她如昙花一现,她如流星一闪,她出尽一夜风头,她受尽十年辛酸。今天,她来到我们中间,与我们一起追忆那段似水华年,与我们诉说那段不同寻常的往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玛蒂尔德女士!小说《项链》的女主人公。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年—1893年),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自惭形秽(huì)佳肴(yáo)寒伧(chen)奢(shē)华面面相觑(qù)账簿(bù)裙褶(zhě)债券(quàn)契(qì)约誊(téng)写愁苦不堪(kān)亲昵(nì)租赁(lìn)请柬(jiǎn)
小结:玛蒂尔德的性格,勇于承担责任、诚实讲信用、吃苦耐劳、恪守信誉、自尊自强。
三、达标检测(三言两语说故事)
1.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
点拨:
(1)十年以后的玛蒂尔德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2)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自我”的过程。虽然这过程对她有点儿残酷,有点儿不情愿。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特征的?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用了“狂热”、“沉迷”、“陶醉”等词语来具体描写玛蒂尔德。作者通过这些描写特别是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因梦想得以实现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奢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性格。
四、布置作业(文采飞扬编故事)
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补写的结尾,并让学生们评出最好的一个,教师略作总结。
二、研讨小说的主题
1.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讽刺?是同情?是赞赏?提示:学生结合作者的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回答。
明确: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讽刺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2.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来完成的,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三、布置作业
从下面题目任选一题写一篇练笔。
1.说说玛蒂尔德的“幸”与“不幸”
2.“败坏”与“成全”
3.十年的代价
4.也说“虚荣”
5.如果项链没有丢
6.项链告诉我教学反思:
本教案的设计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让学生在独特的体验中去品味语言、揣摩内涵与反思人生,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
在这节课上,知识点设置得多了点,造成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德行的培植熏陶作用。
一节语文课,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愉悦与陶冶,促成学生人生积极素养的形成。这是我对我的语文课堂的期望。
项链一等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把握情节结构,通过小说精巧的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思想品质。
2、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研讨、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人物形象。
4、学习、欣赏小说精巧的构思,了解铺垫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玛蒂尔德是一个既有着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品质的复杂人物。她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如果是悲剧,是社会悲剧,还是命运悲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可让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只要说的有理,都要给以肯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世界文学史上,有三位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莫泊桑的短篇名作《项链》。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名《漂亮朋友》)。
三、梳理情节结构
(由学生发言)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项链是假的以“项链”为线索把上述情节贯穿起来。
四、课堂讨论:玛蒂尔德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教师点拨:《项链》是一篇短篇小说,篇幅虽短,情节也不复杂,但内涵却极为丰富。这也正是它在世界上流传甚广的原因所在。玛蒂尔德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历来众说纷纭。希望同学们能广开思路,试着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见仁见智。注意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作者关于人物命运的议论性语句。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补充:同学们的发言很踊跃,也都有道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虚荣心极强、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女性,她仅仅为了在舞会上赢得男性的青睐,而毁掉了自己的青春美貌。所谓“一夜风流换得十年艰辛”。她的悲剧属于社会悲剧。当时的法国社会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整个社会弥漫着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这正是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深层的社会原因。小说在讽刺玛蒂尔德虚荣心的同时,也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造成这一人生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种观点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程度有别。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得到艳羡,并没有损害他人。她那狂乱的虚荣心是她的缺点,也是人性的弱点。对此,不应过多苛责。非但如此,在玛蒂尔德身上,更有其闪光的一面。丢失项链后,面对重大的危难,她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还上,要守信用。这表现了她诚实、质朴的一面。在还债的过程中,还表现了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当她用十年的艰辛还清债务后,她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变化。她的心态经过十年的磨砺已变得平和,全没有了以前的浮躁和任性,她从迷失自我,回归到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遭遇应是一出喜剧。
其实,仔细阅读小说,还有第三种理解。
如果把玛蒂尔德的遭遇作为悲剧来理解的话,她的悲剧应该属于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生活的环境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她虽有美丽的容貌,但因为没有陪嫁,只能屈尊嫁给一个小书记,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虚荣心。但作为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只能影响她的思想,并没有逼迫她做什么。借项链、还项链等都是出于自愿。她不象祥林嫂那样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和自由,任人宰割。因此,她的悲剧不应完全归咎于社会。玛蒂尔德的性格中除了虚荣心以外也没有其他的缺陷。而虚荣心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并非玛蒂尔德所特有。因此,也不能像别里科夫那样把她划入到性格悲剧中去。玛蒂尔德的悲剧中潜藏着许多偶然的因素。比如,请柬“一向很少发给职员”,“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偶然;晚礼服的款子是“他恰好存着这么一笔款子”,偶然;丈夫给玛蒂尔德披上家常衣服也肯定不会想到这竟使玛蒂尔德手忙脚乱,偶然;还项链时,朋友没有发现被掉包,也是偶然。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玛蒂尔德的人生也不会如此。就好象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把玛蒂尔德一步一步推向了悲剧的深渊。这只无形的大手就是命运。因而作者由衷地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教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三种观点都有道理,也都有牵强的地方。
第一种认为还债也是由虚荣心驱使的,我不同意。玛蒂尔德怕朋友说她是贼,不守信用,更多的是出于自尊。如果她失去了自尊心,只靠虚荣心能支持她坚持十年的辛苦生活吗?第二种观点认为玛蒂尔德在十年艰辛后重新找到了自我也值得商榷。玛蒂尔德赔项链还债完全是被动的,她不像简.爱对自己有很清醒的认识,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失败了也无怨无悔的心理准备。玛蒂尔德赔项链还债完全是出于潜意识中道义上的责任,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当她一旦知道了这一切努力毫无价值的时候,面对假项链,她还能充满自信、自豪地说一句“我不后悔”吗?如果不能,“自我回归”又从何谈起呢?第三种认为玛蒂尔德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毕竟在重大的危难面前,玛蒂尔德选择了一条能够保住自尊然而又十分艰辛的道路。十年啊,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还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精神压力!玛蒂尔德挺过来了,她用事实证明了她的能力,她改变了被人当作贼耻笑的命运。这又怎能说她只能任命运摆布呢?
教师最后总结:
1、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过程。只要能言之成理,哪一种结论应该肯定。
2、人性是复杂的,试图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复杂的人性是不太客观的。
五、布置作业
按照你自己心目中的玛蒂尔德的形象续写一段文字。注意运用心理、神态描写。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读续写,让学生评议。
二、朗读品味
找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品味玛蒂尔德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的魅力。
三、鉴赏《项链》的巧妙构思教师提问:
l、小说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构思却非常巧妙。作者设计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请同学们找出来。明确: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的请贴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
2、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又是合情合理,为什么?
明确: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想望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玛蒂尔德由于虚荣心作祟,不愿意去看望有钱的女朋友,为下文借项链作了伏笔;舞会上的狂热,舞会后丈夫的关心(给她披上一件家常衣服)使她手忙脚乱,赶快逃走,为丢项链作了铺垫;在借、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在意,珠宝店老板只承认卖出过盒子,没卖出过项链,都蕴藏着一个暗示:项链不是值钱的东西。小说最后点出项链是假的,读者想到上文的暗示,会恍然大悟。
【项链一等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一等奖12-1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设计01-14
灯光教学设计 《灯光》教学设计优秀06-11
《咏鹅》教学设计 咏鹅 教学设计05-26
有关教学设计11-29
《蜜蜂》教学设计12-02
太阳教学设计12-23
篮球教学设计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