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6 10:01: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页—135页。

  二、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普遍具有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本节课是一节思维训练课,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用到天平,在上学期学习等式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的能力,对简单的优化思想等也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本节课学习内容难度比较大,所以不要求所有同学都能够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能用简洁的方法记录找次品的过程,并能有条理地进行交流。

  2、能够准确的从多个测品(只含有一个次品)中找出一个重一些或轻一些的次品。

  (二)数学思考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经历严密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感悟到从多个测品中找一个重一些或轻一些的次品的方法;

  2、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问题解决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目标:

  1、积极参与找次品的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

  2、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不断提升自我成功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通过不断引领,鼓励学生质疑。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找次品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1、突破学生对“至少”“保证”的理解:在保证找到次品的前提下再考虑用最少的次数;

  2、发现“分成三份,尽量平均分”是最快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七、教学程序

  一)、课前活动、营造氛围、吸引学生

  随机导出课题并板书:找次品。

  老师这边有2块奖牌,其中就有1瓶次品,次品比较轻。各位同学有哪些办法能够找出这瓶“次品”?这个问题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有办法的同学举手。

  师:天平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轻的一端就会怎么样(上扬),重的一端就会怎么样(下沉)。

  师: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起来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些不合格的物品。它们质量不同,轻一点或者是重一点,我们习惯把这类物品称之为“次品”。(板书课题:次品)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做好准备。)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设疑:

  师:刚才3个盒子中有一盒是次品,利用天平来称,至少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学生上台展示

  生:天平两端各放1瓶,(是任意拿的吗)如果天平两端平衡,那次品就在天平外的那瓶;如果天平两端不平衡,那次品就在上扬的一端。

  三)、解决9件物品中有一件是次品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9瓶中有一瓶是次品,用天平秤来称,至少几次可以保证找到次品?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用圆片摆一摆,也可以像老师这样做记录,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学生汇报称法:

  生1:(3,3,3)→(1,1,1)2次

  生2:(4,4,1)→(2,2)→(1,1)3次

  生3:(2,2,5)→(2,2,1)→(1,1)3次

  4、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

  5、小结:把9瓶口香糖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板书:平均分成3部分(设计意图: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实验记录表展示出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他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四)、验证规律、感悟内化

  如果有12瓶,(板书:12)其中有一瓶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生: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比3次更少。还有哪些分法?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与学生一起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对的。

  五)、交流比较、总结提升、思考延续

  分析:为什么平均分成3份称量次数是最优的方案。

  六)、实践练习,巩固提高

  师:让我们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

  出示习题:有15盒饼干,其中有一盒吃了几块,你能把这一盒从中找出来吗?

  (学生练习,交流汇报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把课堂学习与实践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你自己的学习还满意吗?

  板书设计: 找次品

  9(3,3,3)→3(1,1,1) 2次 保证 至少

  9(4,4,1)→(2,2)→(1,1) 3次

  9(2,2,5)→(2,2,1)→(1,1) 3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找次品》教学反思09-14

找次品说课稿07-0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30

《找春天》教学设计03-12

《找规律》教学设计07-15

《找骆驼》教学设计05-29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2-06

小学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06-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