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1 13:18: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静女》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1

  学生分析:

  一般特征:

  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

  入门能力:

  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风格:

  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这涉及到对诗歌的情节的理解。可作多种假设。一,女主人公走出来了,并且赠送男子彤管,而且两人一面说笑一面散步到了野外,女子又送了荑草。二,这只是男子等待女子的一个场景,因为“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不知女子心意,于是前思后想,回忆种种情事,以揣测女子“不见”的因由,揣测女子对自己的心意。三,这是三个恋爱场面,感情一步步加深。)

  小结:“诗无达诂”,所以成就了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这也体现了诗歌情节的跳跃性,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情节连贯起来,于是也就引发了不同的联想,诗歌了就因此而有了无穷的魅力。

  (2)讨论“城隅”的解释:

  质疑:城隅有两种理解,一是“城边角落”,一是“城上角楼”,你愿意取哪种解释?为什么?(为什么课文注解首选的`是城上角楼?)

  提示:A、两个见面地点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地点?

  B、如果是第一次见面呢?会选哪里?为什么?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角楼?C、根据诗歌的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是“初始阶段”还是“高级阶段”?根据分析,选择哪个地点妥当些?

  D、地点的选择也跟人物的性格有关,什么样的性格会选择什么样的地点?据诗歌的描写,人物性格如何?

  小结:一词“两解”甚至“多解”,无“定解”,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朦胧而耐人寻味。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直接传授)

  1、重章叠句的形式的表达效果达既加强了诗意的表达达又层层拓展诗境拓增加了抒情效果;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琅琅上口,有音韵和谐之美。

  2、《诗经》“三义”,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直言其事,赋。)

  五、作业(拓展迁移)。

  1、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里写爱情的诗句吗?

  (“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琼瑶把《蒹葭》改编成一首曲子,邓丽君把它唱红了,听过吗?请你欣赏一下。(出示歌词)请同学们也把这首《静女》改编成现代歌词,也就是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注意要体现出诗歌体裁的特点,体现出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会谱曲的同学最好能同时谱上曲子。

《静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分析文章

  教学重难点

  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比较《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异同

  教学方法

  诵读和比较阅读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什么?是“山无棱,天地合”的忠贞,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还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长河,去扣响古老的爱情吧。

  二、整体感知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情景。

  2、学生诵读

  3、回顾《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

  三、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比较《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异同

  (一)、从内容上看

  相同点:

  1、都描写爱情和婚姻

  2、都是四言诗

  不同点:

  《卫风氓》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由恋爱、婚变到决绝的生活经历,《邶风静女》则描写了青年男子和心爱姑娘的一次约会。

  (二)、从表现手法上看

  相同点:

  都采用了赋

  不同点:

  1、《卫风氓》在1、2、5章采用了赋,3、4章采用了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邶风静女》则主要采用了赋这一手法。

  2、《卫风氓》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1)、人物自身婚前婚后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纯真、热情“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婚后辛苦、受辱“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婚前情深“信誓旦旦”,婚后负心“二三其德”。

  2)、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对感情的态度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憧憬幸福的婚姻,婚后对婚姻灰心意冷“无与士耽”

  3)、女主人公婚前婚后性格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热情、善良“将字无怒,秋以为期”,婚后坚强、刚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而《邶风静女》则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

  四、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关雎》、《蒹葭》、《君子于役》

  五、结语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静女》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中的第一首必学诗歌,并且为语文抽考口语表达考试题目之一。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高声吟哦,或评点批注,或比较鉴别,进行个性化阅读赏析,并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带着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感悟,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

  【教学对象】:

  三中联办二·二班

  【教学内容】:

  《静女》(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想象三次约会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少年的纯真和痴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纯真、热烈的爱情,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授课学时】:

  1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提问引导法、比较法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小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二.学习课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现在的.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一)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踟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二)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三)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境美”中:俟我城隅)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板书:“境美”中:俟我城隅)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板书:“人美”中: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语言美”中:顶真)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板书:“境美”中:贻我彤管)

  1、“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文中的“汝”既指“彤管”又指的是“静女”,一语双关。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板书:“语言美”中:双关)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板书:“境美”中:自牧归荑)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2、静女送给男子两样什么礼物?你认为他更喜欢哪样礼物?

  “彤管”和“荑”。更喜欢“荑”。因为荑草是静女自郊外亲手采摘送给男子的,包含了静女对男子深深的情意。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说得就是如此。这也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情意真挚、热烈、专一。

  (板书:“情美”中:真挚、热烈、专一)

  三、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1、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板书:“语言美”中:重章叠句)

  2、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喜爱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四、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五、本课小结

  全诗采取男子的视角、追忆的口吻,描写了三次约会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趣;虽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再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纯真、热烈的爱情,虽已过去两千多年,却也依然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

  六、作业布置。

  1、回答课后问题,完成练习册习题。

  2、归纳诗中通假字,并解释。

  3、背诵课文

  4、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把《静女》改变成一出小话剧,并自导自演。

《静女》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检查预习作业: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小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多以四言为主;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诵——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

  四、译——借助课下注解,完成诗歌翻译

  1.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2.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根据课后思考练习2,改写诗歌。

  译文1:

  闲雅姑娘真美丽,等我城上角楼里。

  故意逗人不露面,来回着急抓头皮。

  闲雅姑娘美娟娟,送我笔管红艳艳。

  红色笔管光闪闪,喜爱你的美容颜。

  送我嫩茅自郊外,嫩茅确实美得坚。

  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到。

  译文2: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五、构——分析诗歌结构及内容

  【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参考】: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参考】: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参考】: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六、析——诵读体会,探析艺术特色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提问】: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参考】: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参考】: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七、引——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里写爱情的诗句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琼瑶把《蒹葭》改编成一首曲子,邓丽君把它唱红了,听过吗?请你欣赏一下。(出示歌词)请同学们也把这首《静女》改编成现代歌词,也就是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注意要体现出诗歌体裁的特点,体现出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会谱曲的同学最好能同时谱上曲子。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静女》教学设计5

  一、教材内容分析

  《静女》一诗,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的民歌。诗中以男子的口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男女在城郊约会的生活场景,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纯朴、美好的情感。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在这首诗中也有所体现。

  二、学情分析

  《静女》一诗语言较为通俗,高一学生结合注释,应该能理解字面意思,但一些较难字词和句式,还是需要教师讲解。另外,这首诗内容较为生活化,学生应该比较有兴趣,学习时,可更多地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但由于学生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限制,对于含有深意之处,不能深入理解其意,此时,教师可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基本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及通假字;

  2、能够准确地表达了诗歌内容;

  3、能够概括男女主人公新形象特点并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概括男女主人公新形象特点并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吗?(能背吗?)《关雎》中主要描写了男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其实《诗经》中还有很多爱情诗。(多媒体展示: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出其东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的爱情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二)介绍《诗经》文学常识(多媒体展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又称《诗三百》或《诗》,现存诗305篇。按内容音乐可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又分为赋、比、兴,“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三)朗读正音

  1、初读诗,正字音(展示:姝、俟、踟蹰、贻、洵、荑)

  2、找通假,明读音(展示:爱、见、说、女、归、匪)

  3、听范读,明节奏

  4、再读诗,感诗意

  (四)分析诗歌

  1、分析第一章

  (1)点出重点字词:姝、俟、城隅、踟蹰

  (2)文雅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上的角楼等我。(她)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徘徊。

  (3)本章描写的是什么?(男女主人公约会的场景)

  (4)想象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也许她正悄悄向外窥视,看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正偷偷掩口而笑,正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2、分析第二章

  (1)点出重点字词:娈、贻、彤管、炜

  (2)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红色管萧。红色管萧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妙。

  (3)思考:“彤管有炜,说怿汝美”有没有深层含义?

  (男青年表面指喜欢彤管,实际上借此表达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4)这一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见面时,恋人赠物的场景)

  3、分析第三章

  (1)洵:确实归:通“馈”,赠送

  女:通“汝”,你

  (2)(姑娘)从牧场回来赠送我茅草,(茅草)确实美丽又稀奇。(但我喜欢的)不是你的美,(而是因为你是)美人所赠送的。

  (3)这一章又写了什么内容?(恋人赠物,赞美恋人)

  (五)人物形象分析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请概括出诗中小伙子、静女的形象特点,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男子:憨厚、痴情的恋爱中男子形象

  (憨厚“搔首”“踟蹰”

  痴情见面前焦急不安;

  见面后兴高采烈;

  对礼物的重视)

  静女:天真活泼、温婉深情、内外兼修的恋爱中女子形象。

  (天真活泼“爱而不见”

  温婉“信物传情”、“赠茅”深情

  内外兼修“姝”“娈”)

  (六)小结:

  《静女》一诗通过写男、女青年约会的场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主题)

  (七)作业:分析陈与义《寻诗两绝句》诗中陈居士人物形象特点

  (八)板书:

  见面前:期望约会

  静女见面时:恋人赠物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见面后:赞美恋人

  林蟠桃

《静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

  3、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4、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六、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含意,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体会诗歌中主人公甜蜜的`'爱情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

  八、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特色

  (一)新课导入,引起兴趣

  从古到今,爱情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感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及文学作品,同学们能不能列举出你印象最深的爱情诗句呢?

  列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几千年来的诗歌,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诗歌情感的炽热,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静女》,体味诗歌中古老而又年轻的爱情。

  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体制

  1、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又叫《诗三百》或《诗》,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3、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喻他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三)朗读正音,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重音,情感,二二式节奏。如:静女/其姝

  2、矫正读音,归纳通假字,疏通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

  (四)分析诠释,质疑问难

  1、大家刚刚读了课文,哪位同学说说,这首诗歌写了是什么内容?

  ——青年男女约会

  2、从那里看出他们在约会呢?

  ——静女其姝,俟我于诚隅

  3、那这对青年男女是不是第一次约会阿?为什么呢?

  ——不是;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女孩子故意隐藏起来,让男孩子找不到他,可见他们感情应该很深厚。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女孩子放牧时会摘些野草给男孩子,说明他们见面之前就已经是情人了。

  (五)合作研读,探讨分析

  这首诗歌男女主人公形象鲜明,大家讨论一下,你所感受到的静女和男子的形象。

  ——讨论,发言,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反映主人公性格的诗句。

  (六)总结板书

  1、青年之急

  女:美丽、聪明、调皮男:憨厚、痴情

  2、青年之恋

  3、青年之诚

  (七)课外拓展,走进生活

  1、把《静女》改写为现代诗

  2、背诵课文及通假字

《静女》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学习《诗经》重章叠唱的手法,体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领会其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概括男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对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赞美之情;了解《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对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窈窕淑女。

  执子之手。

  一日不见。

  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出自哪部作品吗?

  提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对女子的热烈追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诗经》中这样的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邶风·静女》,领略一番别样的风情。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又称“诗三百”,反映了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风”“雅”“颂”“赋”“比”“兴”诗六义。《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诗歌以四言为主,重章复沓,反复咏叹。

  二、读一读

  1.教师范读,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见课件)。

  3.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

  姝:美丽。

  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爱: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踟蹰:同“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

  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

  管,有人说是茅。

  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

  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茂草。

  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3.学生朗读,同学们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要根据句子的大致意思来确定。例: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第一二句,读出着急的情味;第三四句,读出美好愿景的情味;第五六句读出充满细想,回味无穷的味道。

  学生分组诵读,掌握诗的特点:重章叠句、押韵。

  三、演一演

  1.通过刚才的朗读,相信大家现在在心中对这首诗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我们就以表演的形式将自己的理解呈现给大家。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⑵抽签决定由哪以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2.表演展示。

  3.在他们的表演中,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子,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呢?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极度兴奋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焦急万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高兴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赞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喜悦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兴奋得意

  四、赏一赏

  1.重章叠唱是《诗经》常用的手法,《关睢》也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请举例。

  “其姝,其娈,其美”“俟我城隅,贻我彤管,归我牧荑”等。

  作用:情感的线索,思想的`脉络。

  俟我城隅——约会——搔首踟蹰——急切之情

  贻我彤管——热恋——说怿女美——狂热之情

  归我牧荑——痴想——美人之贻——渴慕之情

  2.“赋”“比”是《诗经》常用的手法,这首诗是否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赋”——铺叙故事。第一章就写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

  “比”——第二、三章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和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将彤管比荑草进行对比,通过对普通荑草的赞美来表现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渴慕之情。

  3.总结: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五、写一写

  1.这是一首美丽淳朴的爱情诗,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2.请同学们用现代诗的形式改写《静女》。

  示例:《姑娘啊,姑娘》

  姑娘啊,姑娘,既然你已然来到,就不要让我苦待,徘徊。我手里的玫瑰快要凋零。姑娘啊,姑娘你送我的萧笛,鲜红如你的心灵,樱唇。我吹响它召唤着你的到来。姑娘啊,姑娘这爱情的玫瑰中,有我对你的祝福,祈祷。

  六、议一议

  1.读一篇好文章总是让人唇齿留香,真是好文不厌百回读。那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爱情呢?你心目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

  真挚、真诚。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

  2.温馨提示:纯美的爱情人人都向往,她像怒放的玫瑰一样芬芳、美丽,不过,玫瑰的枝条上有刺,拿的时候要小心喔。

《静女》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 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 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炜.(wěi) 洵.(xún) 归.(kuì)荑.(tí) 说怿.(yì) 娈.(luán) (播放PPT)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4)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

  4.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三.归纳主题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 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四.人物形象分析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五.布置作业

  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附板书设计:

  静女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n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语言——押韵、双关、重章叠句 妙言

《静女》教学设计9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情感目标: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民歌《敖包相会》。

  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提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三、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有关《诗经》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诗三百》,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其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2、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3、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想起女子赠送给他的礼物。抚弄着她送的“彤管”,它那么好看,叫人爱不释手;还有她送的一束荑草,格外美丽。

  四、明确分工、交流研讨

  方法: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题并讨论。讨论时由组长组织,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发言,最后选出一位学生代表本组在全班展示发言。

  问题1: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问题2: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礼物?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问题3: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问题

  4、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五、汇总归纳、成果展示、

  (一)预设展示内容

  1、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2、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3、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4、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二)诵读展示

  教师点拨:

  1、节奏:这首诗是四言,朗读时为“二二拍”。

  2、情感: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进行诵读展示,最后评选出优胜者。

  六、检查反馈、拓展训练

  (一)完成《学案》中的检测题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熟记。

《静女》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经,掌握诗歌内容。

  2、培养抓住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在诵读中融入情感、体悟主题的能力。

  3、建立健康的爱情观、人生观和职业观,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琢磨细节描写,赏析静女形象。

  教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流程:

  【任务驱动课前自读】

  借助泛雅平台,完成以下任务:

  1、观看《诗经及诗经里的爱情》微视频,并且完成检测练习。

  2、参与“我喜爱的女主”投票。

  3、解决疑难字词读音,自读诗歌,并上传自读音频文件。

  4、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完成填充“静女”。

  一、活动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诗经》九宫格诗词大比拼

  利用白板,设计九宫格,学生完成填充(内容:《蒹葭》、《关雎》)创设情境,引出中华传统诗歌不朽之作—————诗经

  (二)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起。

  导入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却能够诗意地生活,与歌舞为伴,吟咏生活,吟唱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些美好的诗句与诗意的生活,真的离你很远吗?今天,让我们借助化手段,进行一次时光穿越,去感受《诗经静女》的古风,走进男女主人公纯洁、质朴的爱情世界。

  (三)师利用大数据,反馈自测结果,然后根据教学平台的统计,选择错误率最高的两道题进行讲解。

  二、整体感受:静女其姝,洵美且异

  (一)两厢比较,“情”最重要

  1、听学生自读音频。

  2、听师读《静女》。

  3、对比差异,师生谈话,得出结论:有生命的诗歌,要带着情感去读。

  (二)探究思路,体悟情感

  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依据原文,重排情境图片,分析诗歌结构及艺术手法

  男子赴约回忆静女赠彤管再忆静女赠荑草

  (三)、配乐朗诵,释放情怀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在平台上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保存并上传。请一名同学展示配乐朗诵效果。

  三、深入探究:思古通今,寻找静女

  由课前的“我喜爱的`女主”活动,导入到难点学习,分析静女形象。

  (一)探静女,知姣好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娴静美丽

  (二)研细节,显性格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活泼机灵

  (三)析馈赠,了态度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率真大胆

  完成平台反馈练习“静女是的”

  (四)、融入情感,配乐朗读

  1、借助平台课程中的配乐视频,进行美读,保存并上传。

  2、小组推选最佳进行全班展示。

  四、拓展延伸:静女之爱,我代言之

  (一)探访心路

  师生谈话,探寻静女的心路历程,在平台完成“静女是的”练习。

  (二)尝试从静女的写作角度仿写此诗。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要求章节结构与原文一样

  3、要求有三个特定的情境:约而不见,赠君彤管,馈君以荑

  4、师展示自己的下水诗。

  静女

  东方未晞,俟君城隅。我心匪石,胡为乎不见?

  彤管有炜,说怿其音。倜傥生采,良人美且眷。

  野有柔荑,洵美相贻。适我愿兮,甘与子偕老。

  (三)成果展现

  1、各小组将仿写的诗歌传送到教学平台,师生跟帖评论

  2、共赏其中一首

  五、总结升华,:以读化情,缘情生理

  今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先秦古朴、纯洁、美好的爱情世界,领悟了静女他们之间纯真、质朴的爱情观,这不仅是爱情观,这还是一种纯真、质朴的人生观,这也是一种纯真、质朴的职业观。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本诗,在我们的朗朗诵读声中熔进我们对先人的敬仰、向往,让悠久、美好的诗歌传统在我们身上体现传扬。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教学平台的反馈练习。

  2、依据“寻找静女”活动流程,寻找你心目中最适合的男主人公形象,分析原因,完成板书。

  3、背诵《静女》,并参照平台的诗歌吟唱,自己揣摩、吟唱《静女》,两天后开通直播间,同学报名参加直播。

《静女》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静女》《子衿》

  2.分析形象,体会诗歌中纯真热烈、美好甜蜜的爱情。

  3.通过《静女》《子衿》学习,深刻领会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及表达效果并学会迁移运用,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写一首现代诗。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陶冶高尚的情操。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说说诗歌的大意,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感受《静女》《子衿》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进行再创作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的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

  1.分析形象,体会诗歌中纯真热烈、美好甜蜜的爱情。

  2.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补写诗歌,创作诗歌。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她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那天真的时代,人们自由的相亲相爱,孔子为诗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们曾经在初中学过诗经中描写爱情的两首诗:《关雎》、《蒹葭》。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两首《诗经》中的表达爱情的诗歌《静女》、《子衿》。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朗诵《静女》《子衿》

  1、教师指导朗读的基调,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基调:《静女》清新可爱、欢乐活泼

  《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学生练读,教师指导

  3.小组朗读展示(至少展示两组):学生、老师做出评价。

  4.齐读

  四、翻译《静女》《子衿》

  1、小组交流翻译中难懂的词句

  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3、教师点评。

  五、小组探究

  1、两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静女》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子衿》写女子登上城门楼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满怀思念。

  2、对比阅读,比较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何异同

  不同:《静女》抒情主人公男子,沉浸在美好的爱恋中,充满欢乐。

  《子衿》抒情主人公女子,满怀对心上人的相思,哀婉伤感。

  相同:抒情主人公感情都真挚热烈,对爱情追请都大胆率真。

  3、总结主题:

  《静女》主题: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出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

  《子衿》主题: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这两首诗共同反映了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4、小结:《诗经》中的爱情诗,展示了至纯至真之爱。这里青年男女的爱情虽然没有中老年爱情的洗练和深沉,却因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它穿越千百年的时空,至今仍感动着我们。但我们大家必须明白,美好的东西是需要珍惜的,你要珍惜你爱的花朵,让她在适宜的时节绽放!

  六、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1、让同学说说《静女》《子衿》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静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是男子对女子的热烈赞美,反复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喜爱之情,表现他洋溢在爱情的甜蜜幸福之中。

  《子衿》:一、二章在反复咏叹中强烈表达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与盼望,体现了女子大胆直率的爱情追求,真挚热烈的情感。

  此外,运用重章叠句都使两首诗有一种韵律美。

  2、老师总结重章叠句作为诗歌的一种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

  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七、迁移训练:写作——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

  1、展示重章叠句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

  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如汪国真的《感谢》:

  感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汪国真,祖籍福建省厦门市,1956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感谢》是汪国真在20xx年暨南大学百年校庆所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2、让学生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补写诗歌

  老师展示《独语》,省去原诗的三、四节,让同学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写。

  独语

  覃子豪

  我向海洋说:我怀念你

  海洋应我

  以柔和的潮声

  我向森林说:我怀念你

  森林回我

  以悦耳的鸟鸣

  我向星空说:我怀念你

  星空应我

  以静夜的幽声

  我向山谷说:我怀念你

  山谷回我

  以溪水的淙鸣

  我向你倾吐思念

  你如石像

  沉默不应

  如果沉默是你的悲抑

  你知道这悲抑

  最伤我心

  八、布置作业

  写一写: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写一首关于爱情的现代诗,表达积极健康的情感。

  九、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体会了《诗经》中的真纯的爱情,也体会了重章叠句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老师想跟大家说美好的爱情需要珍惜,我们要像呵护一朵花似的让她在适宜的时节绽放。当下最要紧的是把学业搞好,那就回去把随笔写好吧!同学们再见!

  十、板书设计

  不同:《静女》抒情主人公男子,沉浸在美好的爱恋中,充满欢乐。

  《子衿》抒情主人公女子,满怀对心上人的相思,哀婉伤感。

  相同:抒情主人公感情都真挚热烈,对爱情追请都大胆率真。

  手法:重章叠句

  十一:教学反思:

【《静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设计01-14

《上课了》教学设计04-07

电路教学设计04-04

《泉水》教学设计07-21

《氓》教学设计07-27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2-26

篮球教学设计12-10

化学教学设计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