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0 11:16: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设计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

  活动内容

  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

  活动目标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几张火车票,实物投影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看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组织活动

  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解决问题。

  (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

  (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

  (4)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问题:

  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

  策略:先计算2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几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半个小时(6:30-7:00)。

  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

  2)“怎么租房最合算?”

  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

  4人间数

  3人间数

  可住人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16

  80×4=320

  方案二

  3

  1

  15

  80×3+66=306

  方案三

  2

  2

  14

  80×2+66×2=292

  方案四

  1

  3

  13

  80+66×3=278

  方案五

  5

  15

  66×5=33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车座位不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

  18坐车数

  16坐车数

  可坐人数

  空位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72

  14

  16×4=640

  方案二

  3

  1

  66

  8

  160×3+120=600

  方案三

  2

  2

  60

  2

  160×2+120×2=560

  方案四

  1

  4

  66

  8

  160+120×4=640

  方案五

  5

  60

  2

  120×5=600

  3、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补充强调: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三、设计旅游计划

  课文第40页的“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计划。”

  1、认真审视课文要求。

  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

  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职。

  要留下充足的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能完成的可以延缓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计划”展示、比赛。

数学教学设计2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3.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问题情景

  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对于函数f(x)=x,有f(-3)=9=f(3),f(-2)=4=f(2),f(-1)=1=f(1).事实上,对于R内任意的一个x,都有f(-x)=(-x)2=x2=f(x).此时,称函数y=x2为偶函数.

  2.观察函数f(x)=x和f(x)=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22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f(x)不一定是偶函数)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图像分别关于原点、y轴对称)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解释应用[例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则-x>0,∴f(-x)=-x(1-x),

  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任取x1>x2>0,则-x1<-x2<0.

  ∵f(x)在(-∞,0)上是减函数,∴f(-x1)>f(-x2).又f(x)是偶函数,∴f(x1)>f(x2).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2. f(x)=-x3|x|的大致图像可能是()

  3.函数f(x)=ax2+bx+c,(a,b,c∈R),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1)函数f(x)是偶函数.(2)函数f(x)是奇函数.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a??

  提问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复习并归纳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题,并为探寻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作好准备。]

  (二)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

  1、直观感知

  提问: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感知到并举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

  生1:例举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

  生2: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由学生到教室门前作演示),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情预设:此处的预设与生成应当是很自然的,但老师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如电线杆与墙面可能共面的情形及门要离开门框的位置等情形。]

  2、动手实践

  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又如老师直立讲台,则大家会感觉到老师(视为线)与四周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前或后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左、右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左、右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前、后墙面平行(老师也可用事先准备的木条放在讲台桌上作上述情形的演示)。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动手实践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线面平行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使学生学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内心中,学自己身边的数学,领悟空间观念与空间图形性质。]

  3、探究思考

  (1)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通过观察感知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关键是三个要素:①平面外一条线②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关系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为平面内一条直线③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平面外的直线a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平行吗?

  4、归纳确认:(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简单概括:(内外)线线平行?线面平行a符号表示:ba||? a||b??

  温馨提示:

  作用:判定或证明线面平行。

  关键:在平面内找(或作)出一条直线与面外的直线平行。

  思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三)定理运用,问题探究(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1、想一想: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说明理由:

  ①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就与平面平行()

  ②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无数个平面与这条直线平行( )

  ③一直线上有二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平行( )

  (2)若直线a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与?的位置关系是( ) a、a ||? b、a?? c、a ||?或a?? d、a?? [学情预设:设计这组问题目的是强调定理中三个条件的重要性,同时预设(1)中的③学生可能认为正确的,这样就无法达到老师的预设与生成的目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广阔些。此外教师可用预先准备好的羊毛针与泡沫板进行演示,让羊毛针穿过泡沫板以举不平行的反例,如果有的学生空间想象力强,能按老师的要求生成正确的结果则就由个别学生进行演示。]

  2、作一作:

  设a、b是二异面直线,则过a、b外一点p且与a、b都平行的平面存在吗?若存在请画出平面,不存在说明理由?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问,然后教师总结,并用准备好的羊毛针、铁线、泡沫板等演示平面的形成过程,最后借多媒体展示作图的动画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动手操作的问题,不仅是为了拓展加深对定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感与思维的严谨性。]

  3、证一证:

  例1(见课本60页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 ||平面bcd。

  变式一: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中点,连结ef、fg、gh、he、ac、bd请分别找出图中满足线面平行位置关系的所有情况。(共6组线面平行)变式二:在变式一的图中如作pq?ef,使p点在线段ae上、q点在线段fc上,连结ph、qg,并继续探究图中所具有的线面平行位置关系?(在变式一的基础上增加了4组线面平行),并判断四边形efgh、pqgh分别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设计二个变式训练,目的是通过问题探究、讨论,思辨,及时巩固定理,运用定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例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bc与c1d1中点,求证:ef ||平面bdd1b1分析:根据判定定理必须在平

  面bdd1b1内找(作)一条线与ef平行,联想到中点问题找中点解决的方法,可以取bd或b1d1中点而证之。

  思路一:取bd中点g连d1g、eg,可证d1gef为平行四边形。

  思路二:取d1b1中点h连hb、hf,可证hfeb为平行四边形。

  [知识链接:根据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因此把找空间平行直线问题转化为找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问题,这样就自然想到了找中点。平行问题找中点解决是个好途径好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是解决立几论证平行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思想方法]

  4、练一练:

  练习1:见课本6页练习1、2

  练习2:将两个全等的正方形abcd和abef拼在一起,设m、n分别为ac、bf中点,求证:mn ||平面bce。

  变式:若将练习2中m、n改为ac、bf分点且am = fn,试问结论仍成立吗?试证之。

  [设计意图:设计这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与深化定理的运用,特别是通过练习2及其变式的训练,让学生能在复杂的图形中去识图,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逐步培养空间感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

  先由学生口头总结,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由多媒体幻灯片展示):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2、定理的符号表示:ba||? a||b??简述:(内外)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3、定理运用的关键是找(作)面内的线与面外的线平行,途径有:取中点利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等。

  七、教学反思

  本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学生学习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立几演泽推理论述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认识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讨论、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动,从多角度认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合情推理、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及图形语言,加强各种语言的互译。比如上课开始时的复习引入,让学生用三种语言的表达,动手实践、定理探求过程以及定理描述也注重三种语言的表达,对例题的讲解与分析也注意指导学生三种语言的表达。

  本节课对定理的探求与认识过程的设计始终贯彻直观在先,感知在先,学自己身边的数学,感知生活中包涵的数学现象与数学原理,体验数学即生活的道理,比如让学生举生活中能感知线面平行的例子,学生会举出日光灯与天花板,电线杆与墙面,转动的门等等,同时老师的举例也很贴进生活,如老师直立时与四周墙面平行,而向前、向后倾斜则只与左右墙面平行,而向左、右倾斜则与前后黑板面平行。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定理。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四、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五、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2、3的乘法口诀,例

  1、例2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看PPT的过程中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初步熟记

  2、3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

  2、3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算式。

  四、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五、教具:

  PPT、三角形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5个4相加()2个7相加()3个4相加()

  2、填空。(让学生读题目填空)。

  9×3表示()个()相加,加法算式是:9+9+9,“9”表示()“3”表示()

  (二)探索新知

  1、导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也可以用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学习2的乘法口诀。

  (1)直观演示,师生摆苹果,教师在PPT摆一盘二个苹果,学生也照样子在桌上摆,边摆边讨论边板书。

  (2)问:摆了几个苹果?根据回答板书“2”。摆了几个2个?板书“1个2”。根据乘法的意义,1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1=2”。那“2×1=2”表示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表示“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3)接着再摆二个苹果,让学习列加法算式“2+2=4”,再引导学生写乘法算式“2×2”。想“2×2”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2×2”表示2个2相加,“2×2”得多少呢?根据乘法算式的积就是相同加数的和,所以“2×2=4”,可以用一句口诀表示,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二二得四”并板书。

  (4)引导学生明白口诀“二二得四”表示2个2得4。

  3、学习3的乘法口诀。

  (1)师生操作:用一束气球摆一摆。讨论一束气球有几个?“3个”。是几个3?(1个3),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3×1”,等于几呢?“3×1=3”,能用一句口诀表示吗?板书“一三得三”。

  (2)再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 2个3 3+3=6 3×2=6二三得六3个3 3+3+3=9 3×3=9三三得九

  (3)引导学生总结:学习

  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4、学习1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由1个2是2,1个3是3,得出1个1是1,口诀“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1、第11页“做一做”1、2题。

  2、我会背。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3的乘法口诀),要想乘法算得又对又快,必须熟记乘法口诀。

  (五)作业:

  练习三第2、3题。

  七、板书设计:

  2、3的乘法口诀

  1个1 1 1 ×1=1一一得一1个2 2 2×1=2一二得二2个2 2+2=4 2×2=4二二得四1个3 3 3×1=3一三得三2个3 3+3=6 3×2=6二三得六3个3 3+3+3=9 3×3=9三三得九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1-32页练习五第12- 1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进―步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相关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说明解决问题的想法。

  2.能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数量关系并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培养细心笔算、认真检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常见的数量关系应用。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s

  1.做练习五第12题,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提示:先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再进行竖式计算。

  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提出问题:我们学习了哪些基本的数量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整理信息再进行汇报。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五第13题。

  让学生自主填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说说题中已知哪两个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么求第三个数量?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列式计算?

  2.做练习五第14题。

  让学生说说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在反馈时,重点让他们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用到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列算式依据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3.做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1)题:24×8=192(个)

  第(2)题:192÷24=8(时)

  第(3)题:192÷8=24(个)

  4.做练习五第17题。

  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明确:根据什么问题找出数量关系?让生注意解答的格式。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五第1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说说是怎样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

  让学生自主解答。

  再进行汇报。

  教师提问: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2.做练习五第19题。

  说说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让学生自己解答。

  全班交流过程中让生体会到:列综合算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3.完成练习五的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全课小结

  1.总结评价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五

  基本数量关系:

  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

  数量=总价÷单价/时间=路程÷速度

  单价=总价÷数量/速度=路程÷时间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xx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习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1]复习准备: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小结: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题的计算方法,其实,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

  板书第4节连乘、乘加、乘减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3]自主探索

  师:在本节课的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帮忙解决。

  情景图出示

  (1)指名学生读题。

  (2)师: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交流汇报

  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这个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生: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生: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生: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扩展提高

  师: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师:出示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师: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自己计算一下,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对不对?

  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算式的结果,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板书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1)自主探究

  师:出示例题:0.25×4.78×4.

  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

  (2)巩固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学生独立完成,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难点释疑

  师:出示题目0.65×201.

  师: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乘法分配律)

  =130+0.65

  =130.65

  (4)趣味练习

  狐狸卖香蕉:

  卖水果的狐狸波利称水果时总缺斤短两,熊猫菲菲打算惩治他一下。这一天菲菲来狐狸波利这儿买香蕉。“香蕉一元钱一斤,您买多少啊?”波利很热情。“我买一百斤,不过得麻烦您把它们全部剥好,我给您每斤香蕉皮5角钱,每斤香蕉肉5角钱,行吗?”狐狸波利想:5角钱加上5角钱,还是每斤一元钱。便爽快地答应了。熊猫菲菲把钱付了,可是狐狸波利盯着自己的钱,总感觉有问题,却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同学们,你们能帮波利找出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提示:假设熊猫菲菲买的香蕉皮有a斤,香蕉肉有b斤,a+b=100(斤),那么应付的钱数为:

  0.5×a+0.5×b

  =0.5×(a+b)

  =0.5×100

  =50(元)

  所以熊猫菲菲少付了50元,让狐狸吃了亏。

  六层灯塔:一个六层塔,每一层点灯的盏数都是它的上一层的3倍,已知最顶层点了2盏灯,求这座塔共点了多少盏灯?

  [5]小结

  师:你认为在做连乘习题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堂练习

  “做一做”

  ⑴指名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提示: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参考答案:72×0.81+10.4 7.06×2.4—5.7

  =58.32+10.4 =16.944—5.725.8

  =68.72 =11.244

  [2]巩固练习

  ⑴出示: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集体订正。

  参考答案:50.4×1.95—1.8

  =50.4×0.1

  =5.04

  运算的顺序错误了,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正确的算式应为:

  50.4×1.95—1.8

  =98.28—1.8

  =96.48

  第二题3.76×0.25+25.8的乘法部分计算错误了,应为:

  3.76×0.25+25.8

  =0. 94+25.8

  =26.74

  2、综合练习:

  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参考答案: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118.34×2.3 =15.47—7.8 =16.652+3.93

  =272.182 =7.67 =20.852

  3、用简便方法计算7.用简便方法计算。

  (1)6.4×1.25×12.5

  =8×0.8×1.25×12.5

  =(8×1.25)×(0.8×12.5)

  =10×10

  =100

  (2)15.12—6.82—8.18

  =15.12—(6.82+8.18)

  =15.12—15

  =0.12

  (3)0.76×0.43+0.24×0.43

  =(0.76+0.24)×0.43

  =1×0.43

  =0.43

  (4)5.86×0.4×0.5×0.5:

  =5.86×0.4×(0.5×0.5)

  =5.86×0.4×0.25

  =5.86×(0.4×0.25)

  =5.86×0.1

  =0.586

  课后小结

  师: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觉得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本课主要知识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3、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到小数乘法中。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计算,知道了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计算中我们可以把整数的乘法运算规律运用到小数乘法中,使我们的运算更加简便。

  板书

  第一章小数乘法

  第1节连乘、乘加、乘减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3、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到小数乘法中。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数学教学设计9

  摘 要:本着对课堂练习分层教学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课堂练习通过诵读定理和抄写例题来使其加深印象;在巩固练习中中等生要求书面写出步骤并进行展示;对于优等生在快结束本节课时抛出变式让他们进行思考,并交流思路。这三个层次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我们着手进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开始后,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庄镇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

  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

  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道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

  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

  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

  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

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综合应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相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喜欢去探索知识,喜欢边做、边想、边用的模式来参与学习活动。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丰富的课堂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教材分析:

  在近三届奥运会比赛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数学好玩单元安排“奥运中的数学”这一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小数运算、估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也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主动交流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行动、小组讨论、综合知识运用,真正去体会数学的“好玩”处!

  教学环节:

  一、欣赏奥运

  比一比:欣赏奥运会精彩项目片段,并把自己知道的项目报出来,看谁报的多。

  导入课题:奥运中的数学

  二、金榜导入,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近三届奥运金牌榜,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体育事业的优秀成绩。

  抛出问题:“奥运会中有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呢?”

  2、介绍田径明星:刘翔,他是2004年110米栏奥运会冠军,欣赏当时夺冠时刻,感受精彩,捕捉数学问题。

  问题一 结全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计算出他们分别相差多少秒?(先回顾知识,后独立完成)“计算进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给学生一个知识方向的搜索,回忆并明确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对照知识,纠正错误)最后明确:小数的加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问题二 根据上个问题的计算结果,判断以下两副图哪副符合当时的比赛情境(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并总结出判断的方法)。明确:“相差的时间越小,相差的距离也就越小”。

  问题三 通过口算算出刘翔的成绩和奥运会记录相差多少秒?巩固学生的小数加减,强化记忆。

  3、介绍跳水冠军何冲,欣赏何冲的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感受成绩的来之不易,并公布前五跳的成绩,制造问题。

  问题一 最后一跳前,何冲领先秦凯多少分?(通过对信息中落后和领先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转化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不同的条件,所用的运算也会有所不同,强化认真审题的习惯)

  问题二 结合最后一跳的成绩,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三人的名次顺序。(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说明自己的判断方法,对比发现方法的优劣,感受数学的策略多元化)通过相差分数的累积和领先分数与落后分数的对比,可以快速判断出三人的顺序。

  4、认识女奥运冠军郭文珺,通过视频了解比赛规则,感受运动员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成绩的变化,发现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一 前七枪落后0.2环,请根据八九枪的成绩判断郭落后还是领先?(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并对比各自方法,发现最优的方法)有的同学选择加总分再相减来判断;有的先观察成绩,找出相同成绩和不同成绩,发现只需计算不同成绩的即可,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确定结果。

  问题二 给出郭最后一枪成绩,判断格贝维拉最后一枪至少打多少环才能夺冠?(先请同学们理解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能夺冠?二是至少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再统一认识,对比同学们的见解,确定正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夺冠可以是并列的,所以这个至少就是指格贝维拉要打一个能刚好和郭文珺总成绩一样的环数即可,即最低限度是多少环才能满足并列冠军。结合之前领先0.5环的优势,所以格贝维拉只需打出10.3环即可并冠军。

  问题三 格贝维拉最后一枪只打了8.8环,如何确定两人最终相差的环数?(结合跳水问题的经验,学生思考交流完成作答)通过最后一枪的成绩差,再对比之前的相差环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及准确列式。

  问题四 感受赛场,判断位置。(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判断结果)

  三、体验感悟,升华认识

  分享感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对数学课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魅力之处。

数学教学设计11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数学教学设计12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再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现在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是对教师教学评估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上的错误。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归纳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到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7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13

  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找准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14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x?4,

  ?y?3,②??x?2.5,

  ?y?4,③??x??6,

  ?y??13.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3) 已知 ??x?2,

  ?y?1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1)教材P82; (2)作业本.

  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 并对教学

  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 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口算在实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二、探究新知

  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在得数后面添上两个0。

  三、尝试练习

  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和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有什么异同点?

  四、分层练习

  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4、5题。

  课题二用两位数乘的乘法估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三位数乘两闰数的乘法估算。

  3.能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谁能说说上节课我们学

  习了哪些知识?

  口算:28×8

  89×9

  312×7

  498×6

  22×9

  说一说口算的简便方法。

  二、探究新知

  把本题的估算和前面的一位数乘法的估算作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三、尝试练习:完成第46页做一做。

  四、分层练习

  1.估算下面各题

  79×5602×4

  87×9

  188×2

  2.写出下面估算结果。

  12×4232×5184×6293×53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3题。

  课题三除法口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口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口算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快。

  200÷50

  280÷70

  3600÷90

  450÷50

  2.仔细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与上面的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500÷100

  2400÷100

  二、探究新知

  1.探究500÷100怎样口算?

  2.教学例5。

  3.归纳: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哪种方法最方便?

  三、分层练习

  1.仔细观察下面左边的算式可以看成右边的哪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800÷100

  6÷2

  600÷200

  15÷3

  2800÷70030÷6

  1500÷3008÷1

  3000÷60028÷7

  2.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的第3-5题。

【数学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2-27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06-18

苏教版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06-19

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6-0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2-23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2-16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01-0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27

《桥》教学设计06-14