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七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说明】
本课在课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四单元,这是一个剧本欣赏单元。本剧是一部优秀戏曲作品的节选,重点应了解戏曲作品的特点,欣赏戏曲,初步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注重细节描写,同时以误会构成悬念,从而引起人物命运冲突,动人心魄,因此要善于抓住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冲突,欣赏本文的情节、形象、语言、手法上的特色,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川剧中变脸艺术的特色
(多媒体展示川剧变脸绝活)
川剧是历史最悠久、资源最丰富的剧种之一。作者魏明伦说:川剧,孕我的胞胎、养我的摇篮;川剧,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川剧以她的绝妙,她的丰富,她的天然蜀籁,地道川味打造了一个巴蜀鬼才魏明伦。而魏明伦又使川剧重新焕发青春,走出了巴蜀大地来到大城市,为越来越多的年青人所接受,甚至走出国门,为外国人所喜爱。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绝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奇特之处在于演员在一招手、一拂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脸谱来。技艺精湛的表演艺人常常在十几秒钟的瞬间变幻出十来张各具特色的脸谱,真是神奇诡异,惊心动魄,令观者瞠目结舌。因此被称为瞬间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定下了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行规,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观众无法知晓它的魔方内幕。
1995年,魏明伦以变脸为题,将上个世纪20年代发生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了银幕,囊括了中国电影界所有大奖,而后又改编成川剧。十年来,经久不衰,让人惊讶的是,该剧的`女主角狗娃已经换了7个。每个上台演出的狗娃都是从20个候选狗娃中挑选出来的。而今甚至向全国招聘狗娃,拔款100万,重新精心打造精品工程。
二、初读:叙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全文
1、开端:水上漂从人贩子手里买来狗娃。
2、发展:水上漂与狗娃拉家常,要将变脸传下去。
3、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后,将狗娃抛弃。
4、结局:水上漂救起落入水中的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下来。
5、剧情梗概:
水上漂一苦命人,一辈子在水上漂来漂去。独苗死了,老婆跑了,从此对女人产生偏见,独来独往。可年纪大了,担心变脸活失传,于是买来狗娃,悠然自得。狗娃一个可怜的孤儿。涨大水,家里淹了,啥都没了。因是女娃,被当作牲口卖了七次,被水上漂买下后,深得他的喜爱,心中不甚欢喜。
以上为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看似相安无事,一派欢喜气氛,可暗藏误会,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内心的担忧、不安。
接下来:狗娃上岸撒尿,遭遇了蛇,水上漂因救狗娃,而被蛇咬,为治蛇伤,童子尿泄了天机,误会解除,真相浮出水面,水上漂由欢喜转入震惊、愤怒、痛苦、绝望。于是改变了对狗娃的态度,将狗娃赶走。狗娃的担心终成现实,顿时悲痛哀伤,苦苦哀求,恳求留下,无奈水上漂心已定,决不肯收留她,撑船开往下游,狗娃苦苦追赶小舟,没入水中。最后,水上漂良心发现,跳入河中救起狗娃,将她再次留下了。
下半场爷孙反乐为愁,一痛苦一悲伤,气氛直转而下,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师:剧情的发展从头至尾都和变脸绝技有关,围绕变脸向前推进,故事一波三折;情节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开、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三、细读:找出人物变脸,了解变脸细节
1、水上漂有哪几次变脸?
欢喜──愤怒──悲伤
2、水上漂的变脸引起了狗娃的哪些变脸?
高兴──担忧──哭诉
师:剧本的题目是变脸,剧情也是围绕变脸展开,文中的主要人物在剧情发展中也在不停地变脸,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相随心变,心随情动,悲喜交加的面孔后面所引发的有关价值观的反思,从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3、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师:本剧多重设置矛盾冲突。由于激烈的矛盾,剧中人物经历了由悲到喜到怒到哀的心理变化,本身就是一脸几变。狗娃的去留,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具体表现在: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在水上漂需要找个人来继承他的绝活,传宗接代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四、研读:体会川剧语言特点,探讨人物不解之缘
看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了解人物内心世界,探求人物性格特点。
1、水上漂:
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牲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你就是我的孙子。哪个再敢欺负你,爷爷我给它拼命。(善良)
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火,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直爽)
从此赌咒再也不跟女人打堆了。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传儿不传女!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重男轻女)
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侠义心肠)
2、狗娃:
做事勤脚快手。我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勤快能干)
苦命的狗娃没人要,好心的爷爷双手抱。我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乖巧伶俐)
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舍不得这分情啊!割不断这般爱!(知恩图报)
3、狗娃的去留,揭示了什么?
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剧中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凸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的人,在他们的人生磨难中,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善良与真爱,水上漂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局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师:剧中的戏曲语言,是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并恰当地吸收了四川方言的语言成分;剧中人物的对白,非常切合人物的身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自然、流畅、贴切、生动;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戏曲创作中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体现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生活化的特点,唱词质朴清新、明白如话、情味浓郁,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合乎戏曲的艺术特点,具有川剧的方言特色。
五、续读:探讨故事结局,寻找生命真谛
魏明伦:我坚信戏是改出来的,只要是对的我就改。《变脸》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了,但是我还是对结尾进行了大改,原来的《变脸》结尾是水上漂死了,狗娃没死,现在反过来了,狗娃死了。当时很多人都替我担心,但是评委一拿到剧本就觉得这就对了 !
如果你是剧作家,会怎么给本剧续尾,并说一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六、教师小结:欣赏《变脸》片段,感受戏曲之美
(多媒体回放经典片段,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这节课,让我们领略了川剧的变脸绝活,感受川剧精品《变脸》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川剧,她像海绵一样,吸峨嵋的秀色,取剑门的雄姿,借青城一缕幽,偷巫峡三分险。她敢于盗走神女峰的云雨,才形成与神女媲美的艺术高峰。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穷”,有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从这个字可以联想到这么多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我们共同学习《穷人》。
二、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你肯定有不少的收获吧
1、检查生字词。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收获的知识。
3、全班交流,提出目标和要求。(表达要清楚,不能说重复的,当同学在说的时候,要认真倾听。)
三、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我也有,你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
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
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红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⑵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四、这些都体现了桑娜的善良品质,我们去看看桑娜抱回孩子后,她在想什么?要读进去,在想开去
播放影片。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五、随文练笔
桑娜和渔夫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续编《穷人》。
【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要读进去,又要想开去。自己去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从学习杜郎口以后,一直想把学来的东西和现在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可是,在实际用起来时困难重重。在最后朗读时,时间太仓促了,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读,所以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请老师们把你们的建议告诉啊,不要吝啬啊。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包身工》教学拟围绕文章的材料性质与组合方式,采用分合比较的方法组织教学,相机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引导自读,整体感知。让学生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材料拟小标题。《包身工》的材料主要包括记叙性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悲惨遭遇,说明议论性材料──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趋向。可据此讨论归纳小标题并用算式板书点拨,总括文章内容。《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或《芦柴棒们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其次,分题精读,讨论点破。先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精读课文:
1、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2、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上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并结合板书图示进行小结:
4:15 起身──住宿
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芦柴棒
4:30 早餐──饮食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小福子
5:00 上工──劳动
↓ ↓
面 点
接着讨论《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精读课文:
1、说的顺序是什么?(事物的发展)
2、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
3、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在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板书图示小结:
议的内容
议的形式
产生(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叙中议、直接议
发展(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议、议中叙
结果(资本家膨胀、包身工榨干)──引用议、借抒情议
趋势(黎明的到来无法抗拒)──用喻意、抒情中议
最后整合总结,作文训练。
从内容上看,《包身工》就是《包身工的一天》与《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从组材和结构方式看,文章又不是叙和议的简单相加,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叙议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可能:
1、集中安排(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
2、包中安排:(叙包议中或议包叙中);
3、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叙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为主穿插叙述)。
集中安排,叙议脱节,结构臃肿,行文呆板;包中安排,主线不清,过程不清,联系不紧。只有分割穿插、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表现力。为提高学生兴趣,可用乘法来点拨。从形式上看,《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并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可设计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性说法,以《猪猡·机器·墨鸭》为题,弄清其联系,说一段话。这三个说法分别形象地概括了包身工的生活、劳动和受剥削的悲惨遭遇,可激起学生的同情和义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xx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情分析:在学生对马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对马的了解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把握生字词;掌握对比的描写手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优美词句;掌握对比描写
教学活动:
一、 兴趣式导入
课前先做一个知识积累训练,请同学讲一讲有“马”字的成语: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马不停蹄等。
二、 观察图片,说说它们的不同点。
前者是被人类驯服、被束缚的马;后者是自由的、野生的。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生字词疏通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问题设计:读完课文,你脑中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生存状态的.马?
【明确:①(1~2)人类驯养的马; ②(3~5)天然野生的马】
四、合作研讨
问题设计:
1、 这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各有哪些特点?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明确:①勇毅、驯良、被奴役、当玩物 ②美质、美德、美貌】
2、 你比较喜欢哪一种马,说说理由。(鼓励学生个性体验)
3、 课文在描写野马的美貌时,为什么要与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文中还有哪些对比?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学一学,写一写)
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与许多其他的动物作了对比。试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猫或其他小动物。100字左右。
六、小结语
马是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让我们也成为马的朋友,放他们纵横驰骋!
七、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 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 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 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准备】
1.投影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回忆)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 设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 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
(2)交流三、四行诗
① 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 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2-0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3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9-09
教学设计方案(实用)07-07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11-10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0-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9-12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8-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